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维修保障企业工时定额管理的信息化探索
2018-05-30杨凌霞
杨凌霞
摘要:航空装备数字化修理是空军航空修理系统正在全面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劳动定额工作如何结合数字化修理工卡实施创新,是劳动定额研究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国营芜湖机械厂自2012年开始实施基于数字化修理工卡的劳动工时定额管理,经过近7年的不断探索,截止2018年已完成该项工作,且成效显著。
关键词:航空维修企业:工时定额管理:信息化管理
国营芜湖机械厂自2011年开始应用数字化修理工卡系统,于2012年开始实施工时定额管理,首先选择试点单位和试点工段进行应用尝试,将工时定额与工卡相结合,初步探索出按照工卡进行定额工时的分配与导入的工作方法。后经不断试运行,工时管理系统与管理模式的不断改进和相互促进,最终在全厂范围内实现了基于数字化修理工卡的劳动工时定额管理,为及时准确地提取计算操作人员的定额工时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工具,也为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和精益生产管理提供了重要保障。本文基于实际应用情况与效果进行提炼,为同類行业、企业在信息化支撑下的劳动工时定额管理提供借鉴和启发。
1 数字化修理工卡系统
工卡是依据产品修理技术条件(维修标准、维修大纲)和工艺规程(维护手册、标准化工艺手册),针对产品修理方案确定的作业项目编制而成的,既是该产品(项目)作业的指导文件,又是其质量记录。国际民航维修业通常的文件体系由维修大纲、维修手册和工卡组成,可以实现对产品维修流程及资源需求显性化和精细化描述,采用流程精细化、模块化管理方式可以更大提升维修组织的管理和过程质量的控制。
工厂数字化修理工卡系统是结合工厂生产和管理实际情况,紧贴数字化、信息化修理发展需要,自主开发的数字化修理工卡系统。工卡系统可与PLM、ERP、MES等现有应用系统集成,支持工卡、工序及其资源的定义和精细化器材配送,可实现换新件记录自动生成和打印功能。结合条形码技术的应用,开发了工卡打印和工卡扫描程序,通过部署条码扫描手持设备,使工卡的开工、完工、检验合格等关键点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2 劳动工时定额的原管理模式
2.1 劳动定额
劳动定额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劳动消耗量所预先规定的数额。工厂常用的方式是工时定额。
2.2 定额完成率
定额完成率在劳动条件和劳动者操作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反映工时定额水平的高低;在劳动条件和工时定额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定额完成率反映操作人员的劳动效率。
定额完成率一定额工时÷实作工时×100%
2.3 运行管理模式
工厂原有劳动定额管理模式是按照任务号下发产品工时卡片,工时卡片中包括任务号、任务名称、定额工时等信息。定额员将工时卡片下发给操作者,由操作者在工时卡片中填写实作工时。月度操作者需要上交工时卡片并填写“个人工时记录表”,详细记录每天完成的定额工时和实做工时。工段长在收集操作者工时卡片和“个人工时记录表”后应进行逐项核对,核对完成后,交给车间定额管理员进行汇总统计。定额管理员对工时卡片进行逐项检查和手工统计,形成部门月度“出勤工时汇总表”和“产品工时完成情况月报”,并上报工厂。
以上运行模式全程采用人工下发卡片、人工填写、人工数据统计,工作效率低,数据准确性、及时性较差,占用各类人员工作时间较多,直接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 基于数字化修理工卡的劳动工时定额管理
工厂基于数字化修理工卡系统,将工时定额划分到工卡上,由工卡的开工、完工实现定额工时的提取和统计。针对实作工时,基于工厂的考勤系统、培训系统提取相关数据,自动统计系统的实作工时。其他无工卡的定额工时和未在系统中记录的非生产占用工时由工段长手工进行记录。
3.1 定额工时
