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与非洲货物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05-30吴幼华

关键词:中非非洲贸易

吴幼华,龚 雪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漳州,363000)

我国和非洲国家虽然在地理位置上相距万里,但是双方的贸易往来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世界闻名的古丝绸之路将亚非两洲联系在一起,成为中非贸易的重要通道。在唐宋时期,中国的瓷器、丝线、金属制品和茶叶等输往非洲,非洲的象牙、香料、珠宝、犀牛角等商品也传入中国。得益于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船只被运用到了中非货物贸易当中。大多数的中国商品在中东地区中转后运送到非洲。明朝时,郑和率领船队最远到达非洲东部沿海地区,将中非贸易关系推到了高潮。后来随着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中非之间的贸易通道被阻断。新中国成立初期,只有摩洛哥和埃及与我国有贸易往来,且贸易额仅为1214万美元。在中非建立官方贸易关系以后,贸易国不断增加,几乎遍布整个非洲,产品结构也由传统的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转变。到了20世纪中后期,贸易商品种类日趋丰富,从开始的以茶叶出口为主增加到轻工产品、纺织服装、机电产品等,进口产品逐渐向石油、矿产等集中。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的设立是中非贸易合作的里程碑,为双方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非的货物贸易也随之步入黄金时期。自2005年以来,中国已经对非洲25个最不发达国家约190种特定产品实行零关税政策,为非洲国家的货物出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双边贸易的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机遇。2009年至今,中国连续保持着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然而随着中非货物贸易取得的巨大成就,一系列问题与隐忧也有待思考和解决。因此,研究中非货物贸易的现状与问题,对于进一步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中非货物贸易发展的现状

(一)贸易规模总体呈扩大趋势,但近两年明显下滑

21世纪以来,中国与非洲各国经济迅速发展,双方之间的贸易合作不断深入,中国已经成为非洲重要的贸易伙伴。2000年中非货物贸易总额仅为105.97亿美元,到2007年贸易额达到736.57亿美元,是2000年的近7倍,显示出中非贸易发展迅猛的良好趋势。2008年上升至1072.07亿美元,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45.6%。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和非洲的经济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外部需求减少。2009年双方的贸易额较往年有所降低,出现2008年至今的第一次下滑,贸易总额为910.66亿美元,与上年相比下降15.1%,反映出中非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虽然2009年处于低迷状态,但是贸易额在2010年又开始有所提升,再次超过1000亿美元,达到1270.46亿美元,重新恢复增长局面。2010~2014年里,中非货物贸易总额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0年同比增速达到39.5%,2013年已经突破2000亿美元,贸易额达到2102.54亿美元,同比增长5.9%。2014年双边货物贸易额高达2216.66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见表1)。

表1 2007-2016年中非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亿美元)

虽然中非双边货物贸易总额再创新高,但其同比增速却持续走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中非贸易增长的后劲可能不足[1]。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跌幅较大,再加上国际上对非洲的竞争日益加强等不利环境的影响,从2015年开始,中非的货物贸易额开始出现大幅度下滑,降至1787.99亿美元,同比下降19.3%,2016年进一步降至1487.34亿美元,同比下降16.8%。但值得一提的是,2007~2016年的10年中,中非双边货物的贸易合作近两年虽然有所下降,但在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年均增长率为8.1%。

(二)货物贸易合作的国家比较集中

我国与非洲的货物贸易不断发展,但并不是和所有国家都有频繁的往来。当前中国与非洲的货物贸易伙伴国仍然集中在南非、安哥拉、埃及、尼日利亚等国家。2015年中国与这4个国家的贸易总额均超过100亿美元,占中国与非洲国家贸易额的54%。2016年,虽然4国的贸易比重有所下滑(占48.64%),但仍接近一半的份额。从货物出口情况看,2016年中国货物出口至非洲的主要国家分别是南非、埃及、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肯尼亚、加纳、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摩洛哥、塞纳加尔等。非洲国家的进口能力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直接的正相关关系。中国对非洲出口的十大贸易伙伴国都是非洲 GDP排在前列的国家[2]。中国对这十个国家的出口贸易额合计为629.56亿美元,占中国出口至非洲的货物总额的68%。其中,仅对南非、埃及和尼日利亚这三个贸易国的出口额就已经占到36%。从货物进口情况看,中国自非洲进口货物的国家更加集中,仅从南非及安哥拉两个国家的进口额合计高达361.95亿美元,占中国自非洲进口货物贸易总额的64%,仅比2015年下降1.6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中国和非洲主要贸易合作伙伴变化不大,集中趋势较为显著(见表2)。

