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诗歌的生命与灵魂
2018-05-30陈明远
陈明远
对于现代主义(现代派)诗歌,我个人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我曾不自觉地借鉴了现代派诗歌的手法,如强调自我观念;强调主观随意的自由联想;广泛运用象征、隐喻、通感、反讽的意象组合,追求“陌生化”等。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就比较自觉地努力汲取现代派诗歌的精华,去其糟粕。我觉得现代主义(现代派)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法国的象征主义。所谓现代主义(现代派)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流派,实质上为某种“大杂烩”。诸如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未来主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先锋派”,甚至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垮掉的一代”,他们无不自认为是现代主义诸流派之一。
20世纪30年代以后,超现实主义和未来主义逐渐冷寂。20世纪50年代以后,象征主义逐渐衰退。荒诞主义、“垮掉的一代”等鼎盛于50年代下半期,后来就—蹶不振。
现代主义(现代派)以及后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主要缺陷是——侧重各类意象的叠加、复杂组合,而忽视、轻视了营造美学意义上的完整的“境界”。我认为,现代主义(现代派)诗歌的主要手法可归纳如下:
第一,强调主观随意的自由联想。采用主观色彩极重的表现法,反对现实主义的客观描写。
第二,强调自我观念。广泛运用象征、隐喻、通感、反讽、跳跃性的意象组合,追求“陌生化”效果,以不同文体形式来暗示人的感觉和潜意识。
第三,表现人的全面异化,塑造全面异化的人物形象。现代派诗歌不注重塑造典型人物形象,而着重表现人的全面异化,表现人与社会、人与物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全面异化。
第四,追求新奇怪诞的表达方式,與传统决裂。如意识流、荒诞、魔幻、超现实、神秘感等,用感伤、孤寂、迷惘、纤弱、扭曲、变形甚至错乱的语句,表达颓废情绪。
现代主义(现代派)是西方19世纪末兴起直到20世纪中期活跃的各种文艺流派和思潮的总称。它们的共同点是具有“前卫”特色,并与传统文艺分道扬镳。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空前的大规模屠杀,西方“自由、博爱”的人道理想惨遭战争蹂躏;“工业化”以后,西方文明陷入深刻的危机,现代主义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并发展了。此后,未见有什么广泛影响社会、流行深远的杰作。
意象和意象群的现代概念来自意象派。20世纪初期,欧美诗坛曾短暂出现过—个流派——意象派。它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然而意象派片面地只重意象,忽略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因此不可能产生重要的作品。余光中评论说:“意象派诸人的作品往往沦于为意象而意象,只能一新视觉,不能诉诸性灵。”郑敏认为:“意象派的理论,如果过于狭窄地加以理解,就可能束缚诗人的创造,使他只能写些虽然精美但单调贫乏的小诗,尤其因为限制发议论,使得诗缺乏丰富的社会内容。”意象派盛行没多久,就被抛弃了。
一首诗里,意象和意象群在整个境界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意象本身还不能等同于境界。意象只是诗歌的肢体,境界才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
境界,是东方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我国两千多年的诗歌传统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指艺术中能够感受并表达的情景、氛围。“境界”是美的综合体,引申到某些场合也指艺术体验和修养。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所谓“境界”,实则是专以感觉经验之特性为主的,也就是以“感受与表达”为制约的。外在世界未经过人们感受之功能而予以再现之前,以及内心世界未经过诗人表达而引起人们共鸣之前,都不能称之为“境界”。
意象和意象群是组成境界的材料、构件。如果说一首诗的境界是一座建筑物,那么诗中的意象(主要意象以及意象群)就是构成这建筑物的砖石梁柱。单靠一个个意象本身罗列组合,而没有章法结构的展开、情景的交融,没有内容和形式的交互作用与化合,一句话,就是没有构筑境界,那就不可能形成诗歌的“完整美学形态”。诗的境界,是综合性的完整的美感。
艾青在《诗论》一书和《从“朦胧诗”谈起》一文中强调诗歌的“完整美学形态”,就是怎样让诗歌充分地展开自己的思想,怎样营造“意义”的丰富性、可感性和艺术的确切性。“不要把诗写成谜语”,“不要使读者因你的表现不充分与不明确而误解是艰深”,对“晦而不可理解”的质疑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提出的。在新时期,谈到“晦涩而不可理解”的问题,艾青阐述说,应该“善于把有意识的变形与画不准轮廓区别开来”,画不准轮廓依然还是“美学形态”建设的不足。
艾青所说的“美学形态”,我的理解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境界”。在一首诗中,仅仅把许多意象、词藻堆砌在一起是不行的,必须通过有节奏的组织、融汇、化合,展现为—个完整的境界,让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能产生共鸣,而且能在心目中对诗歌进行“再创造”,从而再现这首诗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