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
2018-05-30王彧钊吉春亚
王彧钊 吉春亚
一、课前游戏
师: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捕鱼达人”的游戏。在大屏幕中会播放一些内容,里面包含着的信息像河里游着的鱼儿一样,看你能不能捕捉到它们。观看时间有限,集中注意力哟!
(第一次播放丰子恺《父与子》的图片,第二次播放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环境保护部拍摄的环保公益广告视频《爬烟囱的》。学生限时观看后,即时交流。)
师:在信息社会中,我们要学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去获取更多有用的信息。同学们以后在生活中要多练练哟。
二、屏幕阅读
师:快速默读课文,(课文内容
按一定速度在屏幕中由下而上呈现,时长3分钟。)看后交流你获取的信息,也可以说说你的感受。
师:请在头脑中快速回想。(稍停顿几秒)阅读重在分享,来,让我们第一次分享。
生:课文写了学生们为了“试胆量”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生:课文写了校长为了孩子们成长,大胆安排“试胆量”游戏。这真是个好校长。
生:《试胆量》一文选自《窗边
的小豆豆》,作者是日本作家黑柳
彻子。
师:《窗边的小豆豆》是一部很受大家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品。已经阅读过此书的同学举手示意一下。
(大概有三分之一学生举手)
生:通过“试胆量”游戏,学生们明白世界上没有鬼。所谓的“鬼”只是自己心里有鬼。
(生交流时,师不一一点评,只是不断点头赞许。)
师:有限的时间,大家就能关注到文章出处,读明白事情,读出人物,甚至还能读懂主题,这都是我们要养成的阅读习惯。
师:大家的表现真不简单。不过,我还想再考考大家——(出示)
1.判断题:
经过这次“试胆量”游戏,巴学园的学生们再也不敢在晚上的时候去九品佛寺庙里了。 ( )
(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
师:大家都认为此题为“错”。请一个同学说说理由。
生:我记得文章末尾已经写到大家再也不怕鬼了。既然不怕,那肯定敢在晚上去九品佛寺庙了。
师:能根据已知信息做出分
析、判断,真会学习。请看第2题。(出示)
2.填空题:
读完课文,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试胆量”的过程,我会用
。
生:有趣。
生:心惊胆战。
生:疑神疑鬼。
生:童趣。
师:像這样,能用一个词或简洁的一句话来表达阅读之后的感受,这也是很重要的阅读能力。
师:请看第3题。(出示)
3.选择题:
通过阅读,我认为文章可以由这样几部分内容组成:( )
(1)校长布置任务—妈妈的嘱咐—同学们试胆量
(2)出发前准备—抓鬼者体验—扮鬼者经历—试后收获
(3)出发前准备—同学们试
胆量
(生做出选择)
师:你为什么选第二条?
生:第1条中“妈妈的嘱咐”不是文章重点,不用单独列出。第3条中“同学们试胆量”过于笼统。所以我选择第2条。
师:其实每种分法都有它的道理。第2条按“试胆量”的过程与试胆量的不同人群进行区分,更清晰,能让人一目了然。
师:刚才的阅读反馈很有效。平时的阅读也该这样: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去获得尽量多而精准的信息,并能做出分析和判断。
三、重点阅读
师:只是这样读文章,肯定不过瘾。再给大家一次机会:说说这四部分内容中,你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请打开课文,选择你喜欢的那部分仔细读。(生第一次阅读纸质文本)所谓细读,你可以拿出笔圈圈画画相关词句,然后再说说感受。
(生细读自己喜欢的板块,边读边画边思。)
师:阅读重在分享。来,让我们第二次分享。
生:我喜欢“扮鬼者经历”这部分描写。这一自然段中写道:那些“鬼”有的正惴惴不安地在路灯下东张西望,有的由于害怕已经跑回家去了。这些人原本是扮鬼去吓人的,没想到吓到了自己。
生:我也喜欢这部分内容。第15自然段中写到“头上缠着白布”和“撞了个满怀”的“鬼”,作者通过描写他们的“哭”,写出了扮鬼者的狼狈和可笑。
师:是呀,作者抓住这几个典型,用不同的“哭”写出扮鬼者的有趣经历。可是,“出发前”的他们可不是这样的。
生:我喜欢“出发前准备”这部分描写。这里写出了“扮鬼者”嚣张的态度,特别是第3、4两个自然段中写到的:争着要当鬼,九品佛寺庙里藏起来,你们等着挨吓吧……这些描写和后文的描写一比较,就越读越有趣了。
师:你很会发现,很会思考。课文就是通过对扮鬼者前后不同表现的比较,写出孩子们的童真与童趣。谁来读读这两个自然段,表现出他们嚣张的气势?