定额工时一工卡工时+非工卡工时+分割工时
工卡工时基于工卡提取。自操作者刷工卡开工起,到操作者完工,由检验员刷工卡检测产品合格止,工卡工时自动结算给操作者。
非工卡工时适用于操作者接到I临时无工卡任务时,由定额管理员下发任务给操作者。
分割工时适用于一份工卡由多人合作完成,一份工卡上的工时需要分割给多人时。
3.2 实作工时
实作工时一正班时间(8小时)+加班时间考勤缺勤时间培训时间其他非生产占用时间。
正班时间(8小时)由系统预置;加班时间由系统从考勤系统中获取;考勤缺勤时间由单位考勤管理员在考勤系统中进行维护,从工时系统中获取;培训时间由培训管理员在培训系统中进行维护,从工时系统中获取;其他非生产占用时间由工段长在工时系统中进行维护。系统还具备特殊日期维护功能,用于节假日的维护,正班时间需结合节假日的设置情况进行动态获取。
3.3 权限管理
在工时管理系统中设置完整权限管理,分为定额管理员权限、班组长权限和一般操作者权限。其中,定额管理员负责定额工时的维护、非工卡工时录入、定额工时调整等;班组长负责非生产工时录入、工卡工时分割等;一般操作者负责工卡的正常开工、完工扫描。
3.4 统计报表
根据系统中定额工时、实作工时,自动生成各单位统计报表,如“单位出勤工时汇总表”“产品工时完成情况月报”。“个人工时记录表”也是由系统自动生成的,用于操作者查看个人每天工时完成情况和实作工时投入情况。
4 创新效果
4.1 传统工时管理向数字化管理转变
经过连续几年的建设,该系统管理平台具备工时模板维护查询、工时基础数据维护、工时维护、工时查询、工时统计、工时分析六个模块,实现了定额员线上工时维护、实时定额、实时查询、实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功能;实现了工段长数据维护和查询、工时分割、串件工时维护等功能;可以自动生成单位“出勤工时汇总表”“产品工时完成情况月报”以及员工“个人定额工时”查询报表等;实现了各单位定额完成率、按架次显示定额完成率、各机型单机实际工时统计等功能。转变了传统劳动工时定额管理模式,实现了向数字化工时管理的跨越。
4.2 提高操作人员劳动生产率,提升定额管理水平
数字化工时管理系统通过实时采集操作人员工卡开工、完工、各检验人员检验合格数据,与工卡运行同步,实现工时定时自动结算,系统自动输出,大大减少了各级人员填写、上报、汇总工时等的工作量。操作人员不再需要每天填写工时卡片和“工时记录表”,可以为每位操作人员节省至少半天4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根据工厂任务量计算可节省人力资源17人。工段长不再需要人工统计“工段出勤工时汇总表”和“产品工时完成情况月报表”。定额员和综合管理员无需再人工统计“单位出勤工时汇总表”和“产品工时完成情况月报表”。该系统节省了工时定额管理相关人员的大量时间,工时数据更加真实、准确,大大提高了操作、定额人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工厂整体劳动定额管理水平。
4.3 以工时定额数字化管理系统为抓手,整体提升工厂基础管理水平
工时系统的建成使用,实现了以传统工时管理向数字化工时管理的转变,真正实现了与数字化工卡管理的同步,为精细化定额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以工时数字化系统为抓手,能够为工厂、车间、工段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员需求预测和实时人员调配、人才队伍建设、生产任务排产、生产执行任务跟踪反馈、人员管理等提供精准决策依据,整体提升了工厂的基础管理水平。
5 结论
劳动工时定额信息化管理的实现,为传统人工劳动定额提供了高效、便捷的管理方式,使劳动工时定额全过程管理得以显性化,解决了人工劳动定额长期以来存在的效率低,准确性、及时性差等问题,为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做出了较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冠生,何杏清,林韵琴.企业劳动定额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
[2]李景元.现代企业劳动定额员现场管理运作实务[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