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辅类报纸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原因
2018-05-30李明
李明
摘 要:教辅类报纸有着不短的历史、曾经的辉煌和目前的低谷。造成这种今不如昔的局面的原因有很多,而且现在的教辅类报纸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作为《中学生学习报》的资深编辑,笔者结合多年研究和自身的实际经验,对教辅类报纸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其原因在此进行探讨。希望借这篇论文对教辅类报纸的发展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
关键词:教辅类报纸 问题 原因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2-0-01
教辅指辅佐教材的参考性书刊,内容通常包括知识讲解和练习题。[1] 其使用者一般是学生、教师及教研员等。教辅根据形式的不同,一般分为硬教辅和软教辅。硬教辅即常见的教辅图书,其優势在于紧贴考试,针对强化训练,但是由于门槛较低,常常会有些粗制滥造的产品。所谓软教辅,大多是以期刊,报纸形式,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主。软教辅在形式上新颖灵活,对出版社的师资有严格的要求。但是软教辅的弱势在于针对性训练较少,大多数教师只是选择其为课外材料。
教辅类报纸有着辉煌的历史。曾几何时,这类报纸在全国遍地开花,不但受到师生的欢迎,而且得到地方的支持。教辅类期刊很多都是一本书登三个年级的内容,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就等于多付了三分之二的钱。而英语教辅类报纸的版别区分明细,内容也完全对照课本,读者不会花一分冤枉钱。 虽然有规定禁止一号多版,但是英语教辅类报纸是教育教学范畴的出版物,而教育的基本规律就是因材施教。不让分版违背教育规律,让分版又违反了规定。结果就是主管部门既不表态也不干预,可以说默认了这一现象。[2] 但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随着实际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现在的教辅类报纸普遍存在内容雷同,缺乏特色,有试题化的趋势等问题。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通过总结经验、读者反馈和相互借鉴,教辅类报纸的版面设计已经趋向成熟。以文科类报纸通常采用的四开四版为例,基本上都是第一版是各种形式的阅读,高年级的多两篇贴近考试的阅读理解,低年级多两篇轻松愉快的趣味短篇。二三版是一套测试题,除了低年级外格式和篇幅都与中考或高考一致,难度一般都不大。第四版大都是课本上的知识点讲解和小结,有的加几道中考或高考题以显示“权威性”。到了现在四开四版的报纸已经很少见了,大部分报社又不约而同地做起了四开六版:一版不变,二版是知识点讲解和小结,接着三版就是针对刚讲过的东西出的一些练习题,四版通常是带习题的阅读,有的也放一些学生作文、读者来信等。要知道全国给这些报纸投稿的作者大多是同一批,写出来的东西也都差不多。各个报社虽然也有一些经验丰富的老编辑,但由于扩版大部分责编都是年轻的新人,有热情却少经验。如此一来除了某些方面的编校质量和差错率不同外,基本上换个报头就分不出哪份报是谁做的了。而且近年来教辅类报纸试题化的问题愈发严重,想要找出一个不带练习题的版面都已经很难了。
各个教辅报纸的编辑部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但是为什么还没有解决它们呢?这是因为这些问题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
首先是政策因素。 长期以来,作为学生课外读物的教辅类报刊大多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3]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庞大的市场需求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教辅类报刊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无论是读者规模,还是报刊品种、社会影响都史无前例。但是随着出版业的改革,有关部门“一费制”、“减利”和“减负”等政策的实行,教辅类报刊的政策优势已经逐渐失去了:
2001年,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辅材料管理办法》,明文规定中小学校不得组织学生购买或征订一切形式的教辅材料,其中包括教辅报刊。这个文件下发时,正好是2002年报刊征订期,结果当年几乎所有的教辅报刊订数平均下降了30%。[4]
200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及新闻出版总署相继下发通知,主要精神是管办分离,报刊不得利用行政部门职权搞摊派发行。
