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材料作文命题误区及建议

2018-05-30孙胜韬

语文建设·上 2018年2期
关键词:作文题文体命题

孙胜韬

新材料作文从2006年全国语文高考卷出现后,就因其材料來源多样、内涵丰富、具有多元理解、可多角度立意、限制性小、开放性大等优点而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欢迎,并逐渐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形式。目前高中各级各类考试都以新材料作文题为主,且要求试题原创。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原创新材料作文题应运而生。然而,因缺乏权威部门给出的详细的可操作的命题标准,或者说有相关的命题原则却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命题人只能按自己的理解,要么参照往年高考题“依样画葫芦”,要么大胆创设以求突破。其结果就是,数量巨大的原创作文题瑕瑜互见,优劣共存。又因一线老师不能很好地对试题质量作科学研判和正确区分,往往“鱼目”当“珠”,把质量低下的作文题用于写作教学,致使谬种流传,为害不浅。

一、新材料作文命题误区

据笔者不完全归纳,新材料作文命题的误区至少有以下三种。

1.材料华而不实,朦胧玄虚

且看2007年某地一模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按要求作文。

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的苍白……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写一篇作文。

清楚地记得当年学生走出考场时一脸的困惑与沮丧,还有老师看到此题时的疑虑和无奈。且不论考生们的立意五花八门和评卷时老师们的评分标准千差万别,单说试题能让考生和老师都疑虑重重,就足见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果真像某些专家解读的那样:“用‘红红和‘苍白来表现露珠在不同位置上的感受……本诗利用对比手法,呈现了露珠在不同的生命处境下不同的悲喜态度”?我们知道,诗人作诗常常思维跳跃,也惯用“移就”的手法让诗歌语言呈现出新奇和别致的特点,用“红红”也好,用“苍白”也罢,只是情之所至,率性而为。徐志摩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戴望舒的“丁香一样的忧愁”不就是作者诗意的自然流淌吗?笔者承认专家的赏析有独到的见解和合理的成分,但是用玄之又玄的朦胧诗命题,既不合常理,也不科学,更加不厚道。

2006年开始出现新材料作文题型,时隔一年命制这样的试题也无可厚非。笔者以此题为例想要说明的是,这样一个云山雾罩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试题,并没有被人们遗忘、抛弃,相反竟为许多人所推崇。近十年来,每一年都有老师如获至宝般地用此题训练学生写作。

2.思想观念不纯,写作导向有误

用玄虚的诗句命题已然不当,然更有甚者。最近一批学校联考,其作文题大意是:一无赖与小和尚打赌,说“三八二十三”,无赖以人头作注,小和尚以帽子作注。找老和尚评理,结果老和尚说“三八二十三”,并反问感到委屈的小和尚:是那人的脑袋重要,还是你的帽子重要?若不是笔者亲眼所见,真怀疑这仅仅是个玩笑。虽早知这是于丹在“世界华人文学研讨会”上的“杰作”,但断然不敢相信竟有人拿这个荒唐的“心灵鸡汤”式的杜撰来命作文题——不讲原则、践踏规则、颠倒黑白的“和事佬”式的市侩哲学昭然若揭。笔者想问命题人:你看到了和谐与稳定,何以看不到“不讲规则,不遵逻辑,不要秩序,漠视公德”的丛林法则?你看到了宽宥与包容,何以看不到“唯利益大小是从,唯权力马首是瞻”的奴性?你看到了服从与尊重,何以看不到“指鹿为马,唯我独尊”的荒唐与霸道?你让“无耻者”得利又得“理”,你让“忠厚者”吃亏又屈理,于心何忍?然而,类似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如“举牌先生与流浪汉”“车厢吐痰男”等。

3.命题人强加立意,对考生进行“道德绑架”

某地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作文题材料:

花鸟山灯塔是一座位于中国长江口至太平洋航线上的特大型灯塔。因其地理位置重要、历史悠久且具有国际影响而被称为“远东第一灯塔”。

这座灯塔之所以有名还因为守塔人已经是五代相传。从清朝光绪年间,叶家第一代就上岛守灯塔,直到今天,横跨一个多世纪,叶家祖孙五代人,一直坚持在灯塔工这个枯燥寂寞的行业中,视岛为家,视灯塔如生命,成就了一段佳话。

