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来宁论语课:一个词读懂孔子

2018-05-30王来宁

意林绘阅读 2018年4期
关键词:孙叔敖门人曾子

王来宁

大家好,我是来宁老师。我们学《论语》,就是学习孔子之道。那如果有人问,孔子之道的核心是什么呢?为人治国有很多道理可讲,最关键的是什么呢?我们该如何回答?

孔老师曾经总结过,他说“吾道一以贯之”,简洁明了,可以说非常适合做座右铭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师:从某个角度讲,曾参这个优秀学生有时候挺令人泄气的,孔老师这话明显地是想让他询问,“那是什么呢”,子张会问,子贡、子路也都会问,可曾参只是回答,“唯”。弄得老師都没办法说下去了。

好在那些门人师弟锲而不舍,追着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老师的道理,(概括起来)就是‘忠和‘恕。”

生:那,什么叫作“忠恕”呢?

师:忠恕,这两个字都是有一个“心”字底:中心为忠,如心为恕。再进一步解释,宋代的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尽自己的能力,就是忠,推己及人,就是恕。

由此可见,“忠”,并不仅仅是我们熟悉的“忠臣”之忠,而更多的是“诚实”、一念之诚。真心实意、真情相见,这是“忠”,你托付我的事,我真情相对,不打马虎眼,这就是“忠”。“恕”呢?用我们的心比别人的心。所以这个恕道就是体谅别人。

有一句古词:“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把你的心拿来放进我的胸膛,你才会懂得我对你的深情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子贡向孔子问道:“老师啊,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想了想,回答说:“能够奉行终身的,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刘向曾经讲过一个“孙叔敖埋蛇”的故事。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一位名叫孙叔敖的好宰相。孙叔敖幼年有一次在游玩时,看见一条两头蛇,便杀死它并且埋了起来。回到家里,孙叔敖哭起来,他的母亲问他为什么哭,孙叔敖说:“听说看见两头蛇的人是要死的,刚才我看见了两头蛇,恐怕我会离开母亲而死的。”他母亲问:“蛇现在在哪里 ?”孙叔敖说: “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把它杀了埋起来了。”

孙叔敖埋两头蛇,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却说明了他的仁德,他到后来取得了非常大的功业,也恰恰是这种仁恕之心的发动。

生:为什么不是“己所欲,施于人”呢?这岂不是更积极吗?孔子为什么偏偏从反面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

师:以自己作为衡量标准的风险性在于,自己所喜欢的,别人不一定会喜欢,这样往往会出于好意造成很多困扰和伤害,丧失了对人的尊重。

所以,即使是出于好心,也不能失去对别人的尊重,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设想。所以,要求自己有底线,比对别人强施爱心更重要。

讲完了“恕”,我们接着讲“忠”。“忠”就是内心中的一念之诚。这个“诚”,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反省”能力。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师: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怎么办?就自我反省(自己是否和他一样有不好的行为)。成语“见贤思齐”就出自此处。

孔老师很犀利地指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小人总认为错误都是别人的,而君子常常反省自己的过失。

生:这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差不多吧。

师: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向周边人学习,随时随地学习。那如何能够“见贤思齐”呢?还记得那句话吗?“君子无友不如己者”,每一个你遇到的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就是都有“贤”处,你首先要“看到”他们,并且真心承认这一点。

猜你喜欢

孙叔敖门人曾子
孙叔敖砸蛇
孙叔敖勇斗两头蛇
借衣访恩师
孙叔敖识宝
曾子杀猪
叶适门人孙之宏及其《周礼说》考述
聊斋志异·白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