新型永磁式振动发电装置的分析与设计
2018-05-30徐冉
徐冉
摘 要: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永磁振动发电的研究现状,并基于一般振动发电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永磁材料的选择分析,建立了一个新型的永磁振动发电模型。该装置与传统的振动发电装置相比具有损耗小,使用寿命长,发电效率高的优点。
关键词:振动发电 永磁 材料选择 物理模型
中图分类号:TM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5-0-01
电能在人类生活中是必不可缺的。由于自然资源的不断枯竭,可再生的能源发電装置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对象。其中,振动发电技术因为无污染,应用范围广的特点备受人们关注。振动发电根据产生方式可以分为四类:永磁振动、压电振动、磁致伸缩振动和静电振动。压电振动的能量转换效率低,输出功率很小,且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局限性较大。磁致伸缩振动需要外界的压应力,静电振动需要进行初始状态的充电,所以这两种方式都需要一定的初始条件。而永磁振动具有成本低,制作简单,应用范围广的特点。
一、国内外研究
早在1996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Yates和利兹大学的William就对动铁型振动发电装置进行了研究。他们制作了一个尺寸约为5×5×1mm的微型发电样机,该装置在嵌入振动介质时通过机械能发电。2003年,Glynne-Jones等制作了一种动圈式振动发电装置,他们将磁铁放置于固定端,膜片线圈放置于悬臂梁非固定端。发生振动时,微小的振动被悬臂梁非固定端放大,进而引起膜片线圈的振动。同年,国内重庆大学温中泉提出了利用微电子等技术制作发电机[1],他将螺旋弹簧、永磁铁与感应线圈组合,构成了微型永磁式振动能量发电的模型。2005年,Lawrence等人设计了一种基于永磁发电收集人体振动能量的装置,科研人员将这个装置安放在背包里,当人们背着这款背包走路或者慢跑时,背包可以将产生的振动能量收集并产生电能。
二、新型永磁振动发电装置
1.永磁式振动发电基本原理
永磁振动发电装置的一般原理是电磁感应定律。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必要条件是磁通量的变化。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为:
其中,E代表感应电动势,N代表回路的线圈匝数,Φ表示每匝线圈的磁通量。
磁通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如下: (1)磁感应强度B 随时间的变化;(2)导体回路与磁媒质发生相对位移。前者产生的电动势称为感生电动势,用Ei 表示;后者产生的电动势为动生电动势,用 Ev表示。感生电动势表达式为:
2.永磁材料的选择
2.1永磁材料的主要性能
评价永磁材料的性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指标:剩磁感应强度Br、矫顽力Hc、最大磁能积BHmax、温度系数α和稳定性等。其中,剩磁感应强度表示永磁材料在外界磁场中被磁化直到饱和,将外界磁场减小到零后永磁材料的磁感应强度值。磁感应强度值越大,效率越高。矫顽力表示永磁材料在饱和磁化后,当剩磁感应强度退回为零时所需的反向磁场强度。矫顽力值越大,抗退磁能力越强。最大磁能积指永磁材料向外界提供磁场能量的最大值。最大磁能积越大,表示在相同的材料使用量下能提供更多磁能。温度系数表示温度每变化1℃时永磁材料的磁性能发生可逆变化的百分率。稳定性通常用永磁材料的磁性能随环境的变化率来表示。
2.2永磁材料的主要类别
生产中使用的永磁材料有金属永磁材料、铁氧体永磁材料、稀土永磁材料三种。金属永磁材料的特点是温度系数较小,剩磁感应强度比较高,但矫顽力较低。铁氧体永磁材料的优点是矫顽力较大,价格便宜,制工简单。但铁氧体永磁的最大磁能积较小,剩磁密度不高。目前的稀土永磁材料可分为稀土钴永磁材料和钕铁硼永磁材料。稀土钴永磁材料的矫顽力、剩磁感应强度及最大磁能积都很高,但目前价格比较昂贵。而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磁性能优于稀土钴永磁材料,且价格低廉。
3.新型永磁振动发电的物理模型
该装置的剖面图如下,主要部件有6个:环形永磁体、软磁极片、圆柱形筒、空心轴、铁芯和线圈。永磁弹簧由四个环形永磁体和圆柱形筒组成。两个永磁体固定在圆柱形筒两端,中间两个永磁体由软磁极片隔开。四个永磁体沿圆柱形筒内壁依次分布,中间的两个永磁体受到磁力作用而保持平衡。圆柱形筒的外侧缠绕线圈,空心轴分布在圆柱形筒的中央,空心轴内放置铁芯。为了不妨碍永磁体与感应线圈之间的相对运动,空心轴、圆柱形筒均由非导磁材料制作。外界发生振动时,受圆柱形筒两侧永磁体的斥力和自身重力,中间的两个永磁体开始上下运动,从而使外侧线圈的磁通量发生改变。
4.合理性分析
传统的机械弹簧在装置振动过程中会产生摩擦,不仅会减小感应电动势,还会减小装置的寿命。而本装置中的永磁弹簧具有弹性好、 摩擦小的特点,是机械弹簧很好的替代品。其次,相比于只在圆柱形筒一端固定永磁体,该装置在两端都放置了永磁体,这样可以增大永磁弹簧工作后的恢复力,避免中间的永磁体错位。此外,中间可移动的永磁体用两个永磁体联结,而非一个大的永磁体,这样可以使线圈中磁感应强度的最大值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温中泉,微型振动式发电机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重庆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