(三)产品结构集中,但产品互补性较强

非洲国家拥有得天独厚的矿藏资源,而中国的工业体系和生产技术比较完善,双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相继进入对方市场。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出口到非洲的产品变化不大,主要集中在电气、电子设备、机械设备、车辆及附件、钢铁制品以及纺织服装等。2016年,这些对非出口的主要产品占到中国向非洲出口总额的61.66%,分别比2014、2015年增长0.33和0.78个百分点,远远超过了其他类产品的出口。非洲大多数国家的工业水平落后,制造业仍主要以传统低附加值的消费品生产为主,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制成品来满足当地的生产和消费[3]。其中机电产品仍是非洲需求量最大的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纺织服装高,在非洲自华进口总额中占据第一。阿尔及利亚、南非、埃及、尼日利亚以及肯尼亚是从我国进口此类产品的主要国家,这些国家经济增长势头较好,工程业务的发展也扩大了对机电产品的需求。

从中国自非洲进口的角度来看,2016年进口产品主要集中在矿物燃料、贵金属、矿砂、矿渣及矿灰、铜及其制品等,这几类产品所占的比重高达94.83%,其中资源型产品占比最高。就矿物燃料而言,比重已经达到39.14%,是中非货物贸易的重要基础(见表4)。以原油为例,2016年中国从非洲进口原油的数量为6781.69万吨,贸易总额达到214.81亿美元。这是由于中国对能源矿产品需求高涨,非洲作为中国能源重要供应地的地位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中国原油进口的最大来源地。

可见,中国从非洲进口的产品以能源矿产等资源类产品为主,出口方面依托自身在工业制造品上的优势以机电产品和轻工产品为主,双边货物贸易合作的产品类型具有显著的互补性[4]。

(四)贸易关系日益密切

中国一直主张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和非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目前已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为了推动中非货物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切实推进非洲产品的对华出口,中国政府实施“对非贸易专项计划”,继续扩大对从非洲进口产品实施零关税待遇的范围。在零关税政策带动下,非洲的农产品、石材、皮革、纺织服装、贱金属、机械零部件、木制品等也开始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南非的红酒、乌干达的咖啡、突尼斯的橄榄油、埃塞俄比亚的芝麻、加纳的可可豆等特色产品也逐渐在中国市场受到欢迎。另外,为进一步扩大对非洲商品的市场开放力度,中国支持举办商品展览会,在义乌市设立“非洲产品展销中心”,已经汇集了突尼斯、埃及、尼日尔、津巴布韦等二十多个国家的两千多种商品,包括民间古董、葡萄酒、乌木雕刻等,使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有机会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贸易联系。中国也组织一些企业贸易促进团出访非洲,或者在非洲各国设立贸易公司和代表处,成为中非货物贸易关系密切发展的桥梁和纽带。2015年4月,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代表团走进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亲临纺织服装企业及园区,详细了解了原料采购、销售市场以及贸易中所碰到的问题,对企业在非洲市场进一步的贸易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

表2 2015-2016年中国与非洲前十大货物贸易伙伴(亿美元,%)

表3 2014-2016年中国出口至非洲的主要产品类别

二、影响中非货物贸易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非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非洲国家众多,相互协调的难度大,发展水平与世界上其他经济体相比仍然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薄弱,给中国与非洲的货物贸易往来带来诸多不便。各国都会从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贸易活动考虑,造成区域间执行效率低、贸易往来区别较为显著。加上非洲国家取得独立解放的时间比较晚,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也尚未建立,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低,机械和设备短缺,人均国民收入低导致购买力不高,经济环境跟不上现实发展的需要,这使得大部分国家主要依靠外部援助来满足自身需求,除了埃及和南非等少数国家工业体系相对较为完善。由于非洲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国资源分布差异性大,其中大多数国家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一些沿海经济发展稍好的国家得益于自身优越的物流条件而忽视与内陆资源贫乏国的合作,导致目前中国与非洲的货物贸易对象集中在南部、北部和西部地区,货物进出口结构由于非洲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不能向多样化发展。从中国自非洲进口排名前十位的非洲国家来看,如世界五大矿产国之一的南非,非洲“三大油桶”之一的安哥拉和尼日利亚等均是资源型国家,但是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不仅仅集中在石油、矿产等,应该改变非洲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使得其他国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掘。此外,非洲各国国内经济政策的开放性不足、缺乏实质意义的地区主导力量,非洲区域一体化建设短期内难以取得实质进展[5]。