(生声情并茂并略带夸张地表演读)
师:好文章,好故事常会用到比较的手法。例如四年级学过的童话《巨人的花园》,巨人对孩子们前后态度不一样,造成花园景色的不一样。再比如本册教材第七单元中《刷子李》和《金钱的魔力》中的曹小三和托德前后的态度比较。通过这样的描写,它既可以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又能增强故事情节的生动性。
生:我喜欢“抓鬼者体验”这部分描写。第13自然段中写到的“哆哆嗦嗦、一步挨一步、蹭到、不知所措、大喊、撒腿跑”等,通过这些神情和动作,写出“扮鬼者”当时的害怕。
生:“太好了,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呀!”豆豆如释重负的想法,写得特真实、特细腻。
师:这就是童真与童趣。而童真童趣也正是《窗边的小豆豆》一书最大的特点。
生:这里 “哎呀”“鬼来啦”这些语言描写很生动,让我想起自己遇事害怕时的情景。
生:“该不是鬼吧”,那疑神疑鬼,见风就是雨的情形特别可笑,在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经历。
师:这些描写的确精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师生合作朗读:生读画线部分。)
所以,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他们就“哎呀”一声大喊起来。脚下一踩上什么软绵绵的东西,马上就嚷:“鬼来啦!”到最后,甚至害怕得连手拉手的伙伴也怀疑成“该不是鬼吧”?小豆豆决定不到墓地去了。她在心里盘算着,那鬼保准正在墓地等着呢,再加上已经彻底弄清“试胆量是怎么回事”了,所以还是回去为妙。刚好全组同学也都是这么想的,小豆豆暗自庆幸“太好了,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呀!”回去的路上,大家早已耐不住了,一溜烟地撒腿跑了起来。
师:好文章就是让读者身临其境。高明的作者写的就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内容。
生:我喜欢“试后收获”这部分内容。虽然只是几句话,却很有趣。
师:是呀,文章结尾意犹未尽,留给读者很多想象的空间。
师: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每个读者都会有印象深刻的内容,比如本文“抓鬼者”疑神疑鬼的画面。碰到这样的段落,我们可以多读几遍,或细细品味,或前后对比,或朗读表达,或想象,或结合生活实践来体验。通过这些方法,去领略文章的精彩,文字的魅力。
四、借助资料读
师:刚才是没借助任何资料来
阅读课文。但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只要你有心,往往能找到很多有用的资料。而有价值的资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
(呈现资料,学生快速浏览。在呈现“书评欣赏”一栏时,适时推荐“豆瓣读书”“豆瓣评分”“豆瓣短评”“豆瓣书评”栏目的相关知识。)
1.作家简介:
黑柳彻子,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1984年,联合国的官员在读完英文版的《窗边的小豆豆》后,认为“再也没有比她更了解孩子的了”,因而任命她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亚洲历史上第一位亲善大使。
2.故事梗概: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上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这本书不仅带给全世界几千万读者无数的笑声和感动,而且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20世纪全球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3.书评欣赏:
《窗边的小豆豆》里的故事就是原来的故事,这里没有编制,甚至没有虚构、构思,按照生活原来的样子写。
——曹文轩
读小豆豆,更加感受到一份童真和不带世俗的纯净。
——《人民日报》
巴学园是一个理想的校园,小豆豆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如梦幻般的地方,使小豆豆的童年充满了美好韵律,也使她从曾经的调皮、淘气,成长为一个可爱、懂事、善良、快乐的好孩子。——楚天(网友)
相见恨晚,无比欢喜,唤醒了我童年所有幸福的回忆。
——桃子君(网友)
小林校长给孩子们的不仅是自由,更是一种信任。这才是爱的教育。——安(网友)
做了妈妈的我再看《窗边的小豆豆》,除了与时光另一端儿时的自己相遇,还真切地体会到小林校长与小豆豆母亲的过人之处:尊重孩子,不露声色地帮助孩子解放天性,细心地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美好——这也正是现代教育的要义吧。