从试题最后一句“成就了一段佳话”可知,命题人已经预设了最佳立意,并且“强迫”考生按其立意范围写作。考生只能违心地写“坚守”等赞美叶氏,不能客观地写“平等”“追求美好”“永不满足”等否定叶氏。命题人考虑到了和谐,却抛弃了文明;照顾了法治,却丢弃了自由、平等和公正;注重了爱国、敬业,却遗忘了诚信与友善。与其说命题人顾此失彼、弄巧成拙,不如说其霸道武断,对考生进行“道德绑架”。

二、找准、找对命题参照,走出命题误区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曾说:“即使是从事一线教学多年的教师,他们对一些如作文试题发展基本情况、作文考查的核心目标和评价理念等问题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把握,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指导的情况更是少之又少。”这也应该是新材料作文命题走入误区的一个主要原因。

虽然国家还没有出台对新材料作文命题的详尽说明,但我们可以从作文试题评价标准、高考试题总结及国外先进命题经验等方面加以借鉴,从而命制出高质量的新材料作文题。

首先,教育部考试中心和省级考试机构对高考作文试题进行评价主要依据六条标准:

一是可写性,指材料内容不深奥,考生不陌生、有背景了解。二是选择性,指考生对立意角度、文章内容、文体样式、表达方式等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和多样性。三是导向性,即引导考生朝着健康、积极、深刻的方向立意;要体现作文题的教育功能,绝不可有意无意地引导考生朝着恶意、消极、不健康的方向立意。四是探究性,要引导考生对作文内容作深入探讨、认真研究。五是防套性,指防止考生拿别人或者自己的旧作稍加改动作为应试作文。六是难易度,指高考作文试题的难易度科学合理,能充分地表现出选拔性。

其次,对近年高考出现的新材料作文优秀试题进行科学而系统的总结,可发现,优秀作文题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新材料作文成为命题的主要形式,二是关注社会现实,三是重视考查考生理性思辨能力,四是不有意设置审题障碍,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主要内容。

最后,国际视野中考试文化先进国家的成形经验可以给我们启示。

学习和借鉴是进步和发展的前提。以开放的心态取法国际上考试文化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做到“洋为中用”,不失为一条完善自身的捷径。以美法两国的作文题为例或可得到有益的启示。美国SAT作文题:

1.个体像集体中的其他人一样思考和生活是否始终是有害的?

2.人们是否付诸了过多的信任于专家或权威的指引?

法国BAC作文题:

1.个人意识只是对个人所属社会的反映吗?

2.尊重所有生命是一种道德义务吗?

不难看出,两国的作文题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注重对考生理性思维、逻辑思辨和批判性思维的考查。二是注重对考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考查。三是题目限制性更小,开放性更强,没有参考立意,不预设标准答案。四是不设审题障碍,重在考查考生的思维水平和论述能力。

三、新材料作文命题建议

基于对上述三方面命题参考的理解,加之个人的一些体会,对于目前盛行的新材料作文,笔者认为在命题上应抓住以下原則。

一是材料真实可信,表述清晰简明。“真实”是指材料所述事件或事理必须“保真”,或生活真实,或艺术真实,或道理真实。“可信”是指材料遵循客观规律,符合思维逻辑,禁得住辩证推敲。如2013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探险者与蝴蝶”就缺乏科学精神,混淆了“蝴蝶”和“蛾子”,使材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大降低。

二是立意积极向上,发挥育人作用。高考是为国家选拔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文题要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对考生予以正确引导,体现作文的教育功能,实现试题的育人使命,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如2017年全国卷Ⅰ“中国关键词”一题,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相反,一切带有消极、灰色因素的材料都是不合格的,也是绝对不可使用的。

三是试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不深奥,不偏狭,不脱离考生实际。这样既可使考生有话可说,便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社会、关注生活,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增强公民意识。如2016年全国卷Ⅰ漫画作文“赏与罚”就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果试题内容理念化、抽象化和不确定化,脱离绝大多数考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水平和生活经验,就必然使学生无从落笔,无话可讲。如上面所举“枫叶上的露珠”一题,晦涩难懂,超越中学生所能理解的范畴,实在是刁难考生。

