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背景下武汉市旅游类人才供需问题研究
2018-05-30刘莹英袁璐
刘莹英 袁璐
摘要:作为我国中部重要的特大型城市,自全域旅游的概念提出以来,武汉市便积极响应这一旅游发展新模式,推动武汉市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专业人才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武汉发展全域旅游对人才数量、类型、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和“互联网+旅游”的市场现状更是人才需求与以往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因此,对武汉推行全域旅游的人才需求进行研究,对目前武汉市旅游人才的供给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供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全域旅游;武汉市旅游类人才;供需问题
一、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武汉旅游业发展概况
武汉地处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省会,长江中游特大型城市。由于中国第一大长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会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的壮美景观。武汉拥有全国最大的城中湖——东湖以及众多湖泊,被誉为“百湖之市”。同时,武汉具有3500年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之地,也是国内科教名城,高校数量居全国第三。
武汉是中国中部旅游中心城市,“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也是长江三峡旅游线的门户。武汉市先后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和首批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黄陂区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随着高铁发展和全域旅游的推进,武汉旅游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接待的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如表1所示,截止2017年武汉市旅游总收入已经超过2800亿元,与2106年同期相比旅游总收入增加了12.26%。同时,在2017年底发布的《2017中國旅游业发展报告》中显示,武汉旅游现实竞争力进入全国第一梯队,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旅游综合竞争力位于第六位;武汉的旅游需求显示竞争力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旅游接待人次数和旅游收入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二位。
(二)武汉市全域旅游发展
全域旅游是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自全域旅游的概念提出以来,武汉市便积极响应这一旅游发展新模式,推动武汉市全域旅游的发展。
从现实发展的角度来看,武汉市先后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和首批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黄陂区因卓有成效的旅游发展而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2016年全年接待游客2.3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05.72亿元,分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和第三位,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4.1%。旅游产业增加值1108.1亿元,占全市GDP的9.3%,旅游特征产业对地方财政贡献总量达148亿元,旅游产业财政贡献率11.2%。
在2017年12月8日,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发布的最新研究成果《2017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显示,武汉旅游现实竞争力进入全国第一梯队,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旅游综合竞争力位于第六位,较去年上升2个位次,位列第二梯队之首。其中从第三层次的评价指标来看,武汉市的旅游需求现实竞争力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其旅游接待人次数和旅游收入在副省级城市中独占鳌头或屈居第2位,表现十分突出[1]。
从政府推动的角度来看,在2017年底召开的武汉市全域旅游大发展工作会议中,武汉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提出,将旅游业作为赶超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快推进“长江游”向“武汉游”发展,构建“一轴一心一山三城百湖”的全域旅游空间布局。提出了全域旅游大发展实施的六大行动计划(实施全域旅游空间优化计划、实施精品景区发展计划、实施旅游产业融合计划、实施旅游营销创新计划、实施旅游服务提升计划、实施旅游惠民行动计划)和八大创新(创新全域旅游传播渠道和手段、创新旅游品牌培育举措、创新完善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创新举办全域旅游节庆活动、创新开展“武汉人游武汉”系列活动、创新推进全域旅游大投资、创新全域旅游法治建设和创新全域旅游人才队伍培训模式)。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扶持政策,如成功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年度武汉旅游达人”为武汉旅游点赞引起社会反响的,给予一次性奖励2万元;新建并以武汉为母港的五星级邮轮,给予一次性奖励300万元……。
2018年3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武汉市全域旅游大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年度工作要点》的通知,根据《行动日划》,未来三年内,武汉市拟以全域旅游大发展为主线,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都市旅游和乡村旅游为主题,大力发展蓝色水上旅游、绿色生态旅游、红色革命教育旅游、古色历史人文旅游、夜色休闲旅游“五色旅游”,打造武汉旅游升级版,努力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武汉赶超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幸福产业。
二、武汉市全域旅游发展人才需求研究
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是旅游从“点”到“面”的转变,这对旅游部门的管理方式和内容、对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和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域旅游理念在武汉的推广,使得武汉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尤其是涉及到“旅游+”和“互联网+”的产业中更是如此。
(一)全域旅游发展对多种旅游人才的需求增加