表4 2014-2016年中国自非洲进口主要产品类别

(二)中非贸易摩擦严重

中国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服装、鞋帽等大量出口到非洲,在某种程度上会对非洲部分刚起步的民族制造业构成威胁,打压其生产积极性,使得非洲同类产品的出口能力降低,不利于提高非洲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发展。这已经引起不少非洲国家的关注,他们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6]。在中非贸易合作过程中,非洲大多数国家以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等传统贸易救济措施为主,目前南非与埃及是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最突出的两个国家。更有甚者直接限制进口中国商品。尼日利亚是西非地区的“领头羊”,在非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集中于纺织、食品、饮品等生产和加工。随着中非贸易的发展,中国的轻工产品大量出口到尼日利亚,对尼日利亚本身相对落后的制造业带来了巨大打压。大多数工厂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短缺、劳动力效率低下,生产的产品有相当一部分不合格,质量无法与从中国进口的产品相比较,最后不得不面临倒闭的风险。为鼓励本国发展,2004年1月尼日利亚联邦政府单方面签发对41种产品实施的进口禁令,并于2014年发布最新修改清单。尼政府的禁令清单中包含了中国对尼出口量较大的部分商品,如纺织品、鞋类、箱包等,这一贸易保护措施加剧了中非的摩擦。

(三)西方国家的挑战与威胁

一方面中国产品在非洲市场的竞争力不如美国和欧盟等国家或地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依旧占领着非洲的高档产品市场,而中国出口的产品品级不高。尽管中非贸易的产品种类日趋多样,但是中国产品仍然尚未摆脱缺少知名品牌的低端形象[7]。非洲许多国家轻工业发展进程比较缓慢,国内人均收入不高,中国价格低廉的商品在非洲成为了中低端消费者的首要选择。但是由于过度注重价格优势,许多中国产品忽视了品牌塑造,相比之下整体形象比较低端。另一方面非洲的国际地位逐渐提升,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世界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对能源供应以及原材料的需求,西方国家开始对其给予高度关注。在中非贸易越来越频繁的形势之下,西方国家为了抑制中国在非洲的迅速发展,开始不断炮制和散布“新殖民主义论”,企图利用政治手段阻碍中非往来。非洲部分国家仍然还受到过去殖民主义的影响,思想意识和贸易习惯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对中国商品有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这给中国和非洲的贸易合作带来负面影响。加上美国推出的政策开始向非洲倾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非的货物贸易。2000年美国通过的《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已经延期至2025年,该法案为48个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提供了单方面贸易优惠条件,符合条件的非洲国家可按普惠制向美国免税出口4650种商品。自该法案实施以来,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各国进入美国市场的纺织品服装数量大增。中国不得不面临与西方发达国家在非洲市场上的正面竞争。

(四)货物贸易市场秩序缺乏规范管理

在中国和非洲的货物贸易中经常出现贸易秩序混乱的问题,竞相压价、低报关税、小作坊式分散经营、以次充好等现象频频发生。首先,我国一些企业对非洲市场缺少长远的认知,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惜亏本降价销售,大多通过低价取胜的数量扩张方式从而实现对非洲货物出口的增长。这种采用低价竞销的策略扰乱了正常的市场价格,对非洲当地企业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容易引起非洲国家为保护自身产业而阻止中国商品进入其市场。其次,我国一些出口商为了迎合非洲进口商的需求,在某些环节帮助其偷逃关税,这种故意瞒报、低报关税的行为损害了自身的信誉。再次,我国出口商在非洲市场大多比较分散,缺少凝聚力。即使是在同一个行业内,也难以形成统一生产、销售的组织。以中国和埃及两国的机电产品贸易为例,虽然目前中国对埃及机电产品的出口企业将达到近千家,但是绝大部分企业仍然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使得整体竞争优势不足。除此之外,一些出口企业缺乏商业道德,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企图用次品滥竽充数的行为并不罕见,严重扰乱了非洲市场的货物贸易秩序。由于目前部分企业缺乏长期战略的目标,只顾眼前短期利益,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排挤同行,再加上行业内缺乏有效的自律监督体系和健全的制度引导,最终导致整个贸易市场的无序性。随着中非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竞争势必日益加剧,这种不规范的贸易秩序不仅有损我国整体国家形象,而且对中非货物贸易的稳步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给双方贸易笼罩上一层阴影。

