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66年新中国宣传画创作简述
2018-05-30李悦龚小凡
李悦,龚小凡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 102600)
引言
宣传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氛围为目的的一种绘画形式。宣传画一般张贴、绘制在引人注目、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1949-1966年这十七年间,国家大力扶持宣传画创作,目的是为了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新的时代精神以及各项政策、任务,投身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国美术在“十七年”期间呈现政治性大于艺术性的趋势,宣传画是这一时期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研究1949—1966年间中国大陆地区的宣传画,梳理这一时期宣传画题材类型、表现手法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宣传画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与政治诉求,并影响到“十七年”之后的宣传画及美术创作。对这一时期宣传画的研究,对于理解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及当代艺术创作都具有一定的认识及借鉴意义。
一、“十七年”宣传画的发展概况
所谓“十七年”即指1949—1966年,从新中国建国伊始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这一时期。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美术开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改造旧美术的基础上,配合着各种政治运动,确立了美术的服务功能,表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这一时期,美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创作了一批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声名显赫的作品,同时也创造了一系列影响后世的制作方法。新中国建国以后,通俗性的年画、连环画、宣传画创作受到重视,在创作队伍、艺术质量、出版发行量各方面都获得显著发展。“十七年”期间强调艺术创作的政治性、工具性,宣传画成为以图像化的方式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配合各种社会政治运动的一个重要工具。这一时期的宣传画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内容与特征,也形成了一定的创作方式,积累了相关的创作经验。
二、“十七年”宣传画的题材类型
“十七年”期间的宣传画创作有很强的政治性,其目的性和功用性也十分明确,这一特点在创作题材上有明显的体现。这一时期的宣传画按题材主要分为:领袖及爱国主义类,社会主义建设类,文教卫生及社会发展类等。
(一)领袖及爱国主义类
图1 《毛主席是世界革命人民心中的红太阳》(倪震、葛维墨、秦龙,1966)
图2 《毛主席著作像太阳》(1964)
图3 《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建设我们的祖国》(1953)
图4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1964)
图5 《十五年后一定超过英国》(哈琼文,1953)
图6 《帮助妈妈学文化》(俞云阶,1956)
图7 《搞好饮食卫生,预防肠道传染病》(1956)
图8 《跟前辈学习,把青春献给农业》(1964)
领袖是国家、政党、群众团体等的最高领导人。该类型的宣传画数量较多,这一时期人民群众把领袖作为政党的代表来看待,把对领袖、国家、政党的感情,与对新社会、新生活的热爱融为一体。如作品《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图1)、《毛主席著作像太阳》(图2)所体现的人民群众对领袖的敬仰与热爱,便是这一时期十分典型的宣传主题。
(二)社会主义建设类
这一类型作品的数量在宣传画总体中占比最大。1949年至1956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这一类型的作品在鼓舞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热情,积极投身祖国的发展建设方面发挥了十分突出的作用。作品《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建设我们的祖国》(图3)表现了建国初期,中国努力学习苏联经验建设国家的主题。作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图4)表现了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与斗志。而作品《十五年后一定超过英国》(图5)是宣传钢铁产量要在十五年内赶超英国,表现了那个时期夸大主观意志、忽视客观规律的盲动情绪。
(三)文教卫生及社会发展类
该类作品在当时的宣传画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文化水平,自1952年起党和政府采取措施,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地展开扫除文盲运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积极开展识字运动。如作品《帮助妈妈学文化》(图6)描绘了女儿正在帮助自己的母亲认字的场景。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期间,为了改变旧中国不良的卫生状况以及传染病预防,在全国开展了群众性卫生运动。在《搞好饮食卫生,预防肠道传染病》(图7)中,母亲用干净的篮子存放食材,孩童手握蝇拍为食物卫生做预防保障。这一类型的宣传画作品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及生活方式具有教育及引导作用。
在“十七年”的整体社会背景中,政治性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宣传画作品中,宣传画的创作目的、表现特点、社会作用都与政治需求及艺术的政治功能相联系才能被全面地理解。
三、“十七年”宣传画的表现形式
(一)主要画种
在“十七年”期间的宣传画中,油画、国画、水粉水彩画是最常见的三种类型。
1.水粉水彩类宣传画
