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状物”到“写心”
——祁海平在广西的油画艺术追求

2018-05-30安顺学院艺术学院贵州安顺561000

安顺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状物布面油画

(安顺学院艺术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油画艺术家祁海平1957年生于吉林长春,1988年结业于法国专家克劳德·伊维尔(Claude Ywel)油画技法研究班,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美术系油画研修班。主要作品有《黑色主题》《天地氤氲》《行草意象》等系列。他参加重要的国家级艺术大展30多次,并屡屡获奖,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中国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上海MOKA当代艺术馆等机构收藏。祁海平早期的艺术教育受业于广西,1982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文章特对其在广西时期及其前后的艺术追求作一梳理,以此探讨他早期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转变。

纵观祁海平的作品,其画风的转变大约经历了写实、写心和抽象写意这几个发展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均在广西成功转型。美国诗人惠特曼在谈到诗的传统和现在的关系时说:“过去、现在与将来,不是脱节的,而是相联的。最伟大的诗人根据过去和现在构成了将来的一致。”[1]3同理,祁海平在广西时期所尝试的探索和努力,为他日后抽象写意阶段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是他取得日后成功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价值不容忽视。

一、追求写实时期(1978-1988年)

祁海平在广西艺术学院时接受的是苏派写实训练,并且下了很大的功夫练习基本功。当时他受广西整个美术大环境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创作带有乡土气息的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如,在校时所创作的《家在花丛中》(图1)。这种“生活流”的作品在年轻画家的笔下虽显得青涩,但富有诗情画意。大学毕业之后,祁海平基本还是沿袭类似的题材和手法进行创作,如《绿水无穷》(1983年)、《听秋》(1984年)、《瑶山的秋天》(图2)等,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当“85新潮”之风吹入广西,传统题材的创作已日渐式微,甚至一些题材的绘画也几乎销声匿迹。在祁海平看来,广西油画界“采取的仍是被动的姿态,即在各省有声有色的、不断兴起的艺术潮流中躲闪,试图在躲闪中取得一席之位。”[2]107并且陷入这样一个误区——“我们以为区别于他人的法宝就是画少数民族风情,满足于反映、介绍风俗习惯、民间娱乐活动,不注重艺术质量的提高,指望以‘土特产’去与别人较量。”[3]107可以这么说,祁海平是当时广西油画界比较清醒的油画家之一,他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力图避免跟别人一样盲从,努力探索符合自己个性的东西。1988年,祁海平结业于法国材料专家克劳德·伊维尔主持的油画班,学习极为严谨的油画制作技法。为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祁海平利用所学到的“超写实主义”新技法创作了《红衣裳绿草地》(图3)。

图1 家在花丛中 祁海平 布面油画1980年

图2 瑶山的秋天 祁海平 布面油画 1985年

在这张作品中,他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制作严谨,细致入微。但是,他并没有在里边找到自己的方向和趣味,甚至觉得精雕细琢并不符合他的个性。故而,这种风格他没有坚持多久,便开始了新的技法艺术的追求。

二、追求写心时期(1989-1994年)

从学画之初到1988年,祁海平一直向写实的路子靠近,参加法国专家班之后便达到极至,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乐衷于此道。在艺术学院时他非常仰慕“油画中国风”的董希文,并且深受中国传统艺术“写心”“畅神”论的影响,他从骨子里神往大写意的画风。之后,他在艺术上有意识地往表现性、写意性的方向发展。1989年,祁海平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修班学习,这不但开阔了他的眼界,而且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期间,他已经深刻意识到学习好的东西,模仿和借鉴别人的长处必不可少。他曾撰文说:“在寻找自己的创作路子时,要有敢于彻底模仿的阶段。模仿并不是坏事,常常是一条成功的捷径。”[4]108我们常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祁海平曾直接向他所崇拜的欧洲大师学习,为此他选择了传统修养和现代气质俱佳的法国印象派大师德加作为学习的楷模。除了创作手法之外,他觉得寻找合适的媒介,或者说题材也很有必要,因为画家的精神素质和艺术素质与他所选择的媒介需要有一个最佳的契合点,如果两者吻合,将会使作者的水平得到最大的发挥。

