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遇见怪物,当孩子遇见书
2018-05-30鲁林红戴建荣
鲁林红 戴建荣
导读目的:
1.在猜读故事、链接生活中,激发阅读期待。
2.赏析部分情节,初步了解内容。
3.渗透阅读封面、人物情节图,提炼故事结构的阅读方式,指导阅读整本书。
导读过程:
板块一:封面导入,在猜测中亲近故事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推荐一本特别好玩的书,而且还会传授一些阅读方法。(出示封面)从封面上,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故事的主人公是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
生:这本书的作者是内斯比特,任
溶溶翻译的。
师:内斯比特是英国的作家,中国的作家任溶溶翻译出来,给我们中国的小朋友读。依你的经验判断一下,这本书可能讲什么故事?
生:一开始五个孩子怕这个怪物,最后他们成了朋友。
生:五个孩子的妈妈不见了,在找妈妈的路上,他们碰到了怪物,怪物帮他们找到了妈妈。
生:怪物把五个孩子的妈妈抓走
了,他们打败了怪物,解救了妈妈。
师:哈哈,一个是可爱的怪物,一个是可怕的怪物。我们通过读封面,猜测了可能发生的故事,这叫——
生:(齐)读封面,猜故事。
(评析:学生阅读往往喜欢直奔主题地关注故事本身,而对封面信息缺乏自觉意识和认知能力。此环节从封面入手,既建构起对整本书的阅读初感,又形成了延效性的提取信息、想象猜测等阅读能力。在此,猜故事是显性目标,内化阅读策略则是隐性目标。)
师:想见见这个怪物吗?睁大眼睛,他来了。他叫——(出示)
生:沙仙。他好丑。
生:沙仙有胡须,还有小猪的脚。
生:他的脸有点像老爷爷。
师:可能他的内心很年轻。你们觉得他有没有什么超能力?
生:我觉得沙仙力气非常大,因为神仙的力气通常都会很大。
生:如果有人来欺负他,他会用沙尘暴保护自己。
师:那他到底有什么超能力?(出示)
那是一个从远古时代侥幸留存下来的一个神奇的生物……最神奇的是,每次它鼓起身体,就能够把孩子们的一个希望变成现实……
师:如果有这样的沙仙朋友,你们会提出什么希望?
生:把我爸爸妈妈上班的地方变到家旁边,这样他们就能经常陪我了。
师:如果爸爸妈妈有一个沙仙朋
友,他们的希望肯定跟你一样。
生:我希望能有一个弟弟,可以陪我玩。
师:哇,一下冒出来一个陪你大闹天宫的弟弟。沙仙真的可以哦。
师:除了这个有超能力的沙仙,故
事中还有五个孩子。(出示人物关系图1,认识里面的人物。见下页。)
师:以后大家阅读课外书时,也可以画人物关系图,这样故事里的人物就清清楚楚啦。老师已经传授了两个阅读方法,认真听的同学,肯定知道。
生:妙招一:读封面,猜故事;妙招二:知人物,抓关系。
(评析:此处人物关系的理清,是未读前的准备状态,指向有二:1.构筑顶层式框架,辅助后续阅读的顺利展开;2.呈现的关系结构,为课外阅读中如何把握故事脉络提供可行性策略,达成由“这一本”到“很多本”的迁移转换。)
板块二:梳理情节,在赏析中发现结构
师:这个可爱的沙仙能实现我们很多的希望,那故事中五个孩子会提什么希望?(出示)
1.漂亮得认不出来 。
2.拥有几百万个金币。
3.人人想要小羊羔。
4.有一对五彩缤纷的翅膀。
5.家变成了城堡。
6.罗伯特是巨人。
7.小羊羔突然成了大人。
8.遇见印第安人。
师:这些希望中,你觉得哪个最有意思?
生:最后一个,可以看看印第安人长什么样。
师:我也很好奇哦。
生:第5个,每个女孩都有公主梦,希望住在城堡里。
生:有一对翅膀最有意思,人不会飞,而他们想飞起来。
师:他们想要一对翅膀,是不是实现了呢?(出示片段,指名读。)
翅膀很大,比孩子们想象的还要美丽得多——因为它们又柔软又光滑,五彩缤纷的羽毛看上去像彩
虹一样变幻无穷,鲜艳无比。
“噢……我们可以飞了?”简说着,边焦急地尝试用一只脚站。
这时候,罗伯特已经张开他的翅膀跳起来了。慢慢地,他飘起来了,其他孩子也跟着飘了起来。他们真的飞起来了!
师:哇哦,他们真的飞起来了。飛起来之后——(出示)
1.飞到李子园,偷吃李子,把李子园的主人吓得脸色铁青。
2.飞到农户家,想讨面包或干奶酪,被一条恶狗发现了,恶狗好像也想飞起来。
3.飞到教堂塔楼的对面买食物。
4.在教堂塔楼上睡着了。
师:哪件事最离奇?
生:第2件最离奇,恶狗居然也想飞起来。
生:第1个,估计李子园的主人以为他们是超人。
生:我觉得是第3个,他们飞到塔楼对面买食物,肯定很好玩。
师:看来你也想试试了。(出示片段,解说睡着后的事。)
太阳正在慢慢地西下,可孩子们盖着翅膀似乎比盖着鸭绒被还舒服。他们暖和、快活地一直睡下
去——教堂塔楼的影子横过教堂墓地,横过牧师住宅,横过田野……消失了。太阳下去了,孩子们……
师:天黑了,孩子们如何了呢?
生:一直在睡。
师:可他们总会醒呀!