水粉水彩画是本时期创作数量最多的一类画种,由于颜料特质属易风干类型,所以适用于创作篇幅小,需求量大的作品。水粉水彩宣传画与油画宣传画的不同之处除了其创作周期短,作品携带方便的优势外,还非常适合大量制作与张贴。因而这种创作时间较短,产量较高的画种成为“十七年”宣传画作品的主力军。宣传画创作快、制作便捷的特点与宣传画本身的要求相一致。
2.油画类宣传画
油画颜料的高明度适合用于宣传画,同时油画适用于大幅的宣传画创作,大面积的颜料堆砌及可以反复修改的优势是水彩水粉颜料不具有的。但由于油质颜料风干较慢,一幅作品的创作周期会延长。油画作品具有长期保存不易变质的特点,因此油画更适用于创作重大题材类型及有纪念意义的宣传画作品。
3.国画类宣传画
国画画种源于我国的民族传统,创作者更为熟悉这一创作类型,对于人民群众也较易于接受。在一些特定题材的作品中,相较于油画、水粉水彩画来说,国画表现手法可以更好地将画面的意境表现出来。在作品《志在山村》中,人物后方的松树使用国画技法显得较为轻薄,更符合该作品的画面要求。在作品《考考妈妈》中,画面色彩用人物服装的黑、红、白、黄进行平涂对比,人物造型和色彩借鉴了新年画,既朴实又喜庆。
(二)表现手法
1.写实
从“十七年”宣传画整体创作看,作品均有写实的表现特点,这一时期宣传画作品中的人物大多还原真实的劳动人民形象,描绘农民、工人为建设社会主义付出的辛勤劳动,人物形象大多朴实憨厚。这一时期宣传画流行的风格是写实主义,创作目的是在尽量贴近现实的画作中传达党与国家的政策方针,其风格与目的具有一致性。而且,贴近生活原型的作品也易于被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如作品《跟前辈学习,把青春献给农业》(图8)中,人物的手部在整体比例中较大,原因是农民长期劳作而导致的骨节宽大,这一细节的刻画高度还原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状况。同时,画面中的人物肤色黝黑且微微泛着红光,反映出农民长期在烈日下劳作,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作品《工业学大庆》中,风雪凌厉的背景一眼就让人辨认出场景是在高纬度、严寒的东北地区,作品将人物因严寒冻红的面部与手中的工具呼应,让观者对不畏寒冬的工人肃然起敬。
2.夸张
图9 《银花满地喜丰收》(姚中玉,1964)
图10 《娃娃运棉图》(魏瀛洲、何艳容,1958)
图11 《渔歌》(金雪尘、杭时鸣,1964)
图12 《做革命接班人》(1964)
图13 《让高产“卫星”永远运转下去》(1958)
图14 《半农半读又红又专》(夏克正,1965)
图15 《人定胜天》(1961)
“十七年”的宣传画作品为了某一主题表现更加突出强烈有时会采用夸张的手法。夸张的表现手法让作品更具冲击力,可以营造与普通画面不同的视觉效果,增强作品的视觉吸引力。作品《银花满地喜丰收》(图9)描绘了棉花丰收时的场景,画面采用环境夸张的手法使远、中、近景都铺满收获的棉花,尤其是画面后方,漫山遍野的棉花几乎将远山变为一座“雪山”,表现出劳作一年的农民在收获棉花时的满腔喜悦之情。大跃进时期的作品《娃娃运棉图》(图10)描绘了八个小娃娃用马车合力运输一坨巨型棉花,同样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来宣传“大跃进”的丰产硕果。
(三)构图形式
“十七年”期间的宣传画作品大多构图饱满,形象突出,人物动势明显,人物视点统一。饱满的构图令观者视点集中,不易被背景以及画作中的道具所夺去。因此,“十七年”宣传画的形象突出,易使观者迅速理解主题。这一时期的宣传画注重突出人物形象的动势。如作品《渔歌》(图11)表现了渔家女孩收网拖鱼的瞬间,其形象动势明显,充满生命的张力,营造出活跃、积极的氛围。人物的视点统一也是这一时期的构图特点,如《做革命接班人》(图12)中,画中的两位人物同时将视点集中在画面上方,给观者的视线做出引导,令观者心中也仿佛产生同人物一样的希冀。背景作为画面主体形象的补充通过一定的环境及道具服务于主题,背景安排得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主体形象是否表意明确。作品《让高产“卫星”永远运转下去》(图13),表达了希望让钢铁高产的“卫星”继续下去,画面中的一排炼钢炉作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以钢为纲,超英赶美”的政策路线及历史情境。
(四)色彩运用
这一时期的很多宣传画使用了高强度的色彩对比,呈现纯度高、明度高、对比度强等特点。目的是让观者被画面浓烈的对比所吸引,色彩语义的警示功能主要体现在色彩的强烈对比中。该时期的宣传画作品色彩饱和度高,色彩明快,高纯度的色彩不仅在视觉上给予观者冲击,在心理上也可起到警醒作用。色彩的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对人生理产生的直接影响。研究表明,当人的视觉接触到红色时,会产生情绪兴奋冲动。在“十七年”大多数的宣传画中都可以看到红色的使用,并且红色部分多为画面中的重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对象。在作品《半农半读又红又专》(图14)中,如果将其色彩对比度降低、红色色彩纯度减半,那么最终的画面效果将会有云泥之别。
(五)图文结合
宣传画作品除了基本的画面之外,一般还配有醒目的文字,文字之下有时还会配有拼音,为识字不全的群众提供阅读便利。宣传画的文字内容都紧扣主题,在画面的基础上通过文字进一步强化主题。在作品《人定胜天》(图15)中,画面描绘了人民群众积极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情景。画面左侧的中心人物面向右前方,画面右下方“人定胜天”四个红色大字使文字成为画面的组成部分,图文相辅相成,共同表达主题。“十七年”期间宣传画的宣传语大多采用简短有力、朗朗上口、寓意直白的语言,这样可以使受众快速理解宣传内容,也便于受众之间的快速传播。
四、结论
新中国建国后的十七年,宣传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美术类型,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被广泛传播,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是理解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美术的重要视觉文献。宣传画对推动各项政治运动、对人民进行政治动员以及塑造新的意识形态都有不可或缺的贡献。宣传画作品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图像,具有政治性、工具性的时代特征。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具有政治性压倒艺术性的倾向。“十七年”期间的宣传画对之后“文革”时期及70、80年代的宣传画具有很大的影响,其写实的手法、鲜明的色彩,均被后来的宣传画所保留与发展,成为后世创作模式及表现形式的基础。■
[1] 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2](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 陈池瑜.新中国建设与绘画[J].美术,2009(7).
[4] 吕莎莎.色彩语义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