——徐馨(家长)
我最喜欢《窗边的小豆豆》。看了书,我好想上巴学园,巴学园的校长很好,学生很快乐。看到后来巴学园被炸毁了,我觉得好可惜。
——吴海伦(北京小学三年级学生)
师:当我们看到这些书评,再来看文章内容,你又有什么新发现或新感受呢?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结合文中的内容来交流。
(生快速浏览课文,在“新发现”处圈画,并作深入思考。)
师:把你的“新发现”在四人小组内分享,然后由一位同学综合大家的意见汇报交流。
生:不管是扮鬼者的“哭”,还是抓鬼者的“疑神疑鬼”,他们在“试胆量”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童真、童趣,就是我们所向往的快乐童年。
生:当豆豆要在晚上去九品佛寺庙里抓鬼时,妈妈只是叮嘱她不要弄丢了手电筒。正是妈妈这样的“放手”,让豆豆有了无忧无虑、自由成长的童年;也正是这样的“放手”,让豆豆最后成了家喻户晓的“黑柳彻子”。
生:文中的校长真是个好校长。他能依着孩子们的童心来安排这样有趣又有意义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试胆量,明白世上没有“鬼”。这样的教学方法真好,而且校长还说:如果谁半路上害怕了,尽可以回来,没关系的。这种宽松的游戏状态,也是爱护、關心孩子的表现。所以这是个了不起的校长。
生:在描写中,作者没有太多好词好句。那些看似平实、普通的句子写出了孩子们“试胆量”过程中的真实情形。我感觉那就是《人民日报》评论中说到的“不带世俗的纯净”。
师:这些书评能让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并能得到不一样的收获。以后阅读其他课外书时,除了读书本内容外,还可以找一些资料来看。因为它们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加深我们的阅读理解。
五、由篇到本
师:学到这里,是不是更想看这本书了?(出示《窗边的小豆豆》)
师:在打开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看段小视频。
(播放微课《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脚本:
同学们,该如何阅读一本书呢?其实,书的每一部分都包含着许多信息。书的封面告诉我们书名、作者和出版社等信息;封里通常会介绍本书的梗概或作者。封底是书的最后一页,它与封面相连,除印有统一书号、定价和条形码外,往往会有对这本书的评论。书脊连接着书的封面和封底,上面印有书名、作者、出版社,便于读者在书架上查找。
目录是一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目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它通常会出现在部分外国小说中。由于小说情节比较紧凑,为了避免阅读间的停顿,因此没有概括性的章节标题。
第二种,它常见于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小说中,每一回合的标题往往是一个对仗工整、整齐划一的概括性词句,通俗易懂,能极好地概括出每一回的大致内容。
第三种目录是我们现在最常见的。它通常选用文章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词或一句简短的话作为标题。我们今天要读的《窗边的小豆豆》用的就是这种目录。
第四种目录较为特别,除了有章节名外,还有部分主要内容。
目录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浓缩,具有极强的概括性,通过阅读目录我们能快速了解全书的主旨和各部分内容。读者可以根据目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比如《窗边的小豆豆》的目录里,我们就能看到许多吸引人的标题,那么同学们,你对哪个章节的标题最感兴趣呢?
(出示《窗边的小豆豆》的目录)
师:快速浏览这些目录的章节名,已经读过的同学可以向大家推
荐最感兴趣的章节;未读过的同学,选一个感兴趣的章节,猜猜里面大概会写些什么内容。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山和海怎么会有味道呢?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大冒险》。孩子们在学校里又会有怎样惊险的冒险行动呢?我很想知道。
生:我想向大家推荐的是《放回原处》。在这一章中,小豆豆做了很有意思的傻事:为了找到丢失的钱包,将粪坑里的粪全掏出来后,又放回原处。我相信你看完后肯定会笑。
师:好书常读常新。听了你的推荐,即使是阅读过此书的同学可能也有了再读的欲望。
生:我想向大家推荐的是《不能跳》。因为这一章中的小豆豆更“傻”。小豆豆也因为有了这份“更傻”,才有了让我们羡慕的的童年!
