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多媒体取代语言文字
2018-05-30杨再隋
杨再隋
当代,科技迅猛发展,多媒体广泛运用,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大环境,不仅改变了课堂教学,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近年来,学校把推进信息化工程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标杆,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在此大背景下,翻转课堂等成为教育新时尚。
的确,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对促进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把远古拉回现代,使遥远的变得亲近,抽象的变得具象,不仅使学生获得感官的满足,同时得到审美的愉悦,受到理性的召唤。所以,将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巧妙而合理地嵌入教学活动,是教学改革进步的标志。
然而,语文也是媒体,属于第二信号系统。言语不只是声音,文字不只是符号,它们还标示着特定的事物,表达特定的意义。语文教学正是要求学生感知语言文字以观其形、辨其声;理解语言文字以晓其义;体验语言文字以动其情。这些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议论、书写等活动自主完成的。长期练习、频繁接触之后,学生一看到文字符号,就能读出音,知其义,甚至连语言文字含蓄表达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都能感悟出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对词句段的揣摩、体悟,对文本篇章的整体把握都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我们采用多媒体技术,用形象逼真、色彩鲜丽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去替代语言文字的描述,流动的光影、飞舞的旋律使学生很快进入兴奋状态,陶醉其间,感到快乐极了,美妙极了。但妙却不能言。此时,语文去哪儿了?语文的作用何在?
例如,教师执教柳宗元的《江雪》。可用一段精彩的录像把诗中的人物场景呈现出来。然而,诗人在诗中描绘的“绝、灭、孤、独”的意象、意境和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能在画面上表现出来吗?不同学生读诗后的独特感受,能用同一个画面定格吗?其实被定格的正是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无尽的思绪。
当下,纸质读物逐渐被屏幕取代。学生在课堂上主要不是读书,而是读屏幕。有时,屏幕上一会儿出现一个词语或句子,学生还未回过神来,冷不丁又转换成另一个词语或句子。这种对课文整体随意肢解,零打碎敲,快速呈现和转换模式,省略了学生的认知过程,消减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还能留下语言文字的痕迹吗?
如果多媒体取代了语文,覆盖了课堂,用屏幕形象取代学生想象,用画面的转换取代学生的认知过程,用音频替代教师的讲解和范读,用字幕替代教师的板书,用视频上的即时评价替代教师的当场鼓励,那么,课堂上学生不过是匆匆的看客,教师不过是多媒体的操作者。没有了師生、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缺失了教师深情款款的讲授,不见了学生的质疑和探究,更缺失了教师人格魅力和学生个性的飞扬。
面对信息化时代,面对跨媒介的学习生活,如何积极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教学环境,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如何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功能,是语文教学亟待探索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