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首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与思考
——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为例

2018-05-30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陕西省用人单位毕业生

范 铭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陕西西安 710100)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自2011年以来,我国已实施完成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7年5月,国家四部委正式启动全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在此期间,陕西的学前教育在规模、管理、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然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少困难和问题也凸显出来。根据《陕西省学前教育发展状况调研报告》[1],截止2010年底,全省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保教人员共48559人(不包括行政领导和勤杂人员),根据《陕西省“十二五”人口发展专项规划》[2]提出的全省年均人口出生率10‰计算(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下),“十二五”期间,全省总人口仍将以年均200000的速度增长。据陕西省卫计委统计,全省每年将新增幼儿5万多名,而国家实施“二孩政策”以来,新生幼儿还有不断增多的趋势。根据我国学者研究,在一期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后,陕西省“在园幼儿”增长方面达到80%,[3]根据以上数据指标计算,陕西省在“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共需补充学前教师29207人、平均每年需补充教师5841人[4],学前师资不足的问题尤为明显。

为了缓解这一难题,作为陕西省重要举措之一,在2012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原陕西教育学院改制更名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在开设30多年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之上,以此为契机走上特色发展之路,于当年9月开始招收首批本科层次学生。特别是在2014年学校被陕西省确定为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后,学前教育专业更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建设特色:以培养实践取向的“全科型”的幼儿园教师为基本目标,全面推行“校—地—园”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4年的精心培养,2016年首届720名本科学生顺利就业,为陕西省幼教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

有学者曾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特别是大学生作为最具活力的青年群体,承载着知识创新、社会进步的重任,其就业质量是检验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为了了解首届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情况,学校开展了两次跟踪调查,分别是2016年底针对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跟踪调查,和2017年5月针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的跟踪调查,在此基础上形成此质量分析报告。

一、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结构

1.生源分布:以陕西生源为主。由于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是一所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公办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其办学定位于“立足陕西、服务地方”,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2016届普通本科毕业生720人中,陕西省生源651人,占总毕业生人数90.42%,外省生源69人,分别来自河南、山西、河北、江西、福建、新疆、山东、贵州、山东、安徽、甘肃、湖北等省、自治区等,占毕业人数的9.58%。而在陕西生源中,以关中地区生源居多,328人,占50.38%;陕南地区其次,200人,占30.72%;陕北地区生源较少,123人,占18.89%。陕西生源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学前教育专业首届本科毕业生生源分布情况

2.性别分布:女生占据绝大多数。由于学校长期以教师教育为发展特色,同时结合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工作特点,在招生、培养过程中,女生多男生少,且女生占据绝大多数。720名毕业生中,女生684人,占总人数的95%;男生仅36人,占总人数的5%。

3.民族分布:以汉族学生居多。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虽地处我国西北,但生源大多来自陕西省内,陕西省以汉族人口为主,因此,首届本科汉族毕业生715人,占99.31%;少数民族毕业生仅5人,其中回族4人、壮族1人,共占总人数的0.69%。

(二)初次就业情况

截止2016年6月底数字统计,2016届720名本科生中签订协议651人(经陕西省教育厅审核),考研24人,就业人数675人,初次就业率为95.88%;截止2016年12月底,签订就业协议680人,考研25人,就业人数705人,就业率为97.99%。如表1:

1.就业单位性质:以幼儿园为主。根据2016年底统计数字显示,2012级普通本科毕业生中680人签订就业协议,25人考上国内外高校研究生,进入幼儿园工作共计315人(其中公办幼儿园131人、民办幼儿园18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3.75%),进入其他事业单位就业35人,进入中小学就业39人,进入国有企业就业18人,进入私人企业(主要为教育机构等)258人,其他15人,灵活就业15人。

表1 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表

在毕业生中,除了大部分进入幼儿园(公办、民办)工作外,也有部分学生通过招教考试、特岗教师计划、振兴计划等方式,选择到中小学、行政事业单位、教育部门、企业单位等就业。根据统计,通过招教考试录取73人,公办幼儿园70人,公办小学2名,中专院校1人;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录取14人,均在公办幼儿园;特岗教师录取37人,公办幼儿园29人,公办小学8人;振兴计划录取10人,公办幼儿园8人,公办小学2人。2016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类情况如图2:

