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教育中孩子的责任感培养策略分析

2018-05-29徐恋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责任感幼儿教育培养

徐恋

【摘 要】孩子责任感培养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要在孩子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入手,注意他们的行为,倾听他们的心声,找到问题的根源进行引导教育。目前孩子有很多行为明显表现为责任感缺失,需要我们重点分析情况,逐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本文结合核心素养要求重点分析幼儿责任感缺失原因及培养对策。

【关键词】幼儿教育;核心素养;责任感;培养;策略

一、从教学中常见现象分析责任感缺失原因及解决措施

在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正在收拾这边的玩具,那边已经收拾好的就已经被孩子孩子拿走去玩了,我要求他们一起收拾,有的孩子立即帮忙,有的孩子却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放学的时候,家长来接孩子回家,他们总是找不到自己的东西,家长孩子乱做一团,衣服靴子都要家长帮忙才能穿戴整齐。这些日常的小事就是孩子缺乏责任感的表现,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一样的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因此天生的责任感在不断的消失,教师在幼儿教育中贯彻核心教育的指导精神,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责任感,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

责任感在从事群体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自觉承担责任的高贵品质,在幼儿时期,责任感能够以非智力元素的形式开发儿童智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帮助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在目前社会的普遍现象看来,孩子在老人和父母的眼中过于娇惯,总认为习惯等长大自然就会好的,幼儿时期的孩子完全缺乏责任感培养的训练。在很多家庭中都是家长将所有的事情都做好,孩子什么都不用管,因此与生俱来的责任感都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慢慢消失了。因此在校园内我们要注重孩子的责任感培养教育。

二、利用角色扮演手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目前社会上有很多供幼儿活动和学习的场所,其中有些区域就会提供角色扮演的道具和空间供孩子使用。我们在对孩子责任感培养的过程中也可以使用角色扮演的方法。简单的解释就是将孩子安排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完成各自的使命,为大家提供服务和方便,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孩子的表现,从而有的放矢的进行培养,为孩子建立起责任感的信念,将缥缈的词汇具体化,这样孩子更加容易理解。

(一)游戏情景设置

将教师设置为模拟超市,每个孩子分别安排为理货员、收银员、顾客、保安等角色。在活动的过程中,有的孩子表现的十分认真,能够充分的完成自己扮演角色的内容;有的孩子则将自己的工作完成的乱七八糟,完全看不出他是什么角色,这些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投诉。有的孩子说他们工作不认真,货物摆放不整齐;有的孩子说他们服务质量差,对顾客的态度不好;有的孩子根本不在自己的岗位之上,完全不按游戏设定的方法完成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表扬那些表现好的孩子,希望更多人向他们学习,对于表现不好的小朋友也不能过多的责备,因为孩子的世界中没有责任感这个概念存在,我们需要耐心的引导。比如说我会再给他一次机会,帮助他分析完同学的批评和解决办法后再进行尝试角色。经过多次尝试之后,孩子有明显的进步,开始对自己的角色认真起来,很努力的将本职工作完成,这就是责任感培养的简单过程。

(二)游戏结果分析

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不想去完成自己的工作,而是他们对角色的懵懂,因此需要教师的正确分析和引导,将游戏规则讲好。还有一部分孩子是成熟的比较早,他们发现游戏并不是真实的生活,而开始对自己的角色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他们不知道自己在活动中的重要性,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因此教师要避免游戏的误区,游戏中的情节虽然是虚拟的,但是需要孩子认真对待,因为游戏是教师根据生活实例改编而成,是对生活能力的测试;游戏规则通常是我们生活中需要遵循的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遵守游戏规则的小朋友在社会中才有可能遵纪守法。孩子要在游戏中吸收的是正能量,完成游戏的情节就是对孩子能力和情感进步的最好证明。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要培养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在面对突发状况的时候能够灵活的处理问题,将小课堂当成大社会,自己独立完成的事情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和存在感,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对,什么行为是错。其次要在孩子中间设置监督机构,直接说就是孩子相互间要监督完成游戏,读游戏不认真,不能完成任务的行为进行举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再次是教师要帮助孩子分析游戏规则,让孩子明白自己需要做什么。最后是对孩子行为的肯定,表扬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孩子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是特别明白,比如他们不明白孩子对父母也是有责任的,不是孩子就应该是中心,所以人都要为他一个人服务,孩子也该关心父母。在角色中可以让他们模拟家庭,培养孩子对自身责任的认识。游戏本身就是为了寓教于乐,将道理将明白,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完成学习是教师应该完成的使命。游戏终究还是游戏,在孩子出错之后一定要给他一次重新完成角色的机会,让他们真正体味到游戏的趣味性黑教育性。游戏最后相互总结评价更能增进孩子之间的沟通,往往在孩子的角度能够发现的问题才是这个年纪孩子应该注意的事情。

