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党内政治生态论述的理论特色

2018-05-30杜伦芳黄莎

杜伦芳 黄莎

摘要:习近平关于党内政治生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中国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习近平以生态学视角,围绕党内政治生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思想。该思想在思维、价值、方法、实践四个维度彰显了系统性与层次性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统一、破与立统一、历史与逻辑统一的鲜明理论特色。研究这一理论特色,对于在理论上系统把握习近平关于党内政治生态思想的深刻内涵,在实践中指导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优化党内政治生态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政治生态思想;理论特色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五年来党的建设成就时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实践成就离不开理论指导。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力度不断加强的发展历程,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运用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结合生态学思维和方法,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系统、全面、动态地考察分析,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性思想。在党的建设实践中大力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积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本文拟从思维、价值、方法、实践四个维度概括分析习近平政治生态思想“四个统一”的理论特色。

一、思维特色: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

习近平关于党内政治生态论述最显著的思维特色是生态学思维或称有机论思维。生态学思维强调生命不能简单看作为单个有机体,而要把有机体与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或系统来考察;系统是由不同层次的微观系統组成。其中系统观是从宏观整体视角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动态变化和整体表现;层次观是考察不同层次的结构功能和运动规律。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是辩证思维方法的具体体现和运用。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恩格斯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1]这说明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和复杂多样性。在纷繁复杂的事物内部又包含诸多矛盾,每一对矛盾又形成一个子系统或一个子事物,矛盾无处不在。在认识和考察事物时,不仅要看到矛盾的普遍联系,而且要看到矛盾的特殊性。毛泽东指出,“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方面,又各各有其特点,也是不能一律看待。……不但要在各个矛盾的总体上,即矛盾的相互联结上,了解其特殊性,而且只有从矛盾的各个方面着手研究,才有可能了解其总体。”[2]矛盾观是分析社会问题的辩证思维方法。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3]

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创新发展。辩证思维着眼事物的“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的矛盾两面关系,它将一个对象内部的诸多因素抽象概括为两个因素,分析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而忽略其它因素的作用[4]。然而,生态学思维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同时兼顾、协调诸多因素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系统思维作为生态学的核心思维比矛盾思维更重视全面性、有机性、动态性。

习近平运用系统性思维,将党组织视为一个生命有机体,用生死存亡来警示党员干部要清正廉洁。在党内贪腐一度严重时,他果敢指出,党的机体感染了严重病菌,出现“塌方式”腐败,“有的案件一查处就是一串人,拔出萝卜带出泥”[5],而且这些腐败不只是影响政治环境,更重要是破坏了整个政治生态,“环境坏了尚可能有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例子,虽然少总会有;如果生态恶化了,生长出来的绝对是恶之花。”[6]如果说环境是外因,那么政治生态则是内因和外因的双向互动,政治生态的破坏对党组织具有毁灭性的风险。他进一步从系统性视角寻求解决党内腐败的方法,他认为“解决党内存在的种种难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7]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二字就集中体现了习近平的系统性思维。他强调,“全面”就是管全党、治全党,各领域、各方面、各部门要全覆盖[8]。

习近平运用层次性思维,不仅将各级党员干部看作一个完整的生态链,而且也看作相对独立的个个链环,对每个环节面面俱到和均衡用力不利于问题的破解,应该抓重点突出环节。为此,习近平始终强调治党建党要“抓关键少数”,党内的“关键少数”特指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和“一把手”领导干部。其中“各级领导班子一把手是‘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9]之所以把“关键少数”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和政治生态建设的重点,是由他们特殊的政治“生态位”决定的。他们在党和国家重要部门身居要职,掌控着核心的公权力,虽然人数不多,但以上率下、以上变下的作用非常关键。“一把手违纪违法最易产生催化、连锁反应,甚至造成区域性、系统性、塌方式腐败。”[10]

习近平关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全面从严治党和重点“抓关键少数”,大力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充分体现了生态学思维系统性与层次性的辩证统一。

二、价值特色:党性与人民性统一

哲学上的价值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满足的关系。价值关系本质上是利益关系。[11]“为了谁的利益”就成为一种价值追问,不同政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最集中的表现。人民性,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基础和宗旨意识。