图3 红衣裳绿草地 祁海平 布面油画1988年

祁海平很喜欢交响音乐,尤其是现代音乐,他往往从现代音乐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在中央美术学院进修期间,他经常出入音乐厅聆听音乐及感受气氛。他说,“那忽而流水行云,忽而悠远空灵,忽而电闪雷鸣的旋律和音块,使我从中找到了自己的艺术人格。”[5]31991年他所创作的音乐组画之一《间歇》(图4)即是学习德加的手法和音乐题材相结合所产生的作品,这批作品也是他多年探索以来首先在绘画语言上实现了蜕变的作品,这反映了他对风格的追求和艺术理想。当然,这并不是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从此祁海平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

图4 间歇 祁海平 布面油画 1991年

在摆脱了原有的习惯性思维和创作手法之后,祁海平进入了相对自由的创作境地。作为一个画家,他觉得自己不能处于永无止境的模仿,而应该思考如何实现艺术的创新,并在艺术创作中如何从自己的生长环境以及自身的个性特征出发,用自己的语言说话,有意识地凸显自己的个性。从中央美术学院回广西之后,祁海平毅然放弃了德加风格,勇于探索新的艺术技法,如他试图在油画中融入书法和水墨画的特点,同时又摒弃装饰的成分,最大限度地追求和表现一种鲜明简洁的意象,不再斤斤计较造型的细节和所表达的现象,而更注重内心精神和绘画抽象构成因素的发掘。[6]3当然,此时他依然执着于音乐题材,认为现代音乐的各种实验性做法启迪了他的思维,对他的绘画理念和画面形式处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祁海平1993年所创作的《黑色主题》(图5)系列、1994年为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而创作的《钢琴五重奏》即是受了现代音乐的影响而产生的作品。他坦言:“现代音乐中用弦乐的密集音群所组成的“音块”,对我使用大片黑色都有影响。”[7]59这组作品展现了祁海平经过理性调控后的“概括”与“单纯”的审美取向。从这一系列的作品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了如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潘德列茨基的《广岛受难者的挽歌》、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有论者说,画家用写意的方法再现了这个充满音乐声响的巨大空间,但这个“空间”不只是在音乐厅,更重要的是在画家的心里所引起的一种崇高感和悲剧意识。交响乐中那些或密集或疏朗的音群所组成的音块,在他的画面中幻化成了黑、白、灰色的团块,黑与白、明与暗、虚与实、强与弱诸关系构成了他气势恢宏、节奏分明、主次得当的表现性画面。并且有着宗教式的崇高情感,面对这些作品在激动之余更多的是虔诚的敬意。

图5 黑色主题No.6 祁海平 布面油画 1993年

文艺评论家邓平祥称祁海平的《黑色主题》这批作品为“精神之祭”,肯定其艺术创作“奔人的灵魂而去”[8]36的精神价值。祁海平本人也承认在绘画中追求内心的精神性,实际上他也是这么做的。

结 语

祁海平在广西时期的油画艺术追求,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材料技法的转变,而是由关注表象转向关照内心的精神追求。这种转变,为以后更加抽象的《天地氤氲》系列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以艺术评论家水天中的话结束本文,“祁海平并不是仅仅停留于语言的玩味,他把形式看成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因此他的画风转变的历程,也可以说是不断地寻求语言与精神容量相适应、相融合的过程。”[9]

参考文献:

[1]孙琴安.诗往何处去[N].文艺报,2006-02-23(003).

[2][3][4]祁海平.关于广西油画现状的思考[J].艺术探索,1988(1):107-109.

[5][6]苏旅.青年艺术家祁海平访谈录[J]美术界1992(5).

[7]郭雅希.祁海平的艺术追求——祁海平访谈[J].北方美术,2001(6):59-60.

[8]邓平祥.精神之祭——评祁海平的《黑色主题》[EB/OL].[2015-05-07](2017-12-25).雅昌艺术网,http://qihaiping.artron.net/news_detail_739098.

[9]水天中.祁海平的绘画艺术[EB/OL].[2015-05-07](2017-12-25).雅昌艺术网, http://qihaiping.artron.net/news_detail_739094.

猜你喜欢

状物布面油画
王秋莲
塬(布面油画)
万类霜天(油画)
詹克兢布面油画
油画
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如何写好状物类文章
记叙文之状物逼真
《岁月长又长》(油画)
张方白艺术作品
浅谈状物类课文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