四是适合多种文体写作。理由有三:第一,日常阅读教学的文本是多样化的文体,写作教学所要求的文体也是多样化的文体;第二,考生思维类型不同对文体的偏好就不同,“适合多种文体写作”是考试公平的保证;第三,试题明确要求“文体自选(不限)”(明确规定文体的作文题除外)。这就必然要求试题要适合多种文体写作,对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及应用文等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偏废。最近,温儒敏教授在公开场合就表示,在高中倡导文学写作,鼓励学生写诗、写小说、写散文、写戏剧。笔者认为,这种倡导就是对以往议论文写作一家独大状况的拨正。

五是试题有区分度,适宜选拔。命题人在命题时一定要考虑到考生写出的作文会是什么样子的,一定要对作文得分的合理分布有着前瞻性把握。试题所呈现的内容应带有分歧性、多解性和探究性,甚至是批判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文字可写,同时又写出不同层次的文字,以求见仁见智。高质量的试题,既能考查学生看问题深刻与否,又能验证考生逻辑思维严密与否。相反,有些试题照顾到了导向性,却忽视了区分度,因而命制了“要善良”“要感恩”这样无须论证却偏要考生论证的违背伦理的低劣试题,致使考生无病呻吟、强词夺理,写出千人一面分数“扎堆”的作文。

六是写作方向明确,写作范围适中,评卷标准恒定。试题材料理当是多元化、多角度、多侧面的,其启发和引导作用要强,此外,还要设计好适宜的范围。范围太宽,笔墨宕得太开,则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范围太窄,笔触收得太紧,则拘泥小气,手足无措。唯有范围适宜,才能开合有度,既戴着镣铐,又能跳出完美的舞姿。与此相应的是,评卷要有明确、恒定的标准,不能模棱两可进而混淆是非。近来一些模拟试题打着“多元化、多角度、多侧面”的旗号,出现了泛角度和泛立意的错误,致使评卷标准失衡。可悲的是,一些省份的高考试题也出现这样的纰漏。如“探险者与蝴蝶”;写“人与自然”行,写“保护环境”也行,写“大与小”“深潜”“适应”等都行,这无疑使立意泛化。

七是关照到不同类型的考生,体现考试公平竞争的本质。所谓“不同类型”,指的是考生构成的复杂性,主要是在认知、阅历、眼界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差异。考生的差异至少有如下四种:一是城乡差异,二是地区性经济差异,三是文理科差异,四是教育先进与否差异。这些客观因素都造成了考生素养上的不均衡,若试题命制忽视了这些差异,必将造成考试的不公平,也必然违背考试的原则。记得多年前有一道作文题,讲的是在人来车往的柏油路上有打碎的玻璃瓶,考查考生该如何处理。结果许多农村考生写出“我回家拿一把铁锹,在路上挖个坑,把这些玻璃碎片埋进去”这样的情节。命题人忽视了农村考生不知“柏油路”为何物的城乡差异,人为地制造了考试的不公平。

八是多引导“内省”,少教唆“外视(外求)”。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作文试题担负着育人职责,但它又非同一般的思想政治考题,那么试题的命制就要考虑到如何实现其育人功能。遗憾的是,有些命题人不自觉地要求考生站在道德的高地,以圣人、智者的姿态,用说教的口吻评判外在事物,并以自我为中心要求甚至指挥他人该如何如何,却从没有内省自己应该怎样做。笔者认为,“内省”是说理的前提,而“外视”是说理的必要拓展。高质量的作文题理当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选拔出既有人情又有理性、既能律己又能容人的人才。

九是不设审题障碍。与美法两国作文题的“直接提问”相比,我们的命题人在命题时常有意或无意地设置许多“陷阱”,“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审题关阻挡了无数考生。作文题究竟考什么?是考阅读理解,还是考写作?答案不言自明。

十是防套性防宿构。此项要求无须赘言。笔者认为,2015年全国卷Ⅱ“谁最有风采”一题,就没有做到“防套防宿构”,诸如“创新”“敬业”“奉献”等这些早已泛滥的立意都可以一股脑儿地生搬上去。

以上十条建议是不完全归纳,敬请方家指正。高考是风向标、指挥棒,新材料作文命题质量如何,事关中学阶段写作教学的质量。因此,明确和完善新材料作文命题标准是提高新材料作文命题质量的当务之急。

猜你喜欢

作文题文体命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
文体家阿来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