2006年,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新闻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开始实行,教育期刊作为经营类的企业单位,应改制为企业。以湖北省为例,2006年5月起,湖北省教育报刊社和发行社与湖北省教育厅脱钩,整体划转到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各市、州、县教育行政部门所属教育书刊发行社与教育行政部门脱钩,划转到当地新华书店。
2006年7月6日,教育部联合国务院纠风办、监察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坚决制止学校乱收费的通知》。《通知》中规定,严格禁止任何部门、学校、教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由,向学生推销或变相推销教辅材料。一律不准教辅材料销售部门和其他商业服务机构进入校园推销教辅材料和其他商品。对于教学必需的教辅材料,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需要少量购买,存放在图书馆(室),供学生借阅,学校不得要求学生人手一册。再加之国家三番五次地对包括教辅期刊在内的行业报刊摊派发行模式的整顿,使得教辅期刊原先利用的游刃有余的发行主渠道——教育系统内部发行,现如今变得举步维艰。[5]
教辅期刊的受众在逐年下降。根据《中国主要年份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统计(1978~2006)》的数据,我国的中小学在校生有逐年减少的趋势。与之相应,教辅期刊的消费人数就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同时,随着最近几年教育改革大环境的显著变化,学生减负呼声日高,素质教育开始启动,高考改革方案开始逐步深化,使得应试教育下的“宠儿”——教辅报纸风光不再,订数下滑,发行量严重受损。
以上一系列的大环境变化使得英语教辅类报纸一时之间难以反应过来,由于以前是“随便编,不愁卖”的模式,所以大部分报纸并没有把自身定位做好,基本上都是“互相学习”。现在要靠读者的喜好来决定报纸的生存与发展,千篇一律的内容、版式和编排以及缺乏艺术性的编辑思想的缺陷逐渐体现了出来。
其次是自身因素。其实缺乏特色的问题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这套模式是被市场证明了的,谁都不敢贸然改革,第一个吃螃蟹——大报社担心广大读者不习惯,小报社缺钱少人,更怕自己仅有的那点读者不买账。教辅类报纸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学师生,而他们面对的是中考和高考。虽然国家一再重申要进行素質教育,但上学的目标最终还是好中学和好大学。于是很多读者买报纸就是为了那一套题,有的老师甚至只发给学生有测试题的版面,其他的版面根本不看——这就直接导致了英语教辅类报纸的试题化问题。
试题化一方面是“部分”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与报纸扩版有关:不一样的教材就要不一样的稿子,但是中考题和高考题的版本是有限的。既然最终目标一样,与其支付大量稿费请作者写辅导类的稿件,还不如以不变应万变,主打测试题。再加上很多报纸版面多、人手少,把测试题剪剪贴贴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和精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竞争压力所致——教辅类图书大都打题海牌,为了争夺市场,报纸似乎也只有用题海来还击。这样的结果就是测试题成为了报纸工作的重心,其他版面的稿件质量要求大大降低,教辅类报纸越来越像模拟题的汇编报纸,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等于每周都增加了一两个英语小考。
结语
英语教辅类报纸虽然目前面临困境,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待解决,但是市场还是广阔的,前途还是光明的。只要市场定位合理、策划科学、设计美观、编校优秀、质量精良,就能做出有特色的品牌报纸!
由于能力和时间有限,论文虽然完稿,但败笔之处亦有不少,文中观点可能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论证与完善。凡不足之处,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时间中继续改进,也请专家学者们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新闻出版署. 期刊管理暂行规定. 北京:新闻出版署,1988
[2]浙江大学外语教学传媒研究所. 2003年全国外语教辅类期刊质量分析评估综合报告(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管理司课题成果). 北京:新闻出版署,2004
[3]http://academic.mediachian.net/academic_xsjd_view.jsp?id=4013
[4]马雪芬 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期刊调查报告 我国教育期刊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5]http://www.jiaofuren.com/news/depth/2008/12/07/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