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设计赋能
——以2018深圳设计周为窥视口
2018-05-30Article张慧娟ZhangHuijuan
文 Article > 张慧娟 Zhang Huijuan
图 Picture > 深圳设计周
“赋能”本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名词,主要是通过言行、态度、环境的改变赋予他人能量,而现在它广泛用于设计、商业、管理学.阿里巴巴强调赋能商家、赋能中小企业;腾讯提出“连接一切,赋能于人”观念;京东到家发布“零售赋能”战略;联想则要做“智能变革”的推动者和赋能者……而我们今天所讲的“设计赋能”则是通过设计把能量赋予使用者,那么作为有10年“设计之都”历史的深圳是怎样用设计为城市赋能的呢?
2018年4月18日,深圳以“设计的可能”为主题的2018深圳设计周开幕,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墨西哥、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25个国家地区的超过1000名设计师参展或参会,作品超过2500件,承办机构54家,主展馆及外围活动总共65项,覆盖工业、平面、时尚、建筑、室内等各个领域。参与机构包括行业协会、设计院校、设计公司以及独立设计师。主要活动包括环球设计大奖颁奖典礼及优秀作品展、“设计的可能”主题展、粤港澳大湾区设计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论坛——四十不惑的中国设计”论坛、AGI在中国展、德国iF设计师之夜等。从4月20日至4月30日为期10的设计周从多个层面展示了深圳的设计赋能。
政府的“雄心”
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与政府的规划密不可分,在深圳,早在10年前就提出大力发展“设计之都”策略,《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20)》中提出要将深圳建设成为“全球创意设计之都”的目标,政府在资金、场地、人才、教育、展览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本届深圳设计周的主办单位也是深圳市政府,以设计周为窥探口,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充满活力、务实肯干、不断进取的政府形象。如主旨论坛讨论的主题为“设计如何影响现代化城市:欧洲经验和国际化视野”,这个论坛导向十分明确,首先是先进经验学习:嘉宾是巴塞罗那的Mario Rubert,Rubert是巴塞罗那的品牌推广总监,自2008年以来负责设计和协调吸引外资,管理巴塞罗那品牌和促进城市商机的行动。然后是如何提升自身的设计权威,嘉宾是Ralph Wiegmann,Wiegmann在2000年成为iF国际论坛设计、iF设计新秀奖以及iF设计媒体公司的总裁,也曾任国际工业设计协会的理事。而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设计论坛中则是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现状通过论坛的方式寻求多方面的设计发展途径。
设立世界级“深圳环球设计”大奖
IF设计奖、普利兹克奖、日本G-Mark设计奖等国际性知名大奖不仅代表着高质量的衡量标准也是对设计师设计成果的肯定,从奖项对一个地区甚至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来说,设计奖存在的价值也不容小觑。以IF设计奖为例,IF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53年,当时德国身为战败国急切想重新振兴,1951年汉诺威交易会的特别展览受到德国总统和经济部长的高度重视,这个展览就是IF设计奖的前身,随着IF设计奖对好的工业设计的倡导,鼓舞了一批批优秀的设计师,这为战后初期的现代主义设计积蓄了力量,不得不说,IF设计奖对德国本身的设计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之后随着IF设计奖的全球化评审,它的话语权不断被放大,它的评审甚至影响世界工业设计的流行趋势,不得不说设计大奖不仅能够确立行业自信也对国家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 > 环球设计大奖全场大奖-光环-微电折叠车Halo City
2 > 意大利主宾国展览 eduardo alessi作品
1 > 意大利主宾国展览 Gabi Peretto作品
2 > 主题展作品《墨庭》现场图片
3 > 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而“深圳环球设计大奖”的确立,既是深圳设计的自信也是树立权威的途径。今年是深圳环球设计大奖的第一年评选,参赛作品来自12个国家与地区的1014件作品,发掘和发现独具前瞻力、创造力、驱动力、影响力的设计师及优秀设计作品是大赛的初衷,相信通过几年的培养和积累,深圳环球设计大赛的积极作用会更加强大,它将渗透到城市的设计基因里,不断彰显深圳的设计赋能。
