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调皮的日子》,学“用加法写人”

2018-05-30李虹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姑妈调皮外貌

李虹

教学难点

前段时间,我布置班上学生写了一篇人物外貌描写片段,收上来一统计,我发现了15双水汪汪的大眼睛、9对月牙儿似的眉毛、18张樱桃小嘴……

究其原因,学生的习作生了病——条件反射病。一说眉毛,就想到弯弯的,像月牙;一说眼睛,就想到水汪汪的,像黑葡萄;一说嘴巴,就想到小小的,像

樱桃。

怎么办?有一天我无意发现了女儿极爱读的一本书——秦文君的《调皮的日子》,书中有一个调皮捣蛋的朱(智)多星,被寄养在姑妈家,那里还有一个调皮蛋小沙(傻)。姑妈是个爱笑的超级胖子,姑父是个牙医,超级瘦子,就是不懂孩子的心思。另外,还有同学中总拿倒数第一的林第一,胆小如鼠的张潇洒,名字听起来像小妖的曹小娇,班主任则是一个喜欢穿绿裙子、绿发夹、绿鞋子却不长绿手指的老师。

这是漫画谱似的家庭和学校。在这个故事中,秦文君就是用漫画的方式描摹人物、讲述故事。

我惊喜地发现,秦文君用漫画式的文字描绘了许多极具特色的人物外貌。于是,“读《调皮的日子》,学用加法写人”就这样出炉了。

基于学生习作中反映出的两大误区:1.面面俱到、千人一面;2.语言干瘪、人物不丰满。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阅读,知道对人物外貌的刻画不用做到面面俱到,关键是要抓住人物的特征。

2.通过共读《调皮的日子》中人物刻画的句子,总结作者如何把人物的特征写实写活的方法——绘人加法。

3.通过习作操练,学会 “用加法

写人”。

教学过程

一、对比阅读——猜猜他是谁

1.谜语一:她真可爱,弯弯的眉毛,大大的眼睛像两颗黑葡萄,圆脸蛋像苹果一样红,一笑就会露出两个小酒窝。

不用说,没谁猜得出。于是我告诉学生,这可是你们昨天的习作,这位小作者写的就是他的同桌我们的同学,可为什么天天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同学,到了作文本上就成了陌生人了呢?

2.谜语二:他长得又瘦又小,只有脑袋大大的,上边就三根稀稀拉拉的头发。(三毛)

3.谜语三:可是,她偏偏喜欢绿色,绿裙子,绿发夹,绿鞋子,可惜,她的手不是绿色的,否则,碰到××乱动,用绿手一指,准让那胆小的××灵魂出窍,不敢犯规。(绿裙子老师)

学生简直是秒答出结果。原因是人物特征明显,一位头上只有三根头发;一位非常爱绿色。

通过这样三段文本的对比阅读,学生直观地明白了:描写人物外貌时不用做到面面俱到,关键要抓住人物的特征。那什么是人物特征呢?即每个人独有的不同于别人的特点:可以是极具个人标识度的长相;可以是习惯性的衣着打扮;也可以是个性化的表情、神色。

光嘴上明白不行,要会用才是真明白。所以,我又设计了教学的第二步。

二、看图片,绘人物

图上的这位小男孩,一眼望去,最具标识度的外貌特征是什么?(胖)你打算怎样描写他的胖呢?谁来说说?

现场诊断,发现问题,绝大部分学生的描绘过于简单,缺乏形象性,比如说——

病例:“他长得很胖,四肢又粗又短,肚子圆滚滚的。”

诊断:过于简单,缺乏形象性描绘。(干瘪式)

(教学思考: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文最难的是什么?一是没有语言,没有丰富的积累,写出来的大多是简单的句子;二是简单地叙述,不会展开,学生习惯于单线条思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需要经典文本来做火把,点亮学生的作文之路。)

三、读《调皮的日子》,学“用加法写人”

1.读经典文段,探写人秘密。

《调皮的日子》中也有个很胖的人——好好姑妈。赶紧读读第二章,看看哪些句子能看到好好姑妈的胖。

(1)姑妈不能笑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她是个超级胖子,胖得简直就是熊的亲戚。(你发现了吗?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姑妈的胖?相机板书:胖+动物比喻。)

(2)如果她弯下腰抱住腿,那就成了一个地球仪。(如果是你,说到胖,你还会比喻成什么物品?)

(3)姑妈偶尔也有发愁的时候,那就是她的衣服又太紧了,或是扣不上扣子,或是往下一蹲拉链就开了。(哈哈,这是焦点访谈用事实说话——举事例证明。)

(4)确实,姑妈很胖,所有的衣服穿在她身上时会紧巴巴,而晾在竹竿上却像个大布袋。(发现作者的写作秘密了吗?——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

(5)当她走路時,我就担心她扭啊扭啊的,会突然栽倒下来。(这一招是“胖+联想猜测”。)

(6)可是,每当她坐下时,我更不安,因为沙发会发出吱吱的怪声,就像随时要塌掉。(加上声音,姑妈就显得更胖啦!来,我们也一起来打开脑洞,还有哪些声音会让读者知道她很胖?)

2.探索完毕,开始总结,看着板书,作家刻画人物的写作密码便呼之而出了:抓住人物的一个特征,层层叠加地进行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就在我们的眼前活了。我们把这个方法命名为——绘人加法。(板书:绘人加法)胖+动物比喻+物品比喻+举例说明+对比描写+联想猜测+声音衬托+……

(教学思考:学了不用,等于白学。小学生的习作训练,需要举一反三,即从范本中学到方法;更需要举三反一,即在反复的实践和操练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去梳理,去掌握方法规律。所以,接下来,便是牛刀小试、反复操练了。)

四、举一反三,操练“绘人加法”

1.用“绘人加法”重写图片上的小胖墩儿。

附学生习作:

这个人胖得像摇摇摆摆的大象,又像一辆巨型巴士,他只要一出现在路上,准会占了大半边马路。对他而言,穿衣、睡觉都是件超级痛苦的事儿。他每天躺上床,都会发出惊天动地的“吧唧”一声响,然后便会听到床架痛苦的呻吟。他曾经逛遍9条街都没有买到合适的衣服。有一次,我穿了件和他同样尺码的衣服,只听“嘶啦”一声,他的衣服裂了,而我却是被淹没在衣服中……

2.由此及彼。接下来,不准再写胖了,要求以“这个人太(    )了”开头,运用“绘人加法”,描写人物。

附学生习作:

这个人太高了,高得像能把脖子伸到云层里的长颈鹿。如果有人想跟他握手,最多只能摸到他的褲腰。人们都怕他——因为他的眼睛离地面太远了,所以常常不知道脚下踩着了什么。这可能就是使他第33次赔别人鞋子,第66次赔小朋友车子,第99次赔商店玻璃的原因了吧。

3.课外练习,熟练“绘人加法”。

(1)读经典,用一个词概括人物特点,并写出作者的“绘人加法”

算式。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茨威格论列夫·托尔

斯泰》

人物特点:                      ;

绘人加法:                      。

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中国人的脸。

——《围城》

人物特点:                      ;

绘人加法:                      。

(2)学写作:在身边寻找一个最具特点的人作模特儿,运用绘人加法进行外貌描写。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子弟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姑妈调皮外貌
调皮的风
外貌描写慎“化妆”
外貌与内在
调皮的“手”字
外貌描写之我见
调皮的雨
对我帮助最大的人
调皮的多多拉
纠结的日记
无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