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全球发展机遇 推动品牌战略并购
2018-05-30才大颖
2017年12月9日,才大颖在2017国企管理年会上作主题报告。他说:品牌正在成为此轮全球经济竞争中的重要利器,品牌资源或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事实上,中国经济目前正在“从数量规模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为“从品质效益型向品牌溢价型增长”,并逐渐进入品牌生态型增长的新时代。
岁末年初是总结盘点和谋划未来的时候,特别是在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进入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的关键节点上,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時代背景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的历史进程中,国有企业应该如何与时俱进地推动深化改革;在新旧矛盾转化中,国有企业应该在解决美好生活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在新的目标调整中,国有企业如何在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中,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在新的任务落实中,如何完成从“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向“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跨越,这一系列重大课题已然摆在国企当家人的面前。
从新时代、新矛盾到新目标、新任务,既是摆在国企改革和发展当前的重大历史挑战,更是千载难逢的创造历史的机遇,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支柱”、是党和国家最值得依赖,值得依靠的力量。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国企改革需要新的战略定位和使命担当。
全球经济正处于换挡期
回望2017,我们看到的是:全球经济正在逐渐摆脱危机阴影,进入复苏换挡的关键阶段,并有望实现从“脆弱慢增长”向“稳健快发展”的新时代状态转换。在中美经济双核稳定和新兴市场国家增长引擎恢复的带动下,事实上,全球经济增长已经处于“旧力已弱、新力未强”的状态转换阶段,复苏换挡必将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动态衔接常态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全球经济进入换挡复苏的时间窗口。根据IMF的预测,2018年全球经济有望实现3.71%的经济增长,增速不仅高于2008-2017年危机期间年均的3.33%的水平,还将高于1980-2017年37年历史中3.48%平均增速,所给出的2018年的全球经济增速预期值也较2016年提升0.49个百分点,两年间的再加速力度为近7年最强,复苏换挡力度空前,超出许多专家预期。
第二、新兴市场在“换挡”过程中将起到支撑提速的作用。根据IMF的预测2018年,新兴市场有望实现4.85%的经济增长,增速高于4.54%的历史平均水平,并较2017年提速0.21个百分点,领先发达国家2.82个百分点,对全球经济的增长贡献的预期,更是达到了77.72。
第三、中美经济将起到双核稳定的作用。在2017年10月的预期更新中,IMF将2017和2018年美国经济增长预期分别较7月上调0.1和0.2个百分点至2.18%和2.34%,并将2017和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均较7月上调0.1个百分点。 2018年中美经济对全球经济复苏的贡献可望达到42.45%,高于历史平均的35.86%和危机期间的42.13%。
第四、换挡风险蕴藏巨大投资机遇。复苏换挡过程本质上是状态转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经济复苏从低速挡位提升,极易表现出不稳定性,甚至可能出现被迫再度换回低速挡位的危险,另一方面,状态转换过程可能面临贸易保护主义、竞争性贬值、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的干扰,阻碍或减缓转换过程。但同时大的转变总是蕴藏着大的机遇,表现为长期投资的重心从金融市场转向实体经济,全球政策从需求侧向供给侧换挡成为必然趋势,布局具有全要素生产率提振效应的活力领域具有战略意义。
品牌成为全球竞争利器
如何有力把握全球经济战略机遇期,我的理解:品牌的作用不可或缺,品牌正在成为此轮全球经济竞争中的重要利器,品牌资源或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事实上,中国经济目前正在“从数量规模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为“从品质效益型向品牌溢价型增长”,并逐渐进入品牌生态型增长的新时代。在这一迭代转换的过程中,如何实现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目标,如何落实“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任务要求,谨分享以下三方面观点供各位参考。
