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英雄喝彩,也别忘了问责
2018-05-30
此次“川航事件”,在被惊魂细节和英雄意志感动之后,冷静下来,舆论场上,一些克制地追问真相的声音,也值得注意。
事故终究是事故,英雄值得赞誉,问题也必须正视。
这次川航机长刘传健确实值得点赞,由此,大众舆论也联想起了“萨利机长”。
追问事故真相
根据2009年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备降哈德逊河事件改编的电影《萨利机长》,似乎并不想讲一个英雄被追捧的故事,而是告诉我们更重要的在于找寻到事故真正的缘由。以至于,拯救100多人性命的萨利,也不得不面对记者的长枪短炮,还得随时应对调查委员会的问询。
这种近乎刁难般的审问,甚至会让观影者感到不快。不过事实证明,调查委员会的严谨,反倒是让萨利机长的英雄底色,多了些分量。换句话说,为英雄点赞和追问事故真相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矛盾。
事件的真实调查体现的是对一起航空事故严肃负责的精神。其實也只有来自业内严谨的调查程序,才能让航空安全避免落入“海恩法则”所描述的困境。
具体到川航这次事件当中,人们需要能够挽救局面的英雄,同样也需要事故真相。尽管,对来自社会的质疑声音,有业内人士指责不专业,不过对于航空安全这种专业门槛极高的领域而言,信息有壁垒,也意味着对真相的需求,显得越是必要。
目前,川航、中国民航局以及中国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等多方已展开调查,空客公司也派了专门的团队提供支持,这些都是感动之后该有的步骤。事件发生之后,川航公开道歉,表达也算克制,但不少舆论已经开始自动加戏,大有把坏事当喜事办的态势。这种氛围才是令人感到担心的。
公众频频以《萨利机长》说事,并不是要否定英雄的价值,而只是希望有关方面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对待这一事故。这才是真正地为乘客生命和航空安全负责。毕竟,航空安全没有试错余地。
赶赴现场调查
5月15日,民航局通报称,根据目前掌握的调查信息,该机于2011年7月26日加入川航运营。脱落的右侧风挡玻璃为该机原装件,投入运营至事发前,未有任何故障记录,也未进行过任何维修和更换工作。
有专业人士认为,这应该是表示排除了产品本身质量和安装问题,但不能排除日常检查和使用的问题。
北京机场负责机务维修的专业人士王先生认为,玻璃即使原装的也应该定期检查,没有维保记录不等于没有检查,不过有可能检查不到位、不细致。对于民航局下一步的调查应如何进行,王先生认为,要看基地对风挡检查的要求是什么,有没有落实要求,落实是否到位。需要调查相关人员(负责风挡玻璃日常检查维护人员)的资质、检查方法和检查记录,查一下他们对风挡的检查计划和落实,查操作环节和流程。
事件发生后,按照事故发生的属地管理规定,西南民航局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展开调查,调查工作主要由航空安全办公室承担,航空公司也参与协助。
事故四种可能性
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飞行专业技术分会会长陈建国告诉澎湃新闻,飞机风挡玻璃破碎,可能存在四种情况。
第一种可能:
安装风挡玻璃时,使用的螺丝不合格,或安装时用力过猛,产生裂纹,造成隐患。陈建国说,飞机出厂进入运行状态后,都需要维护,根据不同的维护级别,进行不同的检查,有些检查项目需要将风挡玻璃全部拆卸,再重新安装。该客机是否进行这样的检查,尚不清楚。
飞机的定检周期一般按飞行小时或起落架次分为A、B、C、D检等级别。从A到D,检修级别越来越高。D检是最高级别的检修,对飞机的各个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和装修。通常8年会进行一次大检修。
第二种可能:
玻璃材质存在问题。
一般风挡玻璃可以承受3万个循环(一个起飞和落地的过程),如果风挡玻璃材质不合格,可能出现提前老化等情况。在检修时,也存在根据需要,对风挡玻璃进行更换的情况,但更换飞机航材都有严格规定,且需要相关认证。
公开信息显示,该飞机2011年出厂,已经飞行了7年,飞行1万多个循环。据川航的说法,该飞机的风挡玻璃未做更换,依然用的是空客公司的原装风挡玻璃。
第三种可能:
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由于高空机舱外温度极低,通常前风挡玻璃需要加温以维持其强度,但如果加温过程中,出现短路或发热不均衡,也可能导致玻璃强度变化,在内外压力差的作用下破裂。
第四种可能:
风挡玻璃遭到外来物撞击,导致破裂脱落。
飞机风挡玻璃有三层,内层主要承压,外层主要是防震,通常内层强度最大,如果被外来物撞击,一般是外层破裂,只要内层完好,飞机飞行不会有大问题。
陈建国说,此前国内曾出现过类似情况,飞机进入云层后,遭到冰雹等打击,出现外风挡玻璃破碎的情况。但在9800米高空,遭受外来物撞击的可能性很小,这个高度没有冰雹,能飞的鸟类也极少,因此基本可以排除这种可能性。
陈建国说,根据相关规定,一般发生民航事故后,由事发地属地民航管理局主导调查,飞机制造商、发动机公司和航空公司,也会被要求参与协助。他表示,具体的事故原因,需要以调查结果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