图2 学前教育专业2016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类统计

2.就业地域分布:以关中地区居多。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生源主要来自于陕西省内,因此在680名签约就业的毕业生中,91.5%毕业生选择省内就业,特别以关中地区为主,就业497人,占73.1%;陕南地区就业57人,占8.4%;陕北地区就业68人,占10%。选择到省外就业的毕业生仅为5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2016届毕业生就业单位地域分布情况如表2:

表2 学前教育系2016届毕业生就业地理位置分布一览表

二、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甚至成为评价政府和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指标[5]。但同时也有学者提出,就业关乎两个“量”:一个是就业的数量,一个是就业的质量[6]。因此,为了了解首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2016年底,基于“互联网+”技术,学前教育专业创新性地使用手机微信平台,对2016届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调查。整个调研问卷涉及毕业生现工作单位地域、性质,招聘信息来源、工作与专业相关程度,月平均收入、更换工作情况等15个相关维度、47个项目。720名应届毕业生中,512名学生进行了信息反馈,占总人数的71.1%,此次调查的结果为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较高

为了了解毕业生的综合就业质量,调查问卷中专门设置了“就业去向”、“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单位地域”以及“人事关系类型”等维度。通过网络后台对手机微信反馈信息的统计分析,毕业生已基本完成就业,且工作单位性质比较稳定,就业后的基本权益有所保障,这说明2016届应届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较高。

1.立足陕西、服务地方。在对“毕业去向”的选择中,93.8%的毕业生选择就业,6.2%的毕业生选择升学等其他方式。同时,81.8%的受访者表示留在陕西工作,其中62.1%分布在关中地区、10.2%分布在陕南地区、9.5%分布在陕北地区,与初次就业统计数据基本吻合。这说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取向,满足了转型发展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符合其“立足陕西、服务地方”的定位。

在此次质量追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18.2%的毕业生选择了到省外就业,比初次就业统计中省外就业的8%,提升了10%以上。这说明随着毕业生就业后实践经验的积累,就业理念也在不断转变。

2.工作单位性质比较稳定。而对于“现工作单位性质”一项,44.3%的受访者表示在“事业单位(主要指幼儿园)”工作;2.6%的受访者表示在政府机关工作;16.5%的受访者表示在企业单位;36.8%受访者在“其他”性质单位工作(如图3)。这说明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毕业生在就业时倾向于选择相对比较稳定的单位。

图3 现工作单位性质

3.就业后的基本权益有所保障。在针对“人事关系类型”的调查中,30.2%的受访者在一项中表示已经获得了“正式编制”,45.5%受访者表示获得“合同制”身份,仅11.8%受访者表示属于“临聘人员”,12.4%受访者选择了“其他”。这说明毕业生就业后的基本权益有所保障。具体情况如图4:

图4 人事关系类型

(二)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高

在理论研究方面,很多学者在讨论就业质量的时候关注工作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度,如Clark通过数据分析认为工作保障和有兴趣的工作对大多数人的就业质量很重要[7]。同时,有学者提出“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所学专业、专业满意度高的毕业生更乐意学习专业知识,了解行业情况,提高专业技能,就业目标更明确,学习效率更高,专业从业能力相应提高,更愿意也更容易在相应的行业和专业岗位上实现就业。”[8]

在调查过程中,受访者对“就业时是否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的反馈,90.1%调查对象选择了“是”,仅有9.9%调查对象选择了“否”。这说明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很强。结合初次就业统计中,43.75%的毕业生进入幼儿园工作、35.8%的毕业生进入与学前教育相关的机构工作的结果,基本符合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科学的儿童观,热爱学前教育事业,掌握扎实的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具备开展学前教育活动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够在学前教育机构、早期教育机构、儿童文化事业发展等机构,从事保教、研究、管理和产品研发的品德优、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善创业的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目标定位。

(三)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较强

在调查过程中,76.5%的受访者表示就业后“没有更换工作单位”,20.0%调查对象更换过一次工作单位,2.7%调查对象更换过两次工作单位,更换过三次工作单位的仅有5%。说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较强(如图5),同时也说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符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学前教育相关岗位的需求,课程设置基本满足工作内容的需要。

图5 毕业后是否更换过工作单位

(四)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满意度有待提高

虽然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较好,但对工作岗位的满意度仍有待提高,尤其表示对目前工作岗位的工资待遇不尽如人意。69.8%的受访者“平均月收入”在2000-4000元,而24.9%的受访者“平均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仅有4.1%的受访者“平均月收入”在4000-6000元,而1.2%的受访者“平均月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如图6)。因此,有75.2%受访者表示“若不从事本专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工资待遇低”。