第一、抓住全球经济进入“复苏换挡”的时间窗口,把握“一带一路”发展契机,推动国有企业引领中国经济由产品走出去、带动品牌走出去,进而实现品牌走进去。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走出去”战略是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推动下的被动走出去,更多是体现在产品走出去上,这一过程是在与拥有庞大金融后盾的垄断巨头进行一城一池的争夺和虎口夺食的过程,在我们分享了价廉物美实现了产品走出去,赚取外汇的背后,在文化认同、价值理念、渠道博弈等方面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巨大挑战,很难实现品牌走出去,更谈不上品牌走进去,这就是过去一个时代。伴随着“一带一路”逐步成为新型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将迎来一个新时代,依靠着务实的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推进,激活了庞大的欠发展区域的活力,“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六大经济走廊的联通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延续,打破了地缘政治的博弈,超越宗教隔阂,超越种族歧视,超越文化偏见,惠及世界一半的人口、覆盖75%的能源资源和40%的全球经济总量。在一带一路的空间格局下,中国品牌迎来了伴随经济走廊的联通形成快速链式辐射的机遇,国有企业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信用优势,在不同国家打造不同的品类,满足不同的需要,获得更多地认同的品牌,在全球竞争力角力中彰显国企的社会责任。
第二、抓住新兴市场换挡提速的时间窗口,推动国有企业从以自主品牌建设为主进入到自主品牌建设和全球品牌并购同步发展的全新时代。
新兴市场的快速复苏的背后蕴藏着消费升级的潜在需求,2016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实施对外投资并购项目742起,实际交易金额1072亿美元,涉及73个国家和地区的18个行业大类,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金融服务、能源、计算机、文化娱乐、消费、汽车零配件、半导体、传媒和医疗健康等具有鲜明品牌性特征的行业,国有企业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期,借力全球经济复苏的动力换挡,把握新兴市场相对于发达市场的阶段性比较优势,从“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向“不求所在,但求所有”转变,推动在新兴市场实施国际品牌并购,以国际视野强调品牌的控制力,通过品牌并购在新兴市场培育增长动力要素。
第三、把握全球经济供给侧转化的机遇,推动品牌增长的结构性调整。
从世界品牌500强入围品牌的产业分布来看,2016年《世界品牌500强》共覆盖了50个行业,食品与饮料行业以38个品牌入选位居第一,中国品牌仅占3席,全球食品和饮料市场依然是国际品牌主导;汽车与零件行业共有37个品牌入榜位居第二,中国汽车品牌无一入选,说明自主汽车品牌的建设任重道远;传媒行业上榜33个品牌位居第三,中国仅有3家媒体入选,没有品牌的媒体,如何传播品牌的声音;零售行业24个品牌上榜,却不见中国品牌的身影,在离全球消费者最近的地方,我们仍然没有话语权;能源行业23个品牌中国占了5席,虽有巨大体量但国际影响力依然不足;互联网行业22个品牌只有3席入选,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繁荣并没有带来品牌国际化的发展。由此可见,尽管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但在品牌集中度比较高的产业,中国品牌依然处于边缘地带。这些品牌集中度较高的产业恰恰成为国有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并购的热点,能够有力支撑国有企业的跨越性增长。
品牌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更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资源。拥有国际品牌的数量和质量,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而品牌并购正在成为实现中国品牌强国梦想的加速器,并展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金融服务、能源、计算机、文化娱乐、消费、汽车零配件、半导体、传媒和医疗健康等10个行业,美国、香港、德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意大利、新加坡、韩国和加拿大成为并购交易数量最集中的国家和地区。
在过去的海外并购行为中,中国企业更重视通过国外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更便利地进入目的国市场,而近年来的并购更注意借国外企业产业调整之际,补充自身短板,寻找具有成长性的长板,重视核心技术的收购以及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重视对其品牌、渠道和无形资产的控制。比如海航以14亿瑞士法郎全现金方式收购瑞士的全球航空配餐公司Gategroup Holding AG,以及斥资100亿美元收购CIT Group的飛机租赁业务,打造全球第三大飞机租赁公司,其意图更在于航空运输产业链的扩张。而万达集团以35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公司,将《蝙蝠侠》《盗梦空间》《侏罗纪世界》《300勇士:帝国崛起》《环太平洋》等知名IP收入囊中,万达集团在全球院线的市场份额以稳居第一,同时也进一步促进旗下主题旅游产业、儿童娱乐产业等多个业态的协同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中国经济正在进入发展的新时代,需要新思路,呼唤新模式,国有企业的发展需要新的引领、新的路径、新的方案、新的增长,从达到世界水平到培育世界一流,国有企业责任重大,品牌增长不能缺席。把握全球发展机遇,推动品牌战略并购需要政府支持、行业引领、企业自主、资本助力,在2018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愿意和大家携手同心,共同走进国企发展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