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桑树全身都是宝

2018-05-30中日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主任医师杜金行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汪国梁图片提供

中老年保健 2018年5期
关键词:桑寄生桑枝桑白皮

文/中日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主任医师 杜金行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汪国梁 图片提供/刘 帅

桑树,殷商时期已有甲骨文记载了“桑”字;西周时期的《诗经》中亦有多首诗以桑树为主题,更描述了采桑女子采桑时的愉悦气氛;两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已较为全面地记载了桑树各部位的药用价值。桑树不仅与古人们日常生活关系较为紧密,而且古代医家们同样常用桑树的各部位来进行医事活动。本文从桑树的各药用部位一分析,将桑树及其伴生动植物的药用价值介绍给大家。

桑叶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中以此描述桑叶饱满而又富有光泽的形象。《神农本草经》载:桑叶“除寒热,出汗”。从后世的性味归经而言,桑叶性寒,味苦、甘,归肺、肝经,多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盛夏之时,其气温燥,若贪凉饮冷伤其肺卫,风热邪气乘袭卫表,而致风热感冒,可表现为咳嗽痰黏、鼻塞流黄涕、咽痛、口干欲饮等症。此时用桑叶是因其甘寒质轻,入肺经而疏散风热之力较为缓和,却又能清肺热、润肺燥。桑叶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时,多与菊花相须为用。

桑树在我国各地大都有栽培或野生,于十月秋霜后采收的桑叶,可增强其清肺润燥、祛痰止咳之功;而夏天的鲜桑叶,以水煎代茶饮,可清风除热,用以防治夏季感冒。桑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后,炮制时可蜜制以增强其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蜜制桑叶多用于肺燥咳嗽。桑叶单用力轻,水煎服,5~9克,多配伍他药入汤剂,常见的风热感冒颗粒、桑菊感冒颗粒、止咳胶囊等中成药中均含有桑叶。从现代药理研究看,桑叶含有多种生物碱、黄酮、多糖等降糖活性成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桑叶不仅能降低血糖,还能在降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桑枝

《本草图经》有载桑枝:“疗遍体风痒干燥,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晕,肺气嗽,消食,利小便,久服轻身、聪明耳目,令人光泽,兼疗口干。”桑枝性平,味微苦,入肝经,多用于治疗风湿痹症。《素问·痹论》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故久居潮湿之地,或暴雨浇淋、汗出入水等,风寒湿邪气注于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以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表现有肌肉、关节等处疼痛、麻木及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因桑枝能祛风湿而善达四肢经络,通利关节,且桑枝性平,故偏寒偏热者均可使用,但桑枝单用力弱,多配伍其他药物以奏效。

与桑叶秋霜后采摘不同,桑枝药用多为春末夏初采收的干燥嫩枝,采摘后去叶,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后生用或炒用,一般配伍他药,取9~15克桑枝,水煎服。常见的寒湿痹片、湿热痹片、脑心通胶囊、风热感冒冲剂等中成药中都含有桑枝。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桑枝所含的总黄体酮可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提高抗炎介质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炎效果。

桑白皮

《本草纲目》载:“桑白皮,长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桑白皮性寒,味甘,归肺经,多用于治疗肺热咳喘及水肿。《景岳全书·杂症谟·喘促》记:“实喘之证,以邪在肺也,肺之实邪,非风寒则火邪耳。”若风热犯肺,致肺气清肃失司而上逆为喘,桑白皮可入肺经,甘寒以清肺热,降上逆之气以平喘。若风热邪气侵袭肺卫,以致肺气肃降通调水道失司,可见水液泛滥肌肤导致水肿,桑白皮可清肺热、降肺气而通调水道,以奏利水消肿之功。

桑白皮为桑树的根皮,秋末叶落至次春发芽前挖根,刮去黄棕色粗皮,剥去根皮,晒干,切丝生用或蜜炙用,多用5~15克,配伍他药,水煎服,生用以泄肺利水,蜜炙用以治肺虚咳嗽。常见的羚羊清肺颗粒、三清胶囊、千金止咳丸等中成药含有桑白皮。目前药理研究发现,桑白皮所含的化合物较多,主要包含芪类化合物及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广泛,如利尿、降血压、降血糖、镇痛、镇静、止咳平喘、抗炎等。