师:在我们的阅读经历中,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做不到逐词、逐句、逐段地读。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跳读——挑选几段内容来读,并在不完整的信息中做出有效判断。来,根据同学们刚才的推荐或猜想,我们来验证一下,看看书中写的是不是这样。
(根据学生交流内容,教师随机打开读书网站中的相关章节,和学生一起在线阅读,快速浏览相关章节内容,同时验证同学们的推荐和猜想。)
师:只看这些章节肯定不过瘾。同学们,就让我们课后再次捧起《窗边的小豆豆》吧。王老师将这本书送给我们班。阅读完此书的同学可以在扉页或封底里,用一句话作为书评表达你阅读后的感受,并签上你的大名。下课!
评析: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单凭一本国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多看一些书,越多越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是当下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为此,统编本教材一、二年级中还新增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我爱阅读”等栏目,以丰富学生课外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已是广大师生的共同需求。那么,如何去读整本书,可以有哪些方法,又怎样提高效率?《试胆量》一课的教学可以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1.推进手段:从篇到本
统编本教材在第一学段中就推荐读童谣、读儿歌、读简单有趣的儿童故事,之后又倡导学生读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到了高年级就提倡读整本书。那么如何让学生读整本书呢?教师往往会以课外阅读为突破口,借助“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其实从篇到本,用好现行教材中的课文,才是读整本书的捷径和关键。
《试胆量》一课选自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教材。故事内容充满趣味,无论是小豆豆、小林校长还是小豆豆的妈妈,都特点鲜明,可以说本文就是《窗边的小豆豆》的精缩版。因此以《试胆量》为载体,和学生一起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亲近文本、书本。在学过本文之后,学生对阅读整本书产生了强烈的期待。当然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事先也有读过此书的。教师就引导学生认识到“好书常读常新”,同时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的读书方法,并根据自身习惯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现行人教版教材中像这种“桥梁式”的课文有很多。从《金钱的魔力》到《百万英镑》,从《刷子李》到《俗世奇人》,从《猴王出世》到《西游记》……教学中,从篇到本,引导学生读整本书。这是教材给予我们最大的意义,我们没有理由去视而不见。
2.阅读指向:提升能力
对于多数学生来讲,他们在阅读一本书时,大多是从封面读起,之后再读序和目录,最后一页一页地读正文。美国资深编辑、教育行家莫提默·J.艾德勒曾在他著述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到:按照阅读的难易程度将其分为四个层次,从易到难依次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并且分别阐述了其各自的含义及具体操作方法。在他的著述中,告诉我们阅读一本书是要讲究方法的。因此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既要丰富阅读量,又要掌握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各自的阅读能力。
本课中,教师主要教给学生以下几种阅读方法:
速读。无论是课前谈话还是课始的屏幕阅读,教师一直鼓励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去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指导学生去关注作者、文章出处,读懂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或是提煉文章主题,或是根据现有信息做出思考、分析、判断等。
细读。在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通过圈画句子,谈体会、对比读,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等方法,细嚼慢咽,去品出个中滋味,从而去领略文章的魅力和文字的精彩。
借助资料读。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选取有价值的信息读,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教学中,适时呈现“豆瓣读书”“豆瓣书评”“豆瓣评分”,帮助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加深阅读理解。在现实阅读中,这是较为常见的阅读方式。
选读。在出示《窗边的小豆豆》目录后,学生根据章节名,或向同学推荐,或选择自己喜欢的章节来读。这样的选读是成年人较为喜欢的阅读方式。这样的能力在如何快速、有效地挑一本自己心仪的新书时经常用到。
跳读。这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学生在线阅读《窗边的小豆豆》相关章节内容,以印证同学之前的猜测或推荐。
整堂课,不同的阅读方式交叉进行,学生经历了一个充满挑战而又充满趣味的阅读过程。阅读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悄悄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北仑区小港实验学校/北京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