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视是一只丰富的行囊

2018-05-30王元龙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18年2期
关键词:夏阳浮华白果

王元龙

秋雨初歇,我在校内古银杏树下捡拾了一些被雨打落的白果,精细烹调,滋味甚美。

那空荡荡的白果壳宛如一只只丰富的行囊,这些行囊收藏了春雨夏阳,更将那无视繁华的智慧与坚韧积淀在略显苦涩的味道中。

银杏树何尝不是如此?银杏是公认的活化石,历尽亿万年仍不改其本色。我不禁喟叹,为何在万物湮灭衍生之中,独留银杏于岁月的彼岸巍然屹立?我细细思索,当春风吹皱了湖面,绿柳如烟、万花争妍之时,银杏又何曾急于展示自我?当夏阳高照、茉莉馨香之时,银杏嫉妒羡慕过它吗?不,我看到的是银杏无视游人对花草的赞美,也无视同类的谄媚,缄默不言而只将阳光贮存于心中,待到秋日黄叶瑟瑟之时却迸发出一树灿烂,将渐颓的阳光补上,像一把火熊熊燃烧在萧瑟的秋野中,温暖着人们逐渐转凉的心灵,明媚着一派秋光。

只有无视繁华沉淀自我,而后才能于无声处绽出惊艳。无视有如一只丰富的行囊,似乎大智若愚别无所求,实则已将天地智慧收入囊中,待到时机成熟时便热情展示自我,赢得世人的瞩目和赞美。

无视的行囊可有形也可无形,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低的体现。杨绛先生年轻时曾无视虚名而闭门谢客,只为了静静读书,在嚣喧的时代仍保持着淡泊名利的高贵心态,最终在晚年凭其丰厚的文学积淀与素养写出了《我们仨》《干校六记》《洗澡》等细腻娟秀而又内涵丰富的作品。杨绛先生不正如一棵银杏树吗?结出自己思想和精神的丰硕果实,奉献给人们丰美的精神食粮,无声地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一直喜欢这么一句话:“心若不动,风又奈何。”在浮华面前,心若能安稳如山,外界又怎奈何得了你?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明白己的心、认清本我,而一旦受到干扰,内心就会滋生出种种无妄的联想,从而脱离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忘记了自己所该有的清静和自然安详的本来心性。可事实上,我们又哪能与外界彻底断绝联系?古代有隐士,可寻常百姓又怎能个个如隐士一般?在这样的矛盾中便只有选择无视,且通过修养心性、磨炼意志而用内心的强大去屏蔽闹市的喧嚣扰攘,在奔波忙碌的生活中静静地品味一盏清茶。

说到底,无视不仅仅是为了达到一种短暂的心灵平静,往深里说更是看透彻悟世事的不二法门。佛家有所谓“贪嗔痴”三念,贪,对喜好的事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有不甘、情有不愿;嗔,对逆境则生怨恨,不心顺就乱发脾气,不理智而意气用事;痴,则指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想,起诸邪行。而要戒掉这三念,唯有通过不懈的思考和领悟,平心静气方能达到忘我的境界。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开始总是贪恋各种诱惑和虚名,可随着不断成熟,人情趋于练达,便注定要丢弃一些东西,以便走得更长远、更轻松。生命定当是螺旋式前进的,一个人从少年到中年应尽力拼搏以丰富充实自己,可中年过后就应当无视浮华和虚名,不断放下,这样才能不生后悔,心满意足地说道“这一生,我好好走过了”。此刻的另一个世界,想必是月白风清、杨柳依依。可现实中,往往有人看不透、放不下,最终只能为俗世所累,令人叹惋。

偶然在书中看到钱钟书先生晚年微笑的照片,便情不自禁欣赏起来。这样一位学贯中西、享誉世界的文化大咖,能在风烛残年时绽放出如孩子一般的纯真微笑,不禁令人动容。且看那清澈的眸子里流露出的自信,折射出安详与宁静的光泽,难道不正是他无视名利和浮华的最好印证吗?我久久地望着他,仿佛有一股暖流淌过心田,滋润着迷惘的心灵。

我们往往迷失于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渴盼并追逐那鮮艳的利益之果,殊不知人间最曼妙的风景往往就在于无视繁华和诱惑之后所拥有的那一份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其实不须刻意去渴盼与追寻,看透之后最美的风景就在我们的眼前。

只有明白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才能拥有无视之后的勇气和沉静,才会更加真切地看清这个世界。唯有这样,我们走完人生的秋天之后,便会发现自己行囊里收获的是累累的硕果。

看透之后,云淡风轻,我愿沐浴那清灵的月光,化作一朵永不凋零的蓝莲花,自由行走于美好多情的人间。

猜你喜欢

夏阳浮华白果
玩“风”了
找不同
找一找
小儿慎食白果
余音
Flowstructure and phosphorus adsorption in bed sediment at a 90° channel conflunce
Z市的来信
白果
锦绣浮华,生死契阔
浮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