三、家长和教师携手打造孩子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我发现孩子的行为与家长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孩子责任感的培养和形成。现在社会上的家长大概有几种类型:第一种是溺爱型。这类家长对孩子的爱已经超出了限度,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还来得及,因此将家里的所有事情都自己独立完成,完全忽视孩子能力的培养,日子长了孩子就会依赖家长,对家里的事情毫不关心,对家长的情况视而不见,对任何事物都是事不关己的态度。如此毫无责任感的教育方式会将孩子带到自私的境界。第二种是放任型。与第一种恰恰相反,有的孩子放任孩子自由成长,对孩子的行为不掺杂任何干涉,不会评价他们的对与错。偶尔的交流也是对孩子必须的生活问题而产生的,这样的家长助长了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在孩子的性格中也开始冷眼旁观一切事物,对家庭和学校内发生的事情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与家长的冷漠态度如出一辙,对任何事物没有任何责任心的存在。第三种是专政型。家长为孩子规划好一切,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标准只在家长的一张嘴里,完全忽视孩子的需求和想法,在任何事情上孩子只能选择服从,而没有任何阐述自己思想的机会,如果孩子不听自己的话就会使用各种办法来惩罚。家长以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孩子,完全将他们开做自己的私有物品,时间久了孩子开始想办法来对付家长,阳奉阴违的生活态度,在做事情前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躲避惩罚而不是诚实的面对事情,这种家庭的孩子对社会没有任何责任感。还有一种家长是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意见总是不能够统一,对孩子忽冷忽热的。有些家长对孩子一会要求这样,一会又是那样,时而严格管束,時而放任自流,孩子完全不知道家长究竟想要自己怎么样,也不知道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因为一会的时间原则可能就改变的。幼儿时期的孩子是没有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的,他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态度,因此这样的孩子只能没有主见,在将来会变得软弱善变,完全失去原则性,对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完全没有概念。

这些行为对孩子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因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深深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因此为孩子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是每个家长应该完成的使命。在我班级中有一个孩子特别喜欢说谎,而且每次都说的特别自然,几乎仍我感觉到他的语言能力已经超出了他这个年龄该有的能力。后来和家长交谈后才发现,他的家长要求很高,如果他完成的不好就要受到惩罚。最初他诚实面对父母,接受他们的惩罚。但是一次他特别害怕,就说了谎话,结果没有受到惩罚,从此之后一发不可收拾,他说谎的习惯就这样养成了。孩子虽然很小,但是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有想做和不想做的事情,在他们的小世界里有自己的平衡系统,在被打破之后孩子就会改变纯真的样子。

幼儿阶段的习惯养成只在老师和家长的不经意之间,家长说话不经意的脏字有时会成为孩子的口头禅“口头禅”;家长只是乱扔一次果皮,孩子就可能乱扔垃圾;家长回家手机不离手,孩子就会成为手机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只有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才有资格教育孩子。再多的语言不如一个动作,当看见孩子乱扔垃圾时,不是告诉孩子不可以,而是弯腰捡起,当看见孩子破坏书籍时,不是训斥而是默默粘好,和书说对不起。就是这些小事成就了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慢慢学会负责任。

四、结束语

在执教的过程中,我开始体味播种的辛苦和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要去扮演,每个角色都有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完成幼儿核心素养要求的教学任务。家长的责任是承担起守护孩子教育孩子的义务。我们共同的努力才是孩子责任感培养的重点,只有我们以身作则,诠释责任感的存在意义,孩子才能将无形的责任感变为有型的行动,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彰显出担当的力量。幼儿时期是他们人生的开始,此时的习惯关乎他们一生的幸福成败,我们必须守护。

参考文献:

[1]姚小翠.浅谈幼儿责任感的培养[J].学周刊.2017(03).

[2]胡艳.浅议幼儿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J].现代交际.2017(03)

[3]刘要武.谈幼儿责任心的培养[J].好家长.2016(08).

[4]刘坤.浅谈幼儿责任感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6(02).

猜你喜欢

责任感幼儿教育培养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责任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