拥抱全球的设计先锋力量
用开放的态度拥抱全球的设计先锋力量并不是纸上谈兵的空话,这一力量正切实的在深圳聚合,今年的深圳设计周总结了意大利的设计师在“南中国”的表现,一个名为“从微观到宏观:意大利设计师在南中国”的展览呈现了身在珠三角的意大利年轻一代设计师创意与功能并重的设计作品,主宾国概念的固定表现了深圳对国际先锋力量的重视。另外意大利米兰新美术学院、多莫斯学院、都灵理工学院、纽约大学、美国萨瓦纳艺术设计学院都参与到展览中。日本的新锐设计师太刀川英辅“为社会革新而设计”的设计理念也被分享。
充沛的设计枢纽
设计互联|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是今年深圳设计周的展馆,这两个展馆在之前举办的展览中也不乏优秀的展览,除此之外,深圳还有很多书店、图书馆、博物馆,值得称赞的是深圳还有很多优秀的创意园,除了华侨城,南海意库,观澜版画村等大众化园区,还有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蛇口价值工厂等专业型文化园,这些设计枢纽为深圳的设计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也为聚合深圳的设计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 广煜2017 Creative China Festive创新中国海报
2 > 李永铨2012百花齐放
3 > 黄炳培2002红白蓝海报
高标准的设计组织
说到设计组织,国际平面设计协会(AGI)可以说集中了全世界最优秀的和最有影响的设计师,它引领着现代平面设计的潮流,是国际平面设计界的殿堂级组织,在国际上享有最崇高的声誉。2018深圳设计周特别展出单元AGI China展,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平面设计师群体的一次经典作品展出。通过对中国不同年代平面设计经典作品的集中梳理,AGI China展追溯了中国平面设计融入国际的全过程。在融入的过程中的产出成为我国平面设计教科书似的案例,从高标准的设计组织中找寻优秀的设计思维运用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恐怕是最好的潜移默化的方法。
深度的设计讨论
深度的设计讨论既是对设计经验的分享也是对设计理念的传播,今年的深圳设计周的每一个论坛都相当精彩,无论是“四十不惑的中国设计”“设计的可能?”“对话AGI”都从不同视角进行了不同的分享,而作为2018深圳设计周核心项目,粤港澳大湾区设计展通过设计展览、学术论坛、设计师交流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现对粤港澳大湾区设计的力量。展览为粤港澳大湾区设计力量首次全面集结,从入行50余年的业界前辈到崭露头角的设计新秀,从商业案例到实验创作,从平面纸媒到多维影像,通过这些跨时代、跨主题乃至跨文化背景的设计作品,观众能生动而全面地纵览这一区域数十载风云激荡、商业变革与人文传承。论坛从个人视角分享了各自湾区的经验。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而与其它大湾区最显著的区别是,粤港澳大湾区涵纳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与文化,兼容了多元文化价值。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设计论坛通过代表性的嘉宾分享展开深入讨论,来自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香港设计总会秘书长刘小康从香港和深圳两地合作视角发表了《深港设计创意产业合作与大湾区发展的契机》的演讲,他认为设计必须结合国家战略背景,生产高质量、高品质、有创意的产品。他回顾了深港两地近40年来从民间到政府之间交流合作的经验,分享案例包括深港设计文化创意论坛、深港设计双年展、设计双城,及服务大湾区的“二元桥”项目,从自身项目以小见大,探讨如何在两个城市之间建立创意生态系统,并推动多元的文化交流。来自纽约大湾区的前帕森斯设计学院院长西蒙•柯林斯介绍了一个拥抱改变,敢于冒险,积极行动的纽约湾区。而来自东京大湾区,东京艺术大学教授今村有策名为《国际创意新平台》的演讲则通过分享TWS艺术中心的创新工作模式提出粤港澳需要一个足够分量的“引擎”才能变得更加强大,从更开阔的国际视角,打造一个面向未来的创意共享平台,培养新型的创意人群,促进国际交流,推进合作试验,形成创意人员高度聚集的新型创意社区。
2018深圳设计周只是深圳设计赋能的冰山一角,然而从这一个小小的点窥见的却是深圳满满的设计思考和国际化视野,在深圳设计周开展当天,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长长的观众队伍中我们能看到深圳设计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