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指南
2018-05-30李永胜
李永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特别是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高度,对改革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理论思考,将中国共产党的改革理论的系统探索推向了新的高度。這些思想蕴涵着丰富深邃的改革方法论,放射出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智慧光芒,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两个聚焦”的目标导向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项改革任务、制度建设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聚焦、向构建发展新体制聚焦。”“两个聚焦”的思想深刻地体现了改革的目标导向思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奋斗目标。目标指引方向,目标统领中心工作,目标也是评价工作成果的重要尺度。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
为此,新时代我们要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业,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沿着上述目标要求持续稳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就一定能够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扭住关键”的辩证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要“扭住关键”,“突出问题导向”,深刻地体现了在对现实中国社会矛盾分析基础上注重抓中心、抓关键的辩证思维方法,体现了对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刻认识与科学把握,它是唯物辩证方法在改革问题上的创造性运用,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这里所说的“关键”就是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四个全面”回答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主要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所以,必须牵住这个“牛鼻子”,推动和带动各项事业发展,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中不断深化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为顺利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具体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为科学发展开辟了现实路径。“五大发展理念”是立足于国家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以重大问题为导向,聚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我国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群众的强烈诉求和热切期待,体现了科学发展的价值诉求与基本原则,它可以使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快、更稳、更可持续、更加顺利、更具包容性,是我们“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关键。
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更加注重效益质量”“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对外开放”的“五个更加注重”的方向与路径推进改革,紧紧围绕挖掘和培植创新动力、平衡发展结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增进发展的公平性、包容性和普惠性等方面不断拓展和深化改革,在解决主要矛盾中带动全局、多点突破,推动社会发展。
“精准发力”的精准思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扶贫攻坚、社会主要矛盾、经济结构转型等现实问题深刻阐释了精准发力的精准思维。
在谈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结构性的。结构性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因此,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推动我国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在谈到扶贫攻坚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总结各地实践和探索,好路子好机制的核心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
在分析社会矛盾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发展水平不同,补短板重点不同。”“补短板要注重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能大水漫灌,不能当作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无论做减法还是做加法,都要把握症结、用力得当,突出定向、精准、有度。”
在谈到经济发展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采取果断措施化解产能过剩,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在谈到社会主要矛盾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说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中国社会进入到了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这必然对改革和改革思维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与此相适应,全面深化改革也进入到了更加注重质量与效益的精细化改革新阶段。质量导向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下最大力气抓全面提高质量,用质量优势对冲成本上升劣势。”在此背景下,改革要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增强质量意识,更加注重作为质量统一的精准思维。
在改革实践中,要求我们在摸清情况,获取大量真实信息与数据的基础上,精准认识与深刻把握各领域、部门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成因、矛盾与困境,瞄准问题,突出重点,立足实际,把握症结,对症下药,为不同部门、单位科学设计和精心定制小而精的个性化改革方案,精准对接改革所需、人民群众所思所盼,使改革方案更接生活地气,并做好各项改革措施的有效衔接、协同运作、耦合互动与一体联动,努力做到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配合、精准发力、精准落地、精准治理。
“严明责任”的主体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要“严明责任”。“改革工作能不能落实到位,落实责任是关键。”“要抓好部门和地方两个责任主体,把改革责任理解到位、落实到位,以责促行,以责问效”。“要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責的主体责任链条”,确保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这些思想,深刻地体现了关注改革主体、严明主体责任的主体思维。主体思维要求我们关注主体命运,强化主体责任,挖掘主体潜力,激发主体活力,调动主体积极性,促进主体全面发展。
明确并落实好不同类型主体的改革责任,强化主体的改革使命与责任担当意识,充分激发主体的发展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类型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用责任规范和约束他们的实践行为,促使他们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积极作为,创造性地投身改革工作,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的改革活力,形成促进改革的强大合力,确保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刚性执行,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增进人民福祉,切实造福人民。严明责任的主体思维有助于激发和调动改革主体的能动性,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生机,带来活力与动力。
“狠抓落实”的实践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要“狠抓落实,确保各项改革取得预期成效”,“突出督查落实”,这体现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严谨求实的实践思维。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有好的理念、思路和改革发展良策,更要有实践思维指导下的苦干、实干加巧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狠抓改革方案的落实工作,使各项改革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实践创造中形成推动发展的新格局,在脚踏实地的不断探索中开创全面改革的新局面,才能促使改革真正取得实效。
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体现出他鲜明的实践品格与务实作风。实践思维是科学实践观的根本要求与方法论体现,它要求我们立足实践,从主体实践的思维视角认识、理解和把握一切问题,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有效变革与能动性改造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社会变革功能。
从实践思维角度看待改革,改革的全面深化与纵深推进,归根到底要靠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实践,要靠不畏艰险、筚路蓝缕的无畏勇气、毅力和智慧,要靠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支撑和保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管是落实已出台的改革,还是推出新的改革举措,都更加需要披荆斩棘的勇气,更加需要勇往直前的毅力,更加需要雷厉风行的作风。”这是由当前我国改革所面临的复杂环境、艰巨任务和 “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阶段性特点决定的。狠抓落实、确保效果的实践思维,有助于改革的落实、落细和落小,能够大大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效性。
上述这些改革方法,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深刻反映了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性特点,创新了改革的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攻坚克难、破解实践难题的重要思路,为进一步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
(作者: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袁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