(五)毕业生对学校开展就业工作成效比较认可

为了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2012年9月首届本科生入校之始,学校便为学生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推出了“多种证书”及“4145”综合测评制度。即要求学生在读期间获得普通话、英语、计算机等与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相关的等级证书,以及“早期教育”、“少儿英语”、“育婴师”、“幼儿园保育员”、“感统教师”、“奥尔夫音乐教师”等与从业资格相关的“多种证书”;同时,强调学生掌握多种幼儿园教师职业技能,包括熟练掌握并完成10个幼儿易学易懂的绕口令表演、10个儿童绘本故事讲演、10首儿童歌曲演唱、10个书法、绘画、手工与环创作品的制作,以及完成5首钢琴曲目演奏、5个舞蹈作品展示、5个学前儿童游戏的组织与实施、5个综合性课程方案设计等,简称“4145”。在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专业实践的基础上加强职业能力的发展。

图6 平均月收入

图7 工作岗位的招聘信息来源

同时,为了促进首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自2016年5月学校就启动了相关工作,制定了全面的实施方案,为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课、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及经验交流会,并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召开了大型专场招聘会以及小型单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搭建了多元化的就业平台。

在质量跟踪过程中,720名本科毕业生全部通过资格审核,获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同时,69.5%的毕业生具有3项及3项以上从业资格证书,为毕业生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对“现工作招聘信息来源”一项的调查中,41.2%受访者表示现工作岗位的获得直接与学校相关。其中37.9%的受访者表示通过“学校招聘会”获得现工作岗位,3.3%的受访者直接由“学校推荐”获得工作岗位(如图7)。从中能看到我系就业工作扎实且落到实处,毕业生对学校整体就业工作的安排以及取得的成效认可度较高。

三、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是评价就业质量的重要标志。有学者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需要通过三方满意度评价,主要指作为高等教育需求主体的政府、学生和用人单位[9]。因此,在首届毕业生就业近一年之际,我系于2017年5月期间,针对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情况开展了一次综合性问卷调查。此次问卷共涉及“单位基本情况”、“对毕业生总体要求”、“对毕业生综合评价”、“对毕业生专业素养评价”、“意见及建议”等五个维度共19个主要问题。其中“满意程度”基础部分采用“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和“不满意”等四级量表。问卷考虑到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特别设计了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评价项目。本次调查发出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6份,回收率达到90.6%。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发现:

(一)参与调查的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136家用人单位中,事业单位占14.7%,企业(国有、民营)单位占82.4%,其他单位占2.9%;23家单位规模在50人以下,49家单位规模在50-100人,35家单位规模在200人以上。在参与调查单位中,现有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1-5人占38.2%,现有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5-10人占11.8%,另外还有24.3%的单位现有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10人以上。这也证明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中具有良好的口碑和示范效应,能够吸引用人单位持续吸收毕业生就业。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能力要求

1.用人单位比较注重毕业生的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创新能力

在调查中,毕业生的“专业能力”(85.3%)、“职业道德”(82.4%)和“创新能力”(66.9%)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前三项。而对于传统观念中,毕业生个人比较看重的是否当过“学生干部”(13.2%)、“在校期间获奖”(16.2%)、“学习成绩”(27.9%)等方面则不是很看重。如图8:

图8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要求

2.用人单位在接收简历时比较注重毕业生专业能力、社会活动经历

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在接收简历过程中,比较看重毕业生的“专业能力”(86%)和“社会活动经历”(74.2%)。而对于传统观念中,毕业生个人比较看重“政治面貌”(10.3%)、“外语和计算机水平”(27.2%)和“学校评价”(27.2%)则不太看重。同时,相对于“学校评价”,用人单位更看重“毕业生自我评价”。如图9:

3.用人单位在面试时比较注重毕业生表达能力、专业能力、道德品质

目标匀速运动场景下,使用信号模拟器生成频率恒定的信号,我们控制模拟器生成不同的频率,进行了六组频率跟踪实验,频率测量间隔τinterval为0.2 s,得到的结果为目标在0.2 s内的平均速度。在每组实验中,接收机连续跟踪120 s即可获得600个单频跟踪结果。将接收机得到的测速结果和模拟器模拟的目标速度比较,如表2所示。表中第一列表示模拟的多普勒频率对应的目标速度vsim,第二列v是相应的速度测量结果,速度测量不确定度为σv。