(五)非洲地区社会格局不稳定

一个国家的贸易想要持续健康的发展,社会格局的稳定是重要前提。总体上非洲大陆的形势趋向稳定,但是武装暴乱时常发生,民族矛盾严重,局部地区的政局仍然较为动荡。这种现象不仅和长期以来紧张的种族关系、宗教冲突等原因有关,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条件恶化等新因素也大大加剧了争端。刚果(金)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稀缺金属,各部落之间为了争抢自然资源,破坏了中部非洲的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矿产资源的开发,使得该地区不能成为自由贸易的场所,给中国与非洲货物贸易的发展增加了困难。在地理上非洲大部分属于内陆,往往成为反政府武装盘踞的根据地,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进行货物贸易的风险性较大,势必会影响中国的原油和矿产品进口安全。中国现在是全球制造业大国,制造业所需的原油和多种矿产品海外依存度极高,而非洲是中国海外原油和矿产品供应的重要源头。利比亚和南北苏丹并非中国在非洲的最主要原油供应国,但这些国家因战乱导致原油出口停顿后,仍在短时间内对中国的原油进口造成影响。许多非洲国家还面临争取和平与安全的问题,给未来中非货物贸易的发展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三、促进中非货物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推动非洲区域一体化和贸易便利化,促进平衡发展

非洲作为中国主要的政治和贸易合作伙伴,中国要重视和支持非洲的发展,本着战略上重视、战术上务实的态度与原则,加大对非洲一体化的援助力度,推动其内部区域贸易一体化,使中非货物贸易向更高水平发展。一是在巩固主要贸易国的基础上,针对非洲各国不同需求实施促进货物贸易合作的援助项目,在区域层面深化中非货物贸易合作,援助非洲打通内部货物市场隔阂,加快发展与全部非洲国家贸易关系。二是加强对非洲多边组织能力建设的支持。在内容上增加贸易规则制定、国际贸易谈判、贸易促进等方面的内容,允许非洲国家和地区保持区域性优惠政策。三是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技术比较成熟,应积极协助非洲各国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尤其是重要的港口和航空口岸,提高非洲国家资源的开发能力[8]。区域的基础设施可以带来地区的整合,帮助非洲区域内的小国增强贸易能力,从而实现中非货物贸易额的增长。中国可以同非盟在“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方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选择一些商品集散地,从海关和商检等设施方面帮助非洲国家进行改善,突破制约内部贸易发展的瓶颈,实现非洲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

(二)健全摩擦解决机制,加强双方交流

在未来的中非货物贸易中,双方应该在符合WTO规则下加强贸易争端的协调,健全贸易摩擦解决机制,旨在通过磋商手段化解矛盾。目前中非贸易摩擦尚未得到良好的解决,应该借鉴其他国家成熟的贸易救济机制,建立双边和多边的贸易救济体系,提高在产生摩擦时的应变能力。在处理和非洲国家提起的反倾销调查有关问题时,中国贸易企业应该提升纠纷解决的水平,以积极重视的态度应对诉讼,维护合法权益。对于一些出口份额较大的产品类别,可以由出口企业和政府部门共同建立用于反倾销应诉的专项基金。同时可以通过创设专门的研究小组,由擅长对外贸易以及法律层面的相关专家共同组成,分析相关案例和商讨谈判方案,针对未来可能产生的摩擦纠纷提出具有预防性的解决措施。除此之外,双方可以协商组建中立的裁决委员会作为常设机构,制定出公平有效的争端适用准则、依据和受理程序。在避免文化冲突上,中国与非洲应该加强双方的交流,尊重不同的风土人情与习俗。一方面要多举办信息交流项目。信息交流的形式包括展销会、互联网展示、借助大型国际活动进行宣传等[9]。例如加大对商品展销中心的推广与宣传力度,向非洲参加展会的贸易商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的非洲国家与产品入驻展览会,使中非对双方的产品有更加充分的认知与了解。

