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听障幼儿教育康复的基本策略

2018-05-29邓乾辉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特殊教育建议

邓乾辉

【摘 要】教育康复是学前听障幼儿康复的重要途径。本文试图通过对学前听障幼儿教育康复的叙述,从学前听障幼儿教育康复的现状入手,从中探讨听障幼儿教育康复的不足,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适当提出学前听障幼儿教育康复的建议,以期能够对学前听障幼儿的教育康复有所帮助,从而推动听障幼儿教育康复的发展。

【关键词】学前听障幼儿;特殊教育;教育康复;建议

一、教育康复的概述

康复这一名词是从西方传过来的,是指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各种方法,使病、伤、残者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能尽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复和重建。

教育康复是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教育与训练的手段,提高学前听障幼兒的素质和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言语与语言、感知常见、日常生活的操作、职业技能以及适应社会的心理能力等方面。[1] 它采取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以及培训等形式来改变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康复。教育康复必须从早期开始,开始得越早,功能恢复的效果越好,功能训练和认知培养构成了教育康复的主体,它为听障幼儿成功融入社会的必要条件。

二、学前听障幼儿教育康复的现状

(一)教育康复师资缺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听障幼儿的教育康复和培训工作从无到有,从短期学习到正规硕士、本科及专科教育、从零散到系统,取得了较大成绩,逐步形成了一支近万人的听力康复服务专业人员队伍。但是教育康复师资缺乏现象是很严重的,最突出的就是听力康复专业人员的匮乏,特别是医技岗位专业人员数量奇缺,这已经成为听力康复行业发展的瓶颈,造成了听力康复教育严重滞后于听力康复技术和市场发展的现状,也严重制约了我国防聋治聋事业的发展。[2] 面对逐渐增长的听障幼儿,现存的康复专业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听障幼儿的康复需求。

(二)教育康复中家长参与力度不够

在听障幼儿教育康复过程中,有不少的家长没有正视孩子耳聋的现实,过分依赖治疗,徒劳地寻找一些所谓的“秘方”,对外部的依赖感较强,而且在教育康复过程中,把幼儿的教育康复完全的交给康复训练的专业人员,从而容易忽视自身的参与作用。听障幼儿家长与听障幼儿朝夕相处,对听障幼儿的康复状况最为熟悉了解,他们对听障幼儿在康复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记录,对幼儿的教育康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三)听障幼儿的教育康复的城乡差较大

听障幼儿的教育康复的城乡差距也明显,在农村基层康复训练与服务能力尚处于低水平,甚至缺乏康复机构,在组织管理、技术指导、训练服务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加上交通不便,经济文化发展的相对落后,使他们生活更艰难,得到的康复机会也不多,同时农村基层对于听学障碍幼儿教育康复的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三、改进听障幼儿教育康复的基本策略

(一)重视教育康复专业人员培养,加强家长在教育康复中的作用。

教育康复专业人员的培养是教育康复发展及完善的关键,培养更多有高水平的教育康复专业人员是提高教育康复质量的重要保证。听障幼儿康复教育属于教师教,听障幼儿学,家长辅导的特殊三边教育。不能忽视家长在教育康复中的作用,家长是幼儿社会化的主要推动者,也是幼儿文化价值观、信念和传统的主要传达者。[3]家长比教师或医生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是不可替代的宝贵信息资源。家长与听障幼儿接触的时间又最长,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习惯,也最关心和疼爱自己的孩子,在听障幼儿康复过程中,家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4]

(二)加强康复环境建设,提高城乡教育康复水平。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方面应该创设听障幼儿“无障碍通道”,应该向公众普及手势语,影视媒体应启动字幕工程公众场合应该配手语翻译;精神环境方面应该理性公正地对待听障幼儿,在升学、就业等方面不刁难、不歧视,健听人群体应该热情帮助和支持听障幼儿,使他们享受人类共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使“平等、参与、共享”成为现实。农村的教育康复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康复队伍的建设,完善农村的教育康复培训,加强对农村康复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农村听障幼儿教育康复的水平。

(三)重视教育康复和医学康复的结合,明确教育康复的目标。

从“医教结合”模式的理论出发,构建出对应的基本构架,通过科学的与系统的各类训练方法,循序渐进地促进听障幼儿听觉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发展。教育是将听障幼儿作为教育对象,对其实施强化的口语教育形成听觉语言思维的习惯教育是听觉、言语、语言等全面康复成果体现的重要手段。听觉康复和言语矫治的特点是将康复对象视为患者强调生理功能的重建和恢复。在康复医学的基础上进行教育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听障幼儿康复应该是康复医学和教育的有机结合。[5]

(四)重视听障幼儿的同伴交往,加强心理健康指导。

同伴关系是儿童早期生活经验中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同伴交往不仅能够发展听障幼儿的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而且对听障幼儿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语言的学习具有特殊的作用。听障幼儿可以尝试和练习已经学会的社交技能和策略,同时通过学习新的社交手段,从而丰富自身的社交行为活动。在同伴交往中,同伴的反馈是非常直接的,这种直接的反馈有利于听障幼儿的社会行为向积极、友好的方向发展。[6]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2]冯定香.畅听未来项目与听力康复的教育和培训[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

[3](美)K.E.艾伦;方俊明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姚晓旭.家长如何在听障儿童康复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4.

[5]籍静媛,黄昭鸣.听障儿童康复和聋教育应该适应多媒体技术的发展[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5.

[6]陈红勤.听障儿童康复教育中的同伴交往[J].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猜你喜欢

特殊教育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我的学习建议
高考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浅议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
如何搞好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新时期我国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