生:翅膀消失了,太阳下去了,法力就没有了。
师:你是不是看过这本书?(生摇头)确实是太阳下去,翅膀就消失了,你有成为作家的潜质。
生:我想问问,没有翅膀,他们怎么下去?
师:欲知后事如何,请自行关注这本书。(众笑)
(回顾片段内容,拎出“提出希望—离奇经历—回归现实”的叙述方式。)
师:其他的希望也是按这种顺序来写的吗?那就要请出我们的阅读妙招三——(出示)
生:(齐)读故事,理结构。
师:自己读这本书时,可以按这种结构来梳理,看看是不是一样的。
(评析:“想要一对翅膀”的片段赏析,精准地呈现了导读课的课型意思:“赏析情节”环节,使学生的想象指向无限可能;“赏析结构”时“提出希望—离奇经历—回归现实”的结构提炼,摄入表达维度的理性经验;“赏析思维”指导学生在跟进阅读中验证结构的统一性,契合学生简单、反复的思维特点。)
板块三:体验“希望”,在对比中感知成长
师:除了这几个希望,书中还有“最后的希望”。(出示梗概)
奇坦登夫人的珠宝被偷了。简无意中说希望自己的妈妈也能拥有这些珠宝。沙仙满足了她的希望。就这样,所有珠宝都在妈妈的房间找到。不知情的妈妈以为是马莎的男朋友彼尔把珠宝偷来,趁帮马莎擦玻璃时藏在房间里的。于是,妈妈要去警察局报警。如果警察查不出来真正的原因,可能认为是爸爸妈妈或彼尔偷的,就把他们抓到监狱里去。
师:他们会向沙仙提出什么希望挽救?
生:可以回到从前,让简不要提出那个希望。
师:没有错误的开始,就不会有后续的麻烦了。
生:不要让妈妈想起彼尔擦玻璃这回事。
师:他们想的跟你们一样吗?
(出示,生读。)
奇坦登夫人发现她从来没有丢失过珠宝。
妈妈没到警察局,她忘掉所有关于钻石的事。
马莎忘掉钻石,妈妈忘掉看守人曾经擦过窗子。
师:有人说,读到“最后的希望”,感觉这些孩子长大了。课下阅读时,可以将“最后的希望”与前面的希望对比,看看能不能读出他们的成长。
(评析:此环节可用“验证”“开启”来概括。验证:结合前部分的阅读经验,猜测学生可能提出的“希望”,印证阅读效益。开启:从“成长”的维度开启另一种阅读视角。)
板块四:回顾方法,在提炼中拓展阅读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初步阅读了《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这本书,并传授了三个阅读小妙招,谁还记得?
生:妙招一:读封面,猜故事;妙招二:知人物,抓关系;妙招三:读故事,理结构。
师:课下大家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认真读读这本《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也可以去读其他书。下课!
评析:
阅读是一种非常简单的行为,只要翻开书,你就开启了阅读模式。可阅读也是一种非常艰难的行为,因为真正的阅读是寂寞、冷清的。对于正处于活泼好动阶段的学生来说,进行持久的整本书阅读,就更为不易。因此,整本书导读就显得颇为重要。
从某个角度来说,对一本书的初步印象,会影响后期的阅读品质。鲁老师的这堂整本书导读课关注三个基本的阅读元素,达成了优质、高效的阅读效益:
期待元素。整本书导读的直接目的在于借助导读,引发学生对这本书的期待、渴望心理,产生“我一定要去阅读这本书”的心理诉求。从这个维度来看,鲁老师已然成功地撩拨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在这本书导读中,教师借助想象、猜测的思维途径,尽力将书与学生的阅读经验、生活经验产生关联。比如,“依你的经验判断一下,這本书可能讲什么故事?”“天黑了,孩子们如何了呢?”仅仅凭借一个书名和一段阅读材料,很难做出合情合理的“谋划”,所以,这需要调用阅读者先前的阅读经验做出推断。从学生的反馈看,不正是渗透了他们曾经的阅读痕迹吗?再比如,“如果有这样的沙仙朋友,你们会提出什么希望?”则是从读者的生活视角引发的体验感知。有哪个小孩不希望有一个能满足他们奇思妙想的沙仙朋友?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融入个体化理解的行为,只有渗透了阅读主体的知识、情感、思维,阅读才会产生化学反应。当教师将书本与儿童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连结时,这本书已经渗入到了他们的阅读血液里。
策略元素。如果说“期待元素”指向的是阅读这一本的感性维度,那“策略元素”侧重的则是由“这一本”到“其他本”扩展的理性维度。师生在共读中提炼出三种阅读策略:读封面,猜故事;知人物,抓关系;读故事,理结构。这三个策略,其实是一组灵动、高效的阅读密码。掌握这组密码,则可“以不变应万变”地解剖故事书籍的脉络走向。
成长元素。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精神成长的过程。如果说前面的希望是活泼的、热闹的,那这“最后的希望”则进入到了一个转折的深思阶段,印证了孩子们的成长。当然,对于成长元素,我们只能点拨,而无法替代学生自己体会。因此,教师这样处理:有人说,“读到‘最后的希望,感觉这些孩子长大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课下大家阅读时,可以将‘最后的希望与前面的希望对比,看看能不能读出他们的成长。”若阅读的学生能感悟到这些孩子的成长,那么,他们本身也在成长。若学生读不出成长元素,没关系,“成长”本身就是需要等待的。
当孩子遇见怪物,他们看到了一个离奇、缤纷的欢乐世界,拥有了一个欣欣向荣的童年。其实,学生阅读的一本本童书,不也像这个“怪物”一样吗?因为童书,因为阅读,我们的孩子才看到了一个个荒诞、奇特的梦幻世界。
(作者单位:安徽望江县泊湖中心学校/上海市浦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