根据统计结果,用人单位在面试过程中对毕业生重点评价的项目集中在“表达能力”(89%)、“专业能力”(76.5%)和“道德品质”(72.8%)。而对于传统观念中,毕业生个人比较看重的“外语口语”(19.9%)和“知识面广”(31.6%)等方面则不是很看重。如图10:

图9 用人单位接收简历时对毕业生要求

图10 用人单位面试时对毕业生要求

(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素养评价

在对毕业生总体评价中,用人单位对其“专业能力”非常看重,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基础,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方面有针对性地对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如表3:

表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素养评价

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素养整体评价较高

统计结果显示,在毕业生专业素养的三个维度14个领域,涉及“满意程度”的四级量表中评价基本集中在“很满意”和“比较满意”两个选项中,其中11个领域“一般”的评价控制在10%以内,“不满意”评价为零。这说明经过学前系多年来的努力,毕业生专业素养基本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毕业生专业理念与师德获得较高评价

在“专业理念与师德”的评价维度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获得了较高的评价,用人单位在“很满意”和“比较满意”两项上的评价合计基本超过了95%。这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较好地实现了培养目标中“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热爱学前教育事业,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3.毕业生保育、教育能力比较突出

在横向对比三个评价维度过程中,用人单位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保教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其中在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中,“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 (比较满意以上占95.7%);专业知识维度中“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比较满意以上占93.2%);专业能力维度中“一日生活与保育”(比较满意以上占92%)都给予较高评价。这也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较好地实现了培养目标中“能胜任和从事学前教育机构的保教、研究和管理,以及儿童文化事业开发等工作的实践取向的全科型学前教育人才。”

4.毕业生具有良好得与幼儿沟通的能力

纵观三个评价维度,用人单位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与幼儿沟通的能力也给予了肯定。比如,在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中,“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比较满意以上占99.2%);专业知识维度中“幼儿发展知识”(比较满意以上占93.2%);专业能力维度中“沟通与合作”(比较满意以上占93.2%)也给予较高评价。

(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

在对用人单位针对毕业生专业素养评价的调查过程中,同时也关注了其对毕业生的整体性、综合评价,包括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团队精神、创新能力等。如图11:

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评价较高。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在总体评价中“很满意”较为突出,而在所有项目中“不满意”评价为零,这就说明用人单位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整体评价较高。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态度满意。整合分析数据,用人单位在“工作态度”方面也给予了毕业生较高的评价。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对其“专业素养”方面的肯定。这就说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实践工作中踏实努力,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并愿意接受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挑战。

3.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创新能力不足。经过统计分析,我们还须清楚地认识到,用人单位在对毕业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时,相对满意度较低,这就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引导和提升。

(五)用人单位意见和建议

“对用人单位而言,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可以全面、准确判断毕业生的思想素养、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是否适应岗位的需要,有利于促进用人单位健全劳动规章制度,努力提高大学生就业岗位质量和就业满意度”[9]。通过此次调查,我们了解到了很多用人单位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其中41.5%的单位提出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前面的调研情况相呼应;同时有30%的单位也提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较为欠缺的是“专业技能(包括弹、唱、跳、画、手工等)”。在日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学前教育专业应认真考虑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图11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对两次跟踪调查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学校改制后定位转型发展毕业的首届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良好,其中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及时总结和梳理。

(一)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领导、完善运行机制

在2016届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学前教育系切实落实陕西省教育厅和学院相关部门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在搭建以系领导为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的基础上坚持“内抓教育、外拓市场、全员参与”的原则,使就业工作任务明确具体,形成自上而下、齐抓共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局面。同时,针对家庭困难、就业困难的“双困生”开展积极帮扶措施,建立帮扶台账,在每个毕业班设立就业工作联络专员,落实定期动态信息报送制度,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双困生”进行政策解读、专项辅导、工作推荐、一对一谈话等,通过多种措施最终实现“双困生”百分之百就业。

