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收藏古老药具 丰富退休生活

2018-05-30得成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收藏界小票藏品

得成

王庆昆是原天津同仁堂制药厂的副厂长,在收藏老药具方面颇有建树,经多年不懈的努力,他已收藏了二百多种(件)老药具。在天津市收藏界,他是收藏老药具第一人,现为天津文博协会民间收藏委员会会员。他的收藏被新华社及其网站、《今晚报》、《渤海早报》、《今晚经济周刊》等多家媒体予以报导,中央电视台专门为他拍摄了20分钟的專题片,并在全国卫视转播。2018年初,我慕名去他家参观采访。

走进王庆昆家,映入眼帘的老药具藏品琳琅满目,俨然是一个微型老药具博物馆。

说到收藏这些老药具,老王侃侃而谈:“我这辈子就没离开中药,上学念的是中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天津同仁堂制药厂,从制药工人到副厂长,几十年与中药相依相守,直至退休。中药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对中药有特殊的感情。如何挖掘和传承中药这一瑰宝,让我们的后代了解中药文化,成为我退休后的追求。”

说起老药具的收藏,还有一段曲折的经历。他父亲喜爱收集瓷器,在父亲的影响下,王庆昆年轻时就爱好收藏,也收藏了不少瓷器,后来怎么又改收藏老药具了呢?原来他曾向收藏前辈请教,前辈知道他干了一辈子中药,劝他收藏与中药相关的老物件,这可是收藏界的空白,搞这方面的收藏你就是第一家!听了前辈的一番话,他茅塞顿开。王庆昆认识到中药对中国人的影响无所不在,在祛病疗疾、养生保健、促进民族繁衍和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收藏老药具可以挖掘、整理中药文化,理清中药发展的脉络,在创新中去发扬和继承。收藏老药具不仅仅是简单收藏些器物,更重要的是研究历史及其背后隐藏的文化理念和积淀,将散落在民间的、不被重视的东西挖掘出来,印证历史。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王庆昆便将收藏的重心转向了自己更熟悉的领域——中药老药具,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收藏这些年代久远的老物件难度很大,留存于世的很少,他一有空就往古玩市场跑,每发现一件老药具,他就如获至宝,千方百计也要淘到手。对中药器具、典藏医药古籍、老字号药店的药目、民间验方手抄本等他都不放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他已收藏多个门类的中药老药具,有唐代的瓷脉枕;清代光绪年间胡庆余堂的豆青釉水盂;宋代的洗眼壶杯;有印有“同源堂”、“仙德堂”等名号的膏滋罐;印有“天津同德堂”“天津德生堂”“天津瑞芝堂”“天津长春堂”“天津永春堂”等字号的小药瓶……

在他的藏品中,木版《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雷公炮炙论》等中医学典藏书籍均被细心保存;天津隆顺榕、同仁堂等老字号药铺的药目也被完整保存。他收藏的两张达仁堂药店乐家老铺的药品仿单,包涵了诸多值得研究的信息,为我们了解中药行业的习俗和发展提供了实物史料。其中一张仿单为“银翘解毒片”,另一张为“香连片”。在银翘解毒片的仿单上印着“国药改进 科学制品”字样。还印有:本方系根据清初吴鞠通氏所拟银翘解毒丸处方经我店改用科学方法提炼制成片剂,其功效与原丸药无异。仿单上还印有主要成分、主治等内容。它与平常的药品仿单不同之处,在于上面都用红色镂空字印着“抗美援朝、卫国保家”字样,说明早在1953年中药新剂型已研制成功。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期间,这批药生产数量不多,留存于世的仿单更显得弥足珍贵。他进一步解读还发现了达仁堂将最新研制的片剂药品无偿捐献给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时传为美谈。

王庆昆还收藏一种中药小票。旧时抓汤药每味药都单包,内附一张小票,上面印着药铺字号、药名、主治,并有这味药的图像,然后码成像金字塔一样的药包,捆好交给顾客,这样的中药小票现已难觅踪影。

王庆昆收藏之路既充满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有说不完的故事,他把散落在民间的宝贝挖出来,在中药界渐渐小有名气。王庆昆说:“中药传统的手艺如果在我们这一代失传了,中药文物在我们手上流失了,我觉得愧对历史,无法向后代交代。”他就是怀着历史的责任感进行老药具的收藏,使古老的中药国粹得以传承;同时,丰富了他的退休生活,使他晚年生活格外充实。他的藏品有的是珍品,收藏界有人看中某件藏品,欲出大价钱收购,被王庆昆断然拒绝。他说:“收藏老药具是我的爱好,这些藏品来之不易,我收藏老药具进一步促进自己学习,颇有成就感。这些藏品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中药界,属于国家的,你给多少钱我也不卖。如果让收藏老药具沾上铜臭味,就失去意义了。待百年以后,我定会将这些藏品无偿地捐给国家。”他有如此高的境界,真让人竖起大拇指,给他点个赞。

王庆昆多年如一日,呕心沥血搞老药具收藏,正如他所说:“收藏之乐,其乐无穷。老有所为,乐此不疲。”

猜你喜欢

收藏界小票藏品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小票大学问
论胡也佛的绘画市场
艺术收藏的未来
残缺的购物小票
2008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十大事件在京揭晓
关于评选“2000年中国内地收藏界十大新闻”的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