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刀法杂说
2018-05-30
线条是篆刻的基本单位,线条的丰富与贫乏、多样与单一,决定了篆刻是丰富还是枯燥,生动还是呆板。线条是刀刻出来的,不同的用刀会形成不同的线条形态。这种不同的用刀方法就是篆刻的刀法。
刀法在整体上可以分为冲、切二种。
《破荷亭》清.吴昌硕
冲刀中,一刀冲去完成一条线,我们称为单刀。这是单刀的基本解释,但不是唯一的解释,单刀有时候并不局限于一刀,如果维持一个方向的重复冲刀,尽管有两次或三次的运走,但由于线条的形态依然是一边光、一边毛,没有什么改变,这样的线条我们依然可看为单刀线条。单刀只能表现白文。一刀冲过去,反方向再—刀冲回来,我们称为双刀。双刀可以表现朱文和白文。双刀的操作一般是将凿刻时石材的迸裂痕迹掩盖在白文的线条中间、排斥在朱文的线条之外,因此,双刀的线条一般是两缘比较平正、光滑的。在实际创作中,双刀的用途大大多于单刀,绝大多数印章是由双刀完成的。根据作者的操作习惯,冲刀的方向一般可以分为:由近身端往远身端冲,(右手执刀者)由右往左冲,由远身端往近身端拉,(右手执刀者)由左往右拉四种。
切刀是指一条线由两刀以上刻成,如果是双刀,那么来回就由四刀以上刻成。我们说两刀以上,究竟以多少刀为宜,则视线条之长短和作者要达到的效果而定。切刀与冲刀操作上的主要不同,在于刀的冲击方向对着印面相对往下,像往下切菜似的聚段成线。
冲刀的线条比较劲健、奔放、痛快、简洁;切刀的线条比较苍浑、波磔、老辣、丰富。虽然刀法有冲、切的不同,但许多篆刻家为了求线条的丰富性,也因为实际操作时,可以走刀的空间大小不同,比较复杂,他们往往是冲、切兼用的,冲中有切,切中有冲,长线用冲,短线用切。而我们判断一方印章是冲还是切,大体上只能以其主要的线条来定。有的线条虽然为两刀以上刻成,但却是两次以上的冲刀刻成,我们或可称之为短冲刀。同样,切刀也可能因下刀的角度较大而形成较长的切痕,我们或可称之为长切刀。所以,虽然在理论上将刀法分为冲、切两种,而在实际运用中要复杂得多,也完全可以自由得多,完全不必拘泥于刀法纯正,唯冲或者唯切的。
刀刃入石时,刀杆应向线条的相交方向有一定的倾斜。刀刃入石必须有一定的斜度。但斜到怎样的角度,却因作者的习惯不同,意欲达到的线条效果不同而不同。有的相对陡直,可以达到七八十度;有的比较平缓,只有三四十度。过于平缓角度的用刀,我们又称为“披削法”,意谓刀走石面像削水果皮似的。
刀之用,主要在于刀尖,这在冲刀中尤其显然。但在披削走刀时,一部分刀刃也可能接触石面。而切刀因为力量向下,则会有更多的刀刃与石相击。刀尖与刀刃对石面的冲击所形成的线条效果,会有些微的不同。一般说来,刀尖是首先入石的,冲击力相对大,石材的迸裂程度会大一些;刀刃随着刀尖而后入石,冲击力相对小,石材的迸裂程度会相对小一些。这种细微的差别可能会影响线条的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印章的风格,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