(二)健全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增强毕业生就业适应性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对教师艺术素养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导向,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强调弹、唱、跳、画、讲、做、玩、说、教、写、操、保、观察等多项职业技能。同时,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实施了“多种证书制度”和“4145”综合测评,要求学生在读期间获得普通话、英语、计算机等与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相关的等级证书,以及“育婴师”、“感统教师”、“奥尔夫音乐教师”等从业资格证书,并对学生应掌握的儿歌、幼儿舞蹈、手工环创等多种幼儿园教师职业技能进行综合测评。在此基础之上,与陕西省内70余家省级示范幼儿园深度合作,建立健全“校-地-园”共同育人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为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为了更好的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学校开展了系统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首先,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对当前就业形势、方针、政策与制度进行指导教学,协助毕业生逐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择业方向,并对就业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其次,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及经验交流会。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毕业生的需求,邀请幼儿园园长、一线骨干教师、优秀毕业生等,就如何选择就业方向、求职面试技巧等进行主题讲座。特别是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中男生的特殊性,专门邀请往届毕业的男幼儿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座谈,增加学生对就业方向的清晰感以及应聘过程中的表现能力。再次,举办学前教育专业专场招聘会。使招聘单位能够“走进来”,通过毕业生的文艺汇报演出、艺术作品静态展示以及面对面地交流沟通,更加直观、全面位地了解毕业生的具体情况。同时,根据招聘单位的需求,不定期的举办小型单场招聘会,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搭建起多元化的就业途径。

(四)积极开拓省外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

由于学校的办学定位,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大部分来自陕西省内,毕业生就业地域相对集中,一方面符合了学校作为省属高校,培养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毕业生就业理念相对保守,就业渠道较窄。为了促进毕业生转变就业理念、拓宽就业渠道,在举办专场招聘会之前,除了向陕西省10个地市、100多个县教育局发出邀请函外,也给全国共计30个省教育厅发出了邀请函,最终促成120余家省内外单位参会,提供职位1200余个。同时,有来自北京、杭州、广州等10余所幼儿园与学前教育专业协商建立实习基地等相关事宜,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拓宽了渠道。在后期的毕业生质量追踪过程中,毕业生省外就业率从初次统计的5.33%提升至19.9%,说明积极开发省外就业市场的种种举措已初见成效。

(五)建构立体化就业平台,鼓励高质量就业

学前教育专业在2016届首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中,也积极探索多元化就业途径,一方面鼓励毕业生参加升学考试,如针对考研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展开辅导讲座,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增强自信,最终有25位毕业生顺利考入首都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我国知名高校,其中还有4人被国外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参加“招教考试”、“农村振兴计划”、“西部计划”、和“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基层选拔项目,其中有19名毕业生进入公办幼儿园、事业单位等就业;同时,也针对毕业生应征入伍及报考“士官生”等工作进行了广泛动员宣传,引导推荐优秀毕业生支持国防建设。这些措施的出台不仅为毕业生搭建了立体化、多元化的就业平台,同时也提升了就业质量。

(六) 运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创新模式,加强就业跟踪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首届本科生的就业工作中也尝试借助“互联网+”平台,一方面,在院系网站搭建了毕业生个人信息、求职意向信息一览表,使用人单位更清晰、全面的了解2016届毕业生整体情况;同时,在后期的调研过程中,开发手机微信平台,对2016届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突破了以往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的难点,后期就业工作的改进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6届学前教育专业首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保持高水平就业率的基础上也确保了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率高的特点,但同在时也发现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深入反思。首先,服务于外省生源的实践、就业基地不足。随着学校办学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外省生源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但服务于外省生源的幼儿园、早教机构与专业建立实践合作联系较少,为外省生源以及本省想去省外发展的毕业生搭建的社会实践平台有限。其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我国在新经济形势下带动经济发展、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途径的重要突破口,同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从2016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极少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学生整体在创新创业意识方面仍有待加强。

作为改制后转型发展的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首届本科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为陕西省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虽然在就业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也仍然无法弥补学前师资的缺口,但却为幼儿教师培养和补充机制的不断完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1] 李根民,王越群,于玲,苏晓芬.陕西省学前教育发展状况调研报告[A].陕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二处,2011(4).

[2] 《陕西省“十二五”人口发展专项规划》陕发改规划[2011]892号文件.

[3] 田园园.我国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的比较研究——基于15省市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文本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7(4):14-15.

[4] 姚建国.陕西省学前教育教师问题分析[J].新西部,2011(33):24.

[5] 王霆,张婷. 扩大就业战略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2):26-30.

[6] 凌云,杨河清.经济危机下对劳动关系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3):118-122.

[7] Clark Andrew E.Your money or your life: Changing job quality in OECD countries[J]. British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2005(43):377-400.

[8] 钟秋明,刘克利.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影响就业质量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15(3):40-46.

[9] 张瑶祥.基于三方满意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5):82-86.

猜你喜欢

陕西省用人单位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