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美丽中国的底色

2018-05-29谭治国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共生现代化文明

谭治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个前所未有的定位: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千年大计”如何理解?本文谨作解读。

一、新時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少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一个民族环境意识的高低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作为现代社会的文明人,我们不仅要具有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社会道德,还要培养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为核心的生态道德。

(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新论断,这大大丰富和完善了现代化的内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两层含义,一是现代化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前提,只有高楼大厦、没有绿水青山的现代化不是真正的现代化。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是不发展、不作为,而是要通过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实现现代化。所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规律的具体体现和运用,是对世界各国现代化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也是对我国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经验教训的吸取。

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五道难关

(一)思想理念关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家“天人合一”生态智慧虽然产生于遥远的古代,却具有跨越时代的价值,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不谋而合。但是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的进程中,人类总是将人与自然设定为服从关系、顺从关系以及征服关系,这些都是对立和分离的关系。人类强调人对自然的权利,人是宇宙之灵,太阳为人而升,星斗为人而亮,自然为人而存在,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人要征服自然”,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一切为人的利益服务。而事实上生态环境不是为人类的存在而存在的,人与自然不是一主一仆的关系。人类与自然,双方都是主体,相互要沟通交融,以达到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而不是对立。因此,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难关之一就是思想意识的改变和突破,要从生态伦理观的树立抓起,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才可能实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二)资源环境关

1.资源问题。我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三分之二的陆地领土是山地,山区水土流失严重。而且,我国人均资源尤其是可利用资源非常有限。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可见,资源给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约束是多么明显。

2.环境污染问题。从2016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来看,在监测的城市中 ,只有8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只占总数的24.9%。另外,将近20%的城市还属于酸雨城市。

3.生态系统退化问题。生态系统的退化问题形势严峻。有团体在2015年做了一些县域生态环境调查,在调查的2500多个县域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县域生态环境是较差或差,表现为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栖息地被破坏、林地覆盖率不高,等等。

(三)法律制度关

尽管十六大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加强了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建设,但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比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明确,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责任追究等。

(四)行政分割关

一是区域分割,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区域各自为政。然而,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生态系统和行政地域之间不一定契合。二是是各个部门之间的行政分割。部门之间要打破壁垒。这也就是习近平同志一直强调的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五)知行合一关

《尚书·说命》中有这样一句话:“知之匪艰、行之惟艰”。可以说,在1962年出版的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早就激起了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觉醒:它描述了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将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但是,中国以及许多国家在这条路上却走得太缓慢,水、土壤、空气的种种污染情况最终导致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人们被各类疾病缠身。所以,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建设之后,重要的是刻不容缓地采取行动,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落地生根,落地开花。

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针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重点

1.推进绿色发展

一是加快建立绿色发展的经济体系。二是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三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四是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五是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2.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一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二是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三是环境治理体系建设。

3.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一是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二是完成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即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是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四是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五是健全休养生息制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4.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党的十九大报告部署了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与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两项改革任务,强调了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要求。另外,在新时代的监管中,要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和司法审判的巨大作用。

猜你喜欢

共生现代化文明
边疆治理现代化
请文明演绎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漫说文明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对不文明说“不”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