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2018-05-30张民吴新磊

报刊荟萃(上)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学化学优化策略新课程

张民 吴新磊

摘 要:中学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新课程标准对中学化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极为关键的教学方向。为此,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了具体的优化策略,以便为加强中学化學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一、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化学的教学本质诉求

在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化学的要求更加倾向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计划,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化的训练模式,是新课标对于中学化学提出的全新评估标准。中学化学既包括理论知识诸如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反应速率与衡、电解质溶液理论等,也涵盖了化学实验技能和有机化学知识化学计算技能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上,必须寄托于学生的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保障学生在获取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能够利用收集有效信息的观察视角,重新认知化学现象和实验规律,并在实验过程中深入思考和交流,达到中学化学教育的积极引导力。因此,无论从新课标对于中学化学的要求,还是从化学课程知识体系的学习规律中都不难发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优化课堂教学质量的本质诉求,而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是化学素养的最终培养目标。

二、当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

在以往时期,中学化学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解题能力。受限于高考目标的教学体系,在本质上并未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化学课程的设置本身缺乏趣味性,无法真正吸引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感。而化学研究方向更加偏向于客观规律的总结,实验现象的发现,相对于脱离新课标理念的化学课堂教学内容,实质上也是一种偏离教育路径的现象。教师并未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于学生,同时规划课程内容过于单一,仅围绕教材内容探讨化学知识,很难激发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弱化了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虽然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学生具备较强的参与感,但是并未养成独立实验的良好习惯,甚至在脱离了教师的指导后无法单独完成化学实验。因此,诸多现象表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并未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且缺乏吸引学生的课堂元素,欠缺开发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能力的教学模式。

三、新课程背景下优化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积极策略

(一)设置问题线索自主探究

设置问题线索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化学规律的积极策略,是将学习权利交还学生的有效方法。在中学化学知识体系中,其本身的连贯性较强,化学教师可以将每一节课程的重点作为引导学生思考的原始素材,由学生自主预习来完成知识的传授。这样的翻转教学模式,既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的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人教版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第一课时“分子和原子”的课堂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将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作为预习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参考资料,由学生自行学习后在课堂进行统一讲解。此时学生对于分子和原子的化学结构产生了诸多联想,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的思维模式,转化相对抽象的学习内容,设计形象突出的多媒体教学案例,客观认知分子和原子的化学结构,开拓探究式教学的学习路径。

(二)补充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中学化学的课堂教学内容设置过于生硬,学生对于诸多抽象问题并未产生积极的思考动力。课堂教学中气氛沉闷,知识体系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难以产生真实联系,以至于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退化。针对这样的现象,需要以开发生活化教学资源的方式,为化学知识注入新鲜的感官体验维度,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兴趣。而化学知识本身也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可以从中寻找恰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产生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思考维度,进而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以人教版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将重点教学内容金刚石、石墨、C60的相关物质作为教学案例,诸如设计钻石和铅笔芯的物质比较,引导学生掌握生活元素中必然存在的化学知识,从而构建形象认知化学知识的思考角度,并了解碳元素的化学活性,及其能够反应生成的各种衍生物。当学生在化学知识与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中找到其必然存在的联系之后,便会产生更为形象的认知,从而降低化学知识抽象度,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

(三)支持自主完成化学实验

学生化学现象的观察、总结、分析、解决能力是中学化学实验课程的主要培养方向。需要以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内容为主要方式,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无法独立完成的现象较为明显。为此,化学教师需要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为主要培养方向,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对于化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同时加强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从而消解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以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为主导,通过分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掌握客观的实验规律。以“不同催化剂对双氧水制氧气的影响”的实验课题为例,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无法体现实验现象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现观察其他学生的实验方法,从中对比自身实验操作的不足之处。并由其他同学的解答来强化自身对于实验操作的主观认知。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思考方向的干预较少,学生仍然以观察实验现象的规律为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因此,可以逐步弱化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转化为自主探究问题的主观思考动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对于中学化学教育的具体要求已经发生转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化学教学内容的兴趣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于化学规律的掌握程度,均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优化方向。为此,需要设置问题线索自主探究,补充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支持学生自主完成化学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更好的完成新课标任务,优化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汪俊生.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启发学生自主学习[J].考试周刊,2011(36):192+191.

[2]崔伟.提高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良好教学策略的应用[J].化学教育,2010,31(S1):4-5.

[3]陶春敏.优化课堂提问 提高教学效率——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J].化学教与学,2010(04):27-29.

作者简介:张民(1973—),女,汉族,北京延平人,本科,高级教师。

吴新磊(1990—),男,汉族,北京延庆人,本科,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化学教学。

猜你喜欢

中学化学优化策略新课程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基于手持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应用的研究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例析中学化学中对硝酸强氧化性的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
聚焦中学化学中的两大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