党性与人民性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继承。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视域中,一切价值和价值标准都是以人为本。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目的。人民在创造历史同时也实现了自身自由和价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2]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13]“以人为本是对‘以神为本、‘以物为本和‘以官为本价值观的根本否定,赋予社会主义以全新的价值意义。”[14]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将党性与人民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新时代,习近平牢记党的宗旨,不忘初心,认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15]他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作为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根本的价值追求,达到了群众史观和价值论的辩证统一。

党性与人民性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生存价值的创新发展。党性与人民性统一更加明确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更加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在党的政治生态建设中,赋予党性与人民性以生态学意蕴,对党的宗旨意识解释得更通俗、更“接地气”,对脱离人民的执政危险警示效果更强烈。

在自然生态中,生态主体有多样生物种群,其中优势种群具有牵引整个生态的作用,其他种群则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保证食物链完整性以及固化生态环境、维系生物与环境之间能量和物质交换的畅通等等作用。在党内政治生态中,生态主体是党和人民,其中共产党与自然生态中“优势种群”相对应,人民群众与自然生态中“其他种群”相对应。共产党作为“优势种群”是因为其先锋队地位决定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因此,共产党对政治生态的好坏具有决定性作用,发挥各级领导干部表率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也就顺理成章。从严治党不仅因为执政党的“优势种群”地位,更重要的是党与人民的生态链。从政治生态机理来看,生态链是由生态学中的食物链延伸而出,主要指有机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协同共生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链环。党内腐败实际上破坏了党与人民的生态链。腐败的实质是一种非法利益交换,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态物质循环交流,是有机体变异细胞(俗称癌细胞)的无限膨胀,随之肆意吸取机体的营养,致使正常细胞失去应有的物质和营养供给,切断了机体的生命之源,也即切断了党的群众根基和血脉供养,就有丧失政权的危险。习近平严厉指出,对腐败问题,“如果不除恶务尽……不仅恶化政治生态,更会严重损害党心民心。”[16]那么修复党性与人民性的生态链就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党群生态链修复应从自我修复和党群关系修复两方面着手。从自我修复来看,自然界生物大多具有自我修复能力,它们通过对环境变化的自我调适,以增加生存概率。中国共产党要想巩固执政地位也需要不断进行自我修复、自我净化、自我完善。十八大以来,党内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等多种党建活动,目的是加强党的自我修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党群关系修复来看,自然生态通过增加生物多样性,可以形成多样化的初级营养链并横向拓展连接成网,同时合理构建上下生物种群的结构和层级,通过逐级反馈、调节,达到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基本平衡,以实现生态链修复,回归良好生态。党群关系修复是政治生态链修复的关键,就是要加强基层民主,形成多元化民主政治格局;要在党内政令通达,协商民主渠道畅通,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以群众满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考核标准;要健全权力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惩治和预防腐败;要加强群众路线教育,形成“党为民,民拥党”的良好党群关系。习近平说:“今天我们能够这样大张旗鼓抓党风廉政建设,广大党员、干部能够这样自觉投身党风廉政建设,人民群众能够这样热情支持我们党抓党风廉政建设,是同我们党长期以来打下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分不开的。”[17]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下大力气解决党内腐败问题,目的就是要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构建一条正向发展、血肉相联的党群生态链,为建立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提供根本的保证。

三、方法特色:破与立的统一

破与立是毛泽东提出的一对哲学范畴,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中国式解读,其实质是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法则。破与立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毛泽东指出:“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18]“只有破坏旧的腐朽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健全的东西。”[19]这是对破与立的最好注解,为我们观察和分析事物、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哲学方法。

关于党的政治生态和作风建设,习近平提出“作风建设是立破并舉、扶正祛邪的过程。”[20]这句话蕴含了两层意思:其一,任何客观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有矛盾的两个方面,因此,作风建设必须有破有立。其二,破和立是相互依存的,是统一的,不可偏废,所以,必须“立破并举、扶正祛邪”