武汉市在“十二五”期间,旅游接待游客数量从0.89亿人次增加至2.0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从753.73亿元增加至2197.41亿元,两项指标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15%,分居副省级城市第一、二位。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旅游业发展带动了社会投资,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直接从业人员30万,间接从业人员150万[2]。2016年和2017年,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这两项指标分别为2.31亿人次、2.57亿人次和2505.72亿元、2812.82亿元。截止2016年底,武汉市星级以上宾馆数77家,国内、国际旅行社343个,旅游景区数37个。庞大的游客数量和众多的旅游企业,对旅游从业者的数量需求逐渐加大,但武汉市旅游人才的供给一直存在总量不足、素质偏低、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全域旅游的推进和发展,则从旅游从业人员的规模、素质、结构和紧缺程度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表现出重点突破、整体提升的趋势:从旅游业领军型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主要缺乏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领导人才、企业领军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从全域旅游急需紧缺人才的角度来看,缺乏全域旅游开发管理人才、新业态人才和国际化人才;从旅游主要从业人员的角度来看,缺乏高素质的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旅游技能人才和乡村旅游使用人才队伍霎。
(二)武汉市全域旅游发展旅游人才需求的类型和要求
1.具备“游+”跨行业知识的创新型人才
旅游业正在成为正真的综合性产业,“旅游+”发展理念的提出,强调了旅游业与多产业、多领域和多部门关联和融合,体现了全域旅游发展的改革创新性,旨在推进旅游发展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居民收入的增加,支持了消费者各种旅游需求的释放,同时也要求提供多元化的产品来满足这种需求。
目前“旅游+”从城镇化、工业化、商贸、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交通、环保和国土”等角度发力,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势必需要培养更多旅游人才。这些旅游从业人员不只服务于单一的旅游行业,而是要服务于“旅游+”的相关行业和工种,因此需要掌握旅游专业知识和跨行业知识和技能的创新型旅游人才。
2.具备科学使用互联网能力的新业态人才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依托互联网技术所形成的新型旅游模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旅游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过程,是供给侧改革在旅游业的直接体现。在推进全域旅游的过程中,“互联网+旅游”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从旅游市场的调研、产品的开发、市场的推广、客户关系的维护等等方面,互联网技术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互联网技术在旅游管理与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要求旅游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能够具备科学使用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能力和通过互联网技术把握旅游市场的能力。
3.具备跨文化沟通的国际化人才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并成为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国之一。武汉市境外游客人数,近年来也一直保持持续的增长,2017年武汉市接待境外游客224.94万人次,同期对比增长11.16%,旅游外汇收入151487.28万美元,同期对比增长13.27%。
打造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和国际滨水旅游名城,提升武汉市城市旅游影响力,促进以武汉为旅游目的地的人境旅游的发展,需要有国际化的旅游人才来进行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撑。这需要旅游从业人员具备洞察国际旅游发展形势的洞察能力、跨地域、跨文化的沟通协调能力,通晓国际旅游规则与管理,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并且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能根据国际旅游经济市场的需求,将现有的旅游专业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国际旅游实践当中,能够承担技术应用与转化、生产旅游产品、提供国际旅游活动技术与服务,具备二次开发能力的操作性、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人才类型[3]。
4.结构合理的旅游人才队伍支撑
一直以来,旅游队伍人才结构不合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武汉也不例外。一般行业正常的人员流失在5%-10%左右,而旅游业企业员工的流失率竟高达20%以上,在住宿业这一比例甚至可以达到40%,旅游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失衡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
武汉市全域旅游的推进,需要结合自身特点,调整旅游管理体制和机构,提升旅游宏观管理能力,打造高效的旅游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加强全域旅游项目推进,提高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依托高校资源,积极建设和壮大旅游专业人才队伍;结合旅游业实际情况,通过高校教育和社会培训等方式打造旅游技能人才队伍;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扶贫等旅游功能延展过程中乡村旅游适用人才队伍的建设。
三、武汉市旅游人才的供给情况
(一)武汉高校旅游類人才培养现状
根据2017年11月发布的《2016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6年年末全国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690所,比上年末增加172所,在校生44.04万人,减少13.1万人;中等职业学校924所,比上年末增加135所,在校学生23.2万人,增加0.6万人。两项合计,旅游院校总数2614所,在校学生为67.2万人。2016年全年,全行业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总量达474.5万人次,比上年减少0.9万人次,降低0.2%。从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目前国内旅游类人才培养的高校数量在增加,在校学生的数量却在减少。而在2017年7月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截止至2020年,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由“十二五”末的2798万人增至3300万人,旅游人才数量由“十二五”末的670万人增至825万人。这表现出,目前旅游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旅游产业的发展。
就湖北省而言,以导游为例,湖北省中级导游人数为783人,仅占全省导游总数的3.3%,中高级导游服务人才较为匮乏。另外,全省旅游院校(含中高职)在校生人数近三年逐年下滑,旅游饭店业专业技术人才供给紧张。
旅游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学历教育和岗位教育:
1.在学历教育方面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拥有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部属高校和湖北大学、江汉大学等地方本科院校及高职院校共89所高校,在校学生多达130万,大多数综合类和文史类的高校都开设了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管理等旅游类的专业,旅游人才的培养层次也涵盖了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各个层面。
以本科院校为例,目前武汉有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7所部属高校,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14所省属地方本科院校,江汉大学和武汉商学院2所市属地方本科院校,武昌首义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等23所民办和独立本科院校。其中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江汉大学、武汉商学院、武昌工学院、武汉东湖学院等院校均开设了旅游类本科专业,进行旅游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并针对院校自身情况进行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在表2所示(资料为开设旅游类本科专业的部分院校)。
2.在岗位教育方面
武汉市相关部门和机构,针对导游、领队、景区讲解等岗位,多年来持续进行了讲座、技能鉴定、业务培训等岗位教育活动。网络学校每年为1.14万名导游提供超过50万学时的视频学习培训;近年来武汉旅游系统举办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了旅游饭店行业的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使武汉市旅游人才培养向国际化接轨工作再迈新台阶;举办旅游业高层管理人员创新管理研修班,开展精细化培训;武汉市10余年举办导游大赛,通过竞赛锻炼了队伍,提高了素质;实施“黄鹤英才计划”重点培养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点的管理人才,从事旅游新业态的管理、策划和经营人才,以及旅游产品策划、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等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培养景区规划、景区品牌策划、景区质量监控等管理人才,以及智慧旅游项目研发、设计、运营和维护等技术人才[4]。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武汉旅游人才供需存在的问题
目前旅游人才培养的总量不少,但是存在有效人才供给不足,全域旅游发展需求的旅游人才和目前供给的旅游人才匹配度不高。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为“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基础,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据统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旅游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所占比例很少,所以上述的培养目标基本上形同虚设[5]。
同时,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仍然存在人才供给滞后的情况,武汉着力进入全域旅游时代,但是针对全域旅游需求的新型和复合型的人才的培养仍然不足。
四、武汉市地方高校全域旅游人才培养的建议
高校是旅游人才供给的主要来源,对于武汉大部分地方高校而言,立足地方服务武汉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因此,根据武汉全域旅游发展的需求,进行旅游类人才培养的适当调整,适应市场需求是解决旅游人才市场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紧扣市场,对接产业
全域旅游的发展,强调了旅游业与工业、农业、林业、教育、文化等多产业和多部门的融合发展。同时.在以往院校的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中,对“与旅游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等被重点强调,而根据全域旅游的视野,随着旅游业和其他产业融合的加深,具有较宽知识面和能够良好应用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的重要性在提升。
此外,“互联网+”背景下,旅游者行为和旅游行业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因此,武汉高校在旅游类人才的培养中,应该研究这一形式下旅游新型人才的内涵,对原有专业进行适应市场需求的调整,并开设新旅游新方向,培养具有旅游信息查询、搜索、运用、以及旅游产品互联网销售和营销能力的专门人才。
因此,地方高校在旅游业人才培养中,应该根据市场需要,结合院校自身特点,对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这些旅游从业人员,不仅是旅游业中的专业人才,还是能够适应“旅游+”和“互联网+”相关领域的多面手,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主要的发展趋势。
(二)推进旅游人才教育国际化
武汉全域旅游大发展的目标是构建“一轴一心一山三城百湖”的全域旅游发展空间布局,努力将武汉打造为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和国际滨水旅游名城。在这一目标下,武汉地方高校应该把握城市发展重大戰略,积极加强“双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重视培养学生国家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从课程设置、语言能力、实践活动等环节来进行加强。加大与国外院校的合作力度,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旅游教育与国际接轨。在有力保障的前提下,拓宽旅游类学生国际化实习的渠道,鼓励学生进行国际化的实习和就业。
(三)打造多通道式的旅游人才职业发展路径
旅游行业一直以来都有员工流失率高,旅游专业学生旅游类岗位就业率低的问题,究其原因与该行业职业路径较长,岗位人职门槛低和收入水平较低的现实情况相关。在全域旅游视野下,旅游类人才的职业路径被极大的拓宽。因此,院校在培养旅游人才时,应从培养理念、培养过程及发展通道方面进行多通道的构建,打造旅游类人才专业型和宽口径型双通道的职业发展路径,并调整不同层次的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期望,规划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有助于解决旅游行业人才流失问题,更好的为武汉全域旅游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长江日报.2017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EB/OL].http://www.wuhan.gov.cn/whszfwz/xwxx/whyw/201712/t20171210_145042.html,2017-12-10.
[2]武汉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武汉市旅游业专项规划(2016-2030年)[EB/OL].http://www.wuhantour.gov.cn/ghzsghml/6193.jhtml.2018-01-04.
[3]刘微微.国际应用型旅游人才内涵及特征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6,(5):26.
[4]王铄.武汉探索构建多元化旅游人才培养体系[N].中国旅游报,2016-03-03,(BO1).
[5]李广宏.全域旅游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学生培养改革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3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