(三)提高品牌形象,积极应对威胁与干扰

为了能够从与他国的竞争中获胜,中国企业应该要审时度势,促进出口产品的创新,改变非洲对中国产品档次低的印象,打造受欢迎的国际一流品牌。虽然商品有高中低档之分,但要做到在同一档次中最好,树立商品的良好信誉和形象,同时从长远考虑,要有品牌意识,加大对自身品牌的宣传,并重视商品的售后服务水平,提升“中国制造”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商品在非洲的竞争力。面临西方国家的恶意诋毁,中国应该选择积极应对,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实际行动驳斥中国威胁论。要通过强化各方面的实力,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让中国的存在成为非洲国家的支柱和依靠,用事实告诉非洲国家和中国发展贸易关系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南南合作。中非双边国家的领导人定期互访,建立高层对话机制,为中非贸易合作的展开进行有效地规划,与非洲国家保持密切的往来,增强政治互信,相信双方在贸易领域的共同信念能逐渐消除西方国家散布的不实言论。

(四)完善市场监管,促进货物贸易安全体系建设

单纯的价格竞争不利于贸易市场的良性发展,因此企业应该要充分考虑以非价格优势作为对非洲货物出口的主要方式。首先要规范货物贸易市场秩序,通过建立行业协会加强对贸易企业的管理,促进内部合作。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规范和约束出口秩序,维护货物贸易的正常进行。对凡是恶意破坏、不遵守市场秩序的企业给予警告和责令限期整改,将仍然未达到标准的部分企业加入劣质产品出口企业名录,通过取消优惠政策、超额罚款等各种措施给予严惩,避免由于不正当市场竞争造成的负面影响。假冒伪劣之风的盛行阻碍了中非贸易的前进。在进出口货物的质量方面,要加强监督与测验,促进货物贸易安全体系建设,以符合国际化标准为基础重新修订检测标准,把好货物的生产制造等环节。同时可以定期发布产品的质量信息与红黑名单,严厉打击以次充好的产品,维护中国制造产品的海外形象。

(五)建立双边货物贸易监测机制,防范贸易风险

由于内部部族、宗教等社会矛盾根深蒂固,再加上经济贫困落后,非洲局部地区形势仍存在着明显的脆弱性。中非可以通过建立货物贸易监测预警机制来进行风险防范。监测对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我国相关外贸市场动态的实时监测,二是对和非洲具有紧密货物贸易关系出口国相关市场动态的实时监测。政府职能部门要重视建立监测机构、监测站点,形成多层次、高度组织化的监测网络,实现监测数据的快速处理、整合和传输,对于其中存在的政治风险问题,中国同非洲地区一定要非常重视,只有政府的重视程度加强,才能使得货物贸易市场的反应灵敏性提高,同时对于中国进出口企业也能发挥很好的预警作用。

[1]梁明,田伊霖.非洲对外贸易以及中非贸易的新特点和新趋势[J].国际贸易,2014(09):16-24.

[2]姜菲菲,梁明.中国与非洲商谈自由贸易协定的探索[J].国际贸易,2016(05):22-24+42.

[3]黄梅波,郑燕霞.中国制成品出口非洲的贸易结构及比较优势[J].国际经济合作,2014(05):4-9.

[4]胡兰.中国与非洲货物贸易合作现状、障碍及提升途径[J].对外经贸实务,2017(03):17-20.

[5]马成芳,武芳.中非贸易特点及前景展望[J].国际贸易,2013(04):40-45.

[6]陈霄.中国与非洲贸易合作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16):179-181.

[7]张巧文,张旻.新常态下中非经贸合作再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16(07):33-36.

[8]侯燕军.贸易便利化对中非贸易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5.

[9]杨洁冰.中国对非洲商品贸易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11(02):8-10.

猜你喜欢

中非非洲贸易
An Uncommon Trip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SelTrac®CBTC系统中非通信障碍物的设计和处理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非洲鼓,打起来
贸易统计
深化中非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