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革命七年后突尼斯仍困难重重
2018-05-30
作为所谓“阿拉伯之春”肇始地和仅存的“转型典范”,突尼斯曾收获无数赞美之辞,甚至包括诺贝尔和平奖。“突尼斯模式”也一度成为西方媒体津津乐道的“民主样板”。事实上,突尼斯在颜色革命后的七年转型表明,西方推崇的所谓“民主化”,并没有给阿拉伯国家带来繁荣稳定,反而导致更严重的政治腐朽和经济恶化。
“自由、工作、尊严”是七年前突尼斯民众最迫切的诉求,迎来西方推崇所谓的“民主化转型”后,其却一直充斥着纷纷杂杂的政治乱象。2011年10月,“一人一票一次”普选后,具有浓厚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色彩的突尼斯复兴党赢得大选,突尼斯自此陷入了世俗势力和宗教势力的拉锯和撕扯。眼下,呼声党主导的执政联盟内部分化,在野第一大党复兴党依旧势头强劲,各政党间矛盾重重,立法机构人民代表会议“几乎陷入瘫痪”。2018年5月,突尼斯将举行地方议会选举,各派政治势力又将展开新一轮的较量和厮杀。此外,颜色革命以前,突尼斯经济发展迅速,被誉为“突尼斯奇迹”,但其“民主化转型”过程中却完全丧失了经济优势。据2009—2010年度世界经济竞争力論坛年报显示,突尼斯在133个国家排名中名列非洲第1位、世界第40位。但2017-2018年度的世界竞争力排名显示,突尼斯仅排到第95位。据悉,突尼斯外债负债率从2010年的41%上涨为今年的71%,2018年仅偿还债务这一项就占据了财政预算的22%。
政治乱象和经济乏力最终传导到普通民众身上,造成了民生凋敝。对于这个国家的普通民众来说,安定富足的生活仍然是一种奢望。过去7年里,突尼斯通胀率、政府负债率和货币贬值呈“滚雪球式”恶化,形成恶性循环。突尼斯政府最新公布的《2018年财政法案》,将提高1%的增值税率,增加对燃油、酒精、通信网络、进口食品和化妆品等的收税,这势必会造成物价的进一步上涨。最新的全国人口就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突尼斯2017年第二季度失业率为15.3%,其中大学生失业率达到30%。失去工作和尊严的年轻人丝毫“看不到任何希望”。
“七年之痒”不仅是突尼斯颜色革命后遭遇的尴尬,也是“阿拉伯之春”后多个政权更迭国家的通病。一国的政治制度必须符合国情和民情,发展模式必须符合自身发展阶段和水平,这样才能国家平稳、发展顺利、给普通百姓带来获得感。正如阿拉伯学者的感叹,当前的中东民主化是“有毒的民主”,将使更多的阿拉伯国家沦为“失败国家”。
(本栏目由《参考活页》微信公众号、
北京《支部生活》杂志社合办)
(责任编辑:高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