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野草》
2018-05-30王舒成
王舒成
【教学背景和前期准备】
1.扬州中学经典阅读工程已经进行至第二轮,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高一年级下学期必读书目的第二本(本学期必读的三本书为《红楼梦》《野草》《经典常谈》)。
2.在本节课之前,同学们已经用两周时间完成了《野草》这本书的阅读,教师也对学生的阅读成果(以读书笔记为主要形式)作了初步检查和交流。具体过程如下:
①学生用10天时间阅读《野草》,在不参阅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对里面的每一篇提出猜想,并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做出回答,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②教师检查笔记,了解学生的问题和想法,针对部分笔记做出点评。
③教师推荐两篇论文,分别为孙玉石的《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和象征艺术》和江弱水的《论〈野草〉的视觉艺术及其渊源》,让学生在精读论文的基础上,对之前自己的阅读结论进行补充、修正和思辨。
3.教师根据之前的学情反馈,在《野草》里精选了六篇文章,分为A、B两组(A组《秋夜》《影的告别》和《复仇》,B组《希望》《过客》和《墓碣文》),由两个同学自发领取任务并组队,每组三人,对这三篇文章进行精读并形成初步结论,准备在课堂上面向全班同学做读书汇报,并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和质疑。
【教学目标】
1.借助两个小组同学的读书汇报,形成对《野草》里六部作品阅读过程和结论的感知,并进行讨论。
2.教师在此基础上总结《野草》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野草》是可以“猜”的,因为它是诗歌。而中国诗歌自诞生之初,就一直具有“隐”(谜语)的特质,诗歌里面使用的形象,形象带来的丰富意蕴,都使得我们的解读有众多空间。鲁迅的《野草》,在写作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整体上借助象征手法,表达了新文化运动遇挫之后那一段时间,他内心的阴郁、孤独和苦闷。
(展示龚乐怡读书笔记)
刚读《野草》就深觉其意象与《朝花夕拾》截然不同,用的词语都类似于死亡一类,文字中透出的绝望令人压抑、烦闷、窒息。鲁迅先生的毒舌与悲观都显而易见。
下面我们就请两位同学代表两个小组进行他们的读书汇报,看看他们对这六篇作品分别有怎样的解读。每个同学汇报完毕以后,下面同学有5分钟的提问质疑时间。
二、读书汇报
A组
演讲人:从蓉。
供稿人:从蓉、马欣妍、谢心悦
汇报撮要:
《秋夜》中“枣树”和“诡异的笑”的含义?
《影的告别》中“影”和“告别”分别指什么?
《复仇》中路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为何复仇?
总结:
这三篇文章,我认为可以说是鲁迅一个自我对于另一个自我的对话。在首篇《秋夜》当中他的一个自我对于他另一个自我发出了吃吃的笑声,嘲笑另一个自我的虚幻的胜利。在第二篇文章《影的告别》当中,影与光的告别更加体现出了他的一个自我,对于另一个光亮面的虚假的鲁迅的反对,他要到虚伪的光明去不了的地方,他要离开这个虚假的战斗。特别是在《复仇》当中,两个人相爱相杀,但是最终他们并没有动,就这样静静地站着,这就是鲁迅的两个人格的对立,这两个人格并没有冲突、融合,而是就这样对立共存,发出对无聊者的复仇。我们所赞扬的那个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以及隐藏着痛与恨与无奈的从旧时代而来、看过许多社会的阴暗的鲁迅,这两个鲁迅才造就了这一个冷眼看穿的荷戟独彷徨的鲁迅。
质疑:
焦揚:对于“枣树”和“影”的属性的追问(解答略)
B组
演讲人:孙颖秋
供稿人:巫天骐、池奕恒、孙颖秋
汇报撮要:
对《希望》中“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句话的理解。
对《过客》中老翁形象及其与鲁迅本人关系的理解。
对《墓碣文》中深层意蕴的理解过程和纠偏经过。
质疑:
韦颖钰、谢心悦对“绝望”的质疑(解答略)
三、教师总结读书方法
1.猜从形象开始:《野草》是具象化的写作,很多形象根据文学传统、阅读经验和具体语境,可以初步揣摩其含义。(举魏晨希读书笔记的例子讲评纠偏)
2.《野草》中形象的互文关系:不仅如此,《野草》中的形象存在互相指涉和诠释的关系,比如B组的三个文本,可以用“希望”这条线一以贯之,可以在不同语境里看到对“希望”的不同解读。
3.鲁迅其他作品形成的文本群:进一步来说,不仅是《野草》,我们读过的鲁迅的其他作品,都可以互相参照验证,比如《呐喊·自序》里对心路历程的剖白,“做着好梦的文学青年”和小粉红花的关系。
4.在文化传统中的鲁迅:《野草》中借用了很多传统文化的意象和写法,如《庄子》中的死亡意象和寓言手法的借用,这是我们理解《野草》主题的一个重要切入角度。
5.整本书阅读和单篇文章阅读的区别:要学会经由单篇文章构建语义场,要努力对单个意象形成“立体的懂”,要学会接受《野草》中的悖论、矛盾、丰赡性和不确定性,不一定有最终明确的答案。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