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2018-05-30槽值
槽值
阅读分享:“心之所向,无问西东。”这条路不仅是人生的起点、终点,更是高校立校的风骨所在。西南联大,诞生于滚滚硝烟之间。那样的风骨并没有消逝,而是等待着我们将它变成更有力的基石,向更伟大的某个方位,永不停歇地前进。西南联大滋养了顶级大师,让我们在此仰望,并要以此激勵感染自身,薪火相传,相信会有更多的大学延续西南联大的风骨,培养出更多的国家栋梁。(特约教师:鞍山市第六中学 何翠)
周末去看了《无问西东》,散场时听到很多人说,王力宏主演的富家子沈光耀,因为“偌大的北平容不下一张课桌”去做飞行员,最后牺牲的事,太催泪了。
有人说,沈光耀的原型是中国空军飞行员沈崇海。
影片中,沈光耀的求学背景,就是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片尾彩蛋时才发现,从那个大学走出多少大师,以至镜头一扫,就是一位宗师级人物。
绝无仅有的教育长征
西南联大,诞生于滚滚硝烟之间。
1937年7月7日晚,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战争随后全面爆发。
同年7月,应用数学大师林家翘完成了在清华园的学习。就在卢沟桥事变那个夜晚,他和同学们清晰地听到了敌人进攻的枪炮之声。
随后,清华和北大、南开一起搬迁到了长沙组建临时大学,只是仍然没能躲过日寇的铁蹄。南京武汉纷纷告急或陷落,中华大地平原已入危急之时。随后,长沙临时大学的教学搬迁至昆明。
这是一次教育的长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绝无仅有。莘莘学子用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国土。他们远离家乡,远离故土,仅凭少年热血与学子意气,踏过无数漫长的日夜。在1938年4月28日,这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终于抵达昆明。这一路的艰苦卓绝,后人无法感同身受。
闻一多,杨振宁,陈寅恪,赵忠尧,林徽因,梁思成,费孝通……一个又一个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名字,在西南联大会合。就像中华大地上散落的一颗颗星,最终在这里聚拢,发光,成为中国教育史上耀眼的一束光芒。他们和这所学校一起,成了中国人的脊梁之一。
大师治校筑自由精神
西南联大的风骨,可以先从中国近代文坛的作家们开始领略。
汪曾祺报考西南联大时,半个南中国的颠簸辗转,让他得了恶性疟疾。
那年他19岁,住进医院时,高烧超过四十度,已经到了病危的程度。
待刚刚能喝一碗蛋花汤,他就进了考场。
汪曾祺是个自由潇洒的人,这从他当时的一张照片就能看出。他站在中间,两边是李荣、朱德熙。三人均身着长衫,甚至还有点不修边幅的意思。
汪曾祺也在后来回忆往事时说:“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属于西南联大的风骨。也是每个汪曾祺般的学子的风骨。
为什么西南联大能够培养出这么多人才?
联大傲骨精神永存
西南联大因不可复制的历史产生,又悄悄隐匿,唯一证明它存在过的,除了历史,大概就是它培育的那一代人物了。
我们怀念自由独立的学术精神;怀念所有人刻苦治学,从未放弃的坚韧意志;怀念在极其刻苦的条件下,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的爱国精神。
那个波澜壮阔,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远去。但大师精神,文人风貌,学术思想,依旧存留于这片中华大地上。
先生教书育人,学子辛勤汲取。他们将知识薪火相传,建成了照亮中国近代历史的灯塔,以精神为火芒,点亮前进的路。
那样的风骨并没有消逝,而是等待着我们将它变成更有力的基石,向更伟大的某个方位,永不停歇地前进。
赵燕摘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