桑葚

《滇南本草》载:“桑葚,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桑葚性寒,味甘、酸,归肝、肾经,多用于治疗因肝肾阴虚导致的头晕耳鸣、目暗昏花、关节不利、失眠、须发早白等症。桑葚可甘补酸敛,酸甘化阴以滋肾阴、补肝血,阴血足则头目得养、关节得利、阳气得以入于阴而失眠瘥、须发得益而黑;若治肠燥便秘,桑葚质润生津液,如利水行舟般达润肠通便之效。

桑葚为桑树的成熟果穗, 4~6月果实呈红紫色时采摘,晒干或略蒸后晒干用,亦可直接食用,常见的桑葚膏、固肾生发丸等含有桑葚。但桑葚甘甜,“甘令人中满”,食用过多易影响食欲,故脾胃虚寒、大便溏稀者不可多食,建议新鲜桑葚 20~30 颗(30~50 克),干品入药煎煮则 10~15 克。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桑葚营养成分丰富,富含果糖、氨基酸、维生素、磷脂及矿物质等,是维生素C和钾的优质来源,药用则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降血糖、抗氧化等作用。

上述四物皆取之于桑树其身,而下三物或生于桑木、或寄生于桑树、或产卵于桑树之上。

桑耳

《本草纲目》载:“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亦必随木性,不可不审。然今货者,亦多杂木,惟桑、柳、楮、榆之耳为多云。”《本草经疏》载:“桑耳味甘,有毒。治血崩奇效,过于他木耳。”可见,桑耳多生长于桑、柳、楮、榆等树干上,而古籍记载以生于桑树之上者为佳。因古人多认为桑耳有毒,所以现今用药较少,宜慎。目前的药理研究发现,桑耳含有结构极其复杂的多糖物质,可起到调节免疫力、预防肿瘤和抑制肿瘤生长等作用。

桑寄生

《名医别录》载:“桑寄生,主金疮,去痹,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桑寄生性平,味苦、甘,归肾、肝经,多用于治疗风湿痹症、崩漏过多等疾病。桑寄生可去风湿,又长于补肝肾、强筋骨,尤宜于痹症日久而致肝肾不足、筋骨无力者。桑寄生补益肝肾,亦可养血固冲脉及任脉,以治女子崩漏经多。

《本经》言其为桑上寄生,故名桑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多于冬季至次春采割后切段干燥,生用,常取9~15克,配伍他药,水煎服。人参再造丸、参松养心胶囊、痹欣片等常见中成药中含有桑寄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桑寄生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营养神经等多种药理作用。

桑螵蛸

《名医别录》载:“桑螵蛸,疗男子虚损,五脏气微,梦寐失精,遗溺。”桑螵蛸性平,味甘、咸,归肝、肾经,用于治疗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肾虚阳痿等症。本品入肾经,甘、咸,补肾气,而又性善收敛,可固精关、缩小便,以使肾精存而得养。

桑螵蛸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卵鞘,于深秋及次春采收,置沸水中杀其卵,蒸透晒干,水煎服;又以产于桑树上者为佳,产于其他树上者须佐以桑白皮增强其入肾经之功效。常取桑螵蛸6~10克,配伍五味子、龙骨等,水煎服。乌鸡白凤丸、夜尿宁丸等中成药中含有桑螵蛸。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其含氨基酸、磷脂类、脂肪、粗蛋白、粗纤维及脂蛋白等多种成分。

猜你喜欢

桑寄生桑枝桑白皮
大型桑枝粉碎机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桑枝栽培大球盖菇试验示范取得成功
北桑寄生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蜜桑白皮的体内降脂作用研究
桑枝屑香菇种植基料配方的筛选试验
Network Pharmacology Approach to Investigate the Preventive Mechanism of Hunan Expert Group Recommended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No.2 Prescription Against COVID-19
半寄生植物连载·一桑寄生
桑寄生茶的应用历史与现代研究进展△
桑白皮中sanggenon B对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
不同寄主桑寄生药材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降压作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