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常州梳篦为例对传统手工艺品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2018-05-29王佳卓
【摘 要】常州梳篦有着悠久的历史。除了有日用的作用外,梳篦还具备装饰与健身的功能。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导致常州梳篦传统工艺产业的现状很严峻,呈现衰退趋势,任何一种传统手工艺都是民族文化中的宝藏,是千百年来民族文化极具特色的部分,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展。因此本文提出以产品系统设计理念等对梳篦等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创新发展提出构想。
【关键词】梳篦;面临问题;创新发展
一、历史悠久的宫梳名篦
梳篦,又称栉,是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齿稀者称“梳”,齿密者称“篦”。民间俗称木梳、篦箕。梳理头发用梳,清除发垢用篦。梳篦是古人必备之物,所以常常栉不离身,。古代中国人重视梳栉,有一个文化上的原因,即所谓古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多畜长发,梳篦为每日梳理清洁头发的必备之物。“簪、钗、胜、步摇、金钿、珠花、栉、勒子”中的“栉”就是指的梳篦。作为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的梳篦,当然除了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外,还是雅俗共赏的艺术装饰品。
历史上关于梳篦的文字记载很少,所以常州梳篦究竟始于何时,现在已无法考证。常州人已经在历史长河中,不知不觉地将“梳篦”与“延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至今,常州老西门古运河北岸还保存着明清建筑风格的“篦箕巷”、“木梳街”,沿街建筑全都是“前店面、后作坊”的传统格局。作为常州的特产之一,梳篦对于常州来说,意味着太多太多。常州太多的记忆,太多的辉煌,都藏在这一个个精美的栉中。清朝乾隆年间的《常州赋》中“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一句,道出了当年梳篦生产的盛况。但如今,由于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导致像常州梳篦这样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呈现栓腿的趋势。梳与篦是常州传统手工业制造的一对源远流长工艺精湛的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特产。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而应运而生,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民间工匠的传承以及一代一代的不断发展,常州梳篦由一开始的日用以及装饰品慢慢转变为代表了名族地方特色的物质民俗。
二、面对挑战的传统工艺
起初,梳篦只是古代人制造的生活用具产物,这种手艺并未从原始劳动中分离出来。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以及社会分工等等因素,逐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专门依靠制作梳篦生活的半独立或独立的手工业行业。再随着人们的审美水平日益提高以及情趣的与日俱增,从事梳篦制作的工匠们在传承的同时,也在不停探索,不断创新。精雕细琢,千锤百炼。不断完善并创作了一整套复杂的梳篦操作工艺——俗称“制梳的二十八道工序”和“制篦的七十二道半工序”。 梳篦虽小,可它的制作工序可一点都不含糊,其中极为讲究的雕、描、烫、刻、磨等工序至今都需要手工制作方能完成。经过这些工序再加上选用毛竹、兽骨黄杨等作为主要材料的每一件梳篦都是一个艺术品。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方式的改变,日益加剧的国内生产竞争,再加上梳篦本身的传承模式上的问题,曾经红极一时的精美的常州梳篦,现在却已经到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如今的常州梳篦,甚至可以说是如今的传统手工艺品,市场需求不断衰减,改造投入少,知名度不高,品牌性不强后继乏人,部分传统工艺正在走向消亡。
三、创新发展的建议
(一)发掘市場潜力 创新模式
结合传统工艺品产地特色,进行主题地方文化、时代特色与手工艺品完美结合,加大宣传力度。例如,常州梳篦可以与常州历史特色、中吴文化或者淹城文化等历史特色文化结合进行主题创新。所有的传统手工艺品都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化中,一定要与时俱进,在创新的同时紧紧联系时代背景,将时代特色融于其中。根据多变的形式,改变既有的策略,将传统的手工艺品重新融入进人们的生活。
(二)加强宣传 提高知名度
如今的21世纪,最快的是什么,当然是网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整个世界。因此,传统手工艺品的宣传与推广,自然少不了网络多媒体这个平台。例如常州梳篦,除了在淘宝、天猫等上销售外,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非常普及的平台来宣传梳篦文化,打造梳篦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微店、微商等新兴电商平台来拓宽销售渠道
(三)改进包装形象
现在梳篦等传统手工艺品大多数是被当做礼物来馈赠亲友或者是当做纪念品来进行收藏纪念。比起单调的外红里黄的传统包装,拥有深刻内涵并且精致典雅的包装盒更能引起人们的购买欲。包装的设计与梳篦本身一样,并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文化中。系列梳篦可以搭配系列包装。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或者不同年龄层次的不同梳篦,可以采用不同设计风格的包装或图案。
(四)政府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创办主题博物馆也许是对传统手工艺品最大的肯定。另外针对传统手工艺品后继乏人的现象,政府可以创办手工艺品的文艺学校,专门教授手工艺品的制作方式,使得传统精华可以代代相传。不仅是工艺品,传统手工业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可以给予手工业创业者一定的优惠,或在手工业发展的过程中,提供一些必要的物质以及政策支持。
四、结语
包括常州梳篦在内的所有传统手工艺品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汗水与智慧,与当地一起成长,一起发展,伴随着民生、民俗和民风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变迁。发展离不开传承,希望每一件传统手工艺品都可以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成为散发着独特光芒的耀眼的星星。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第15批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资助项目“以常州梳篦为例对传统手工艺品传承与发展的研究”(项目编号:15C43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佳卓(1995.11-),女,江苏常州人,本科,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
参考文献:
[1]安德森、派恩.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敏捷产品开发[M]1冯涓,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宫崎.人心之华——日本社区总体营造的理念与实例[Z]1中国台湾:台湾手工艺研究所,1996,2:67182.
[3]李登祥.关于传承与发展武汉传统手工艺的调研报告[J].中国集体经济,2013,3.
[4]段笔耕.谈常州梳篦包装上的几点看法[J].艺术设计,2013,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