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那大部头的故事
2018-05-30顾萍
顾萍
厚重的大部头,绝不是装门面的摆设。我们读大部头,也绝不仅是因其声名显赫。我们也许会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因偶然的机缘阅读,然后产生了神秘的共鸣。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里这样说:“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是否能窥探“人类的容颜”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的内心密码或可以借由阅读那些经典而窥得一二。
文题
卡尔维诺说:“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关于以上说法,关于大部头,你有何经验或想法?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题目解析
在现代社会,我们绝大多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或被动或主动地接触到一些经典作品,哪怕随着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进步,书籍由纸质演化为电子版,但是改变的只是阅读的方式和习惯,真正的爱书者绝不会因之而改变自己的喜好、降低自己的品位。当我们用审慎的态度回味对自己产生了“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写作。
一是“我”在其中。正如材料中说的,它们“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你不需要刻意神话那些经典,因为它们早已在时间长河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我们要做并且能做的是,思考它们对自己的思维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具体来说,不妨回味你具体读过的一些名著,从作品的写作背景,或是作者的自身经历,或是作品的故事、人物、主题、思想、情感等方面出发,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梳理那些自己可能疏忽的“印记”。
二是注意真实性。不要将这篇作文写成对某部名著的读后感。我们可能有这样的感受:面对名著,就如同面对神秘的汪洋大海,不知道平静的海面下海水到底有多深。但是浅有浅的读法,深有深的理解,写作时也别想着那些全是世界名著,似乎自己不說出个子丑寅卯来就不能罢休。写作者也就十六七岁,写作中不必追求联结的复杂性,不妨从日常的阅读体验开始,说说自己的故事。那些真正有感而发的文字,哪怕是絮叨的、词不达意的,也多多少少能流露出一点儿真情实感来;最怕的是,你不识滋味却偏要强说滋味。卡尔维诺自己也说:“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因为实际情况是,我们年轻时所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这又是因为我们没耐性、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我们缺乏人生经验。”对高中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年龄段里养成爱读书、爱读好书的习惯,这种习惯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成为人生的一部分。若是你在写作本篇作文时能意识到这一点,其实,你爱读的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是小说还是诗歌,都无关紧要了。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至于我们怎样才能成为黑塞所说的“真正的读者”,那就是故事外的故事了。
适用素材
衡之实际,一切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乃为作者心灵的发表,其本质上是抒情的,就是发表思考的文学也适用这种原理——只有直接从人们心灵上发生的思想,始值得永垂不朽。——林语堂
真正的读书使瞌睡者醒来,给未定目标者选择适当的目标。正当的书籍指示人以正道,使其避免误入歧途。——卡耐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读书无捷径,是没有什么简便省力的方法可言的。读书的习惯可分为:一是勤,二是慎,三是谦。勤苦耐劳是成功的基础,做学问更不能欺己欺人,所以非勤不可。其次谨慎小心也是很重要的,清代的汉学家著名的如高邮王氏父子、段懋堂等的成功,都是遇事不肯轻易放过,旁人看不见的自己便可看见了。如今的放大几千万倍的显微镜,也不过想把从前看不见的东西现在都看见罢了。谦就是态度的谦虚,自己万不可先存一点儿成见,总要不分地域门户,一概虚心地加以考察后,再决定取舍。这三点都是很要紧的。——胡适
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普希金
作文片段
是否可能借写作提高生活的完成度?卡夫卡曾记下他的愿望是在地下室不受打扰地写作,这样的愿望一开始就不可能实现。他没有挑战生活的勇气,他的勇气在于选择了写作的真实。写作的愉快大概就集中于脱稿付梓,期待着畅销流行或者青史留名。但写作是另一种现实,也就是说,写作既缝合生活的断裂,又铭刻着生活的断裂。
——林鸿粲【南京师大附中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