破与立的辩证法与生态学的“演替”原理具有高度契合,将破与立进行生态学解读,对党内政治生态的解构、修复和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态学的“演替”是指某一地段上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21]。它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生物的演替实质是生态修复过程中破与立的矛盾运动。同样,政治生态建设就是在‘破与‘立的双重变奏中不断推进的。习近平指出:“一个新理念的确立,总是同旧理念的破除相伴随的,正所谓不破不立。”[22]“立什么,破什么”应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破”意味着解构“潜规则”,清除政治生态“雾霾”和腐败。“潜规则”相对于“明规则”而言,是指不符合党纪党规的党内不正之风。比如在用人机制方面存在买官卖官、行贿受贿、任人唯亲等关系网、利益链。这些潜规则暗流涌动,大行其道,“成为腐蚀党员和干部、败坏党的风气的沉疴毒瘤。”[23]只有破“潜规则”才能有良好党风正气。政治生态中的“雾霾”,是指党的不正之风,如“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习近平强调这些问题违背党性和党的宗旨,损害党群干群关系,要在全党进行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这些‘雾霾不除,就会不断地侵蚀民风、社风,导致社会上出现道德败坏、价值混乱、信仰迷失,长此以往,社会正气何以树立?”[24]因此,“破”的重点是解构“潜规则”,清除“四风”。

“立”是建构“明规则”,弘扬先进政治文化,树立优良党风和政治生态。“明规则”顾名思义,即明确的规则,就是要建章立制,“着重完善党内政治生活等各方面制度,……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政治生态不断改善。”[25]“八项规定”、十八届六中全会制定《准则》,修订《条例》就是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重大安排。仅有制度的刚性约束还不够,政治文化软实力不能忽视。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其核心就是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对党风和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习近平指出:“要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26]有了这份信仰、信念和忠诚,就拥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就能为优良党风和党内政治生态注入清泉活水。

四、实践特色:历史与逻辑统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实践创新中发展进步,其前进的每一步都伴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的深入、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把握。因此,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统一是实践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鲜明特征。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27]“逻辑的发展需要历史的例证,需要不断接触现实。”[28]这是对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生动诠释,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既要符合思维逻辑顺序,也要符合被考察对象历史发展的顺序;既是对事物规律性的认知,又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历史与逻辑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继承。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29]。这一方面昭示了理论创新要反映客观现实,要有问题意识,另一方面暗含了理论创新要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将理论与实践、逻辑与历史统一起来。习近平政治生态思想正是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致无穷,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创新中逐步成熟起来。

历史与逻辑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新发展。习近平将历史与逻辑的关系打上生态学的底色,更凸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更具有问题意识和现实针对性,更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实践创新和认识上的升华。实践创新总是与理论创新相伴随,理论创新成果总是刻录着实践和历史的印记。在党内反腐和党风建设实践中,习近平运用了一系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命题、新思想。比如,提出了政治生态、亚健康状态、刮骨疗毒、修枝剪叶等新概念;正气与邪气、激浊与扬清等新范畴;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党的肌体感染病菌等新命题。随着反腐倡廉和党风建设的实践发展,对党内政治生态的认识也不断深入,思想也逐步成熟。习近平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的逻辑理路,回答了党内政治生态内涵是清正廉洁,价值取向是利民惠民,实践战略是全面从严治党,最后回归“民主政治”这一逻辑终点,形成了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习近平关于党内政治生态论述充分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

在对习近平关于党内政治生态论述的理论考量中,沿着“思维、价值、方法和实践”四个“知与行”的逻辑维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思维(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价值是行动的方向,方法是行动的工具,行动(或实践)是理论的土壤。“系统性和层次性统一”的思维为制定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提供了认知基础;“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价值取向为“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党”指明了方向;“破与立统一”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提供了实践方法;“历史与逻辑统一”为政治生态思想的科学性提供了论证依据。“四个统一”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和辩证思维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既有清晰严密的逻辑规律,融合贯通的辩证联系,又有动态系统的生态学意蕴,充分彰显了习近平关于党内政治生态论述的鲜明理论特色。准确把握这一理论特色有助于深化对习近平关于党内政治生态的思想认识,并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的从政环境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2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5,873.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二人民出版社,1991:312.

[3][7][8][9][10][16][17][20][22][25][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書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411,157,370-371,379,379-380,364,330,132,411,369-370,262.

[4]彭新沙,田大伦.生态学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的当代典型形态[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39-148.

[5][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6-28.

[6][24]本书编委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大家谈[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5:22,121.

[11]杨耕.价值、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6-22.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14]张国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大辩证特征[J].思想政治教育,2017,(5):37-44.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4.

[18][1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5,732.

[21]张雪萍.生态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87.

[2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

[29]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EB/OL].(2015-01-24)(2018-07-23)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124/c1024-26443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