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独夫妻”家庭问题的探究与分析

2018-05-29苏雅菲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4期

【摘 要】双独夫妻指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有社会学家指出,独生子女婚姻将是今后我国婚姻的主体,这种结构和矛盾更为简单化的家庭组织模式,将代替原来传统的大家族模式,同时也会带来家庭内外关系的重大变化。本文采用笔者生活实例阐述新时期双独婚姻存在的家庭问题,同时在文末给出了笔者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双独夫妻;家庭结构;家庭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时期,家庭结构趋向于简单化——由主干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但处于这时期过渡阶段的一部分70后、80后人群便面临着他的上一拨年龄群体是多子女家庭、下一拨年龄群体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尴尬境地,从而也引发出有关双独夫妻或单独夫妻的一系列问题。在我接触的一个家庭中,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因此便有子女落户、房屋居住、夫妻工作地点、重大节假日去哪儿过、孩子教育、赡养老人等一系列问题。

二、文献综述

在王会的《两头走-双独子女婚后家庭居住的新模式》中提到,“两头走”同时也意味着家庭关系进一步核心化,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中的主导,在这种新型居住模式中,代际关系和家庭关系都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家庭内部关系受传统刚性的伦常规范影响较小。显见,在“两头走”这种新型居住模式中,代际关系和家庭关系都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变通性,家庭内部关系受传统刚性的伦常规范影响较小。

在谢霁月的《城市双独家庭幼儿教育现状研究》一文中提到了成长在双独家庭中的幼儿,由于父母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活动中所体现出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以及所形成的教育环境普遍具有独身子女的身心特点,对幼儿的成长具有不良影响。

在网上的一篇文章《“双独”夫妻过年回哪个家?》中阐述了“双独夫妻”回谁家过年的这个难题,并提出数个方案以及各自说明利弊,包括分头过年、两方轮流、“过年期间娘家婆家轮流坐庄”、婆家过年娘家拜年、只回一方过年、两方一起过年、带双方父母旅游过年等主要六个方案。

综合以上文献,我国文献对于“双独夫妻”的家庭矛盾与冲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居住模式、夫妻二胎意愿、孩子教育等问题中,对于如重大节假日去哪方过等一些较实际的问题没有找到详尽的文献论述,只能在网上找到一些新闻来支撑该方面论点,且对于某个论题,如“双独夫妻”二胎意愿的问题上,学者们的研究结果不一,不能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因此,本文将会更深入地发掘“双独夫妻”存在的问题。

三、研究过程(访谈)

本次访谈采用无结构式访谈,通过对女方父母、姐姐和侄女进行访谈,以了解这个家庭的三代人对目前这个家庭存在的哪些冲突最大的问题,通过聊天发现她们言语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询问,得到更准确的信息。因访谈过程中还包括引入主题和生活琐事的闲聊,所以访谈内容只截取了对本文研究问题有用的部分。(注:D为女方,L为其丈夫)

1、首先是访谈女方的父母:

…………

笔者:快过年了,D今年去哪边过啊?

对方:谁知道他俩怎么商量的,随他们吧,她婆婆就想让她儿子跟她大孫子回去,D在这过年也挺好的,要不光我们老两口过年也挺没意思的。

笔者:大过年的两人分着过也不太好啊……

对方:那怎么办呢,她婆婆事多,她也不愿意回去。

笔者:要这样的话L什么时候回来呢?

对方:估计过了正月初五就回来了吧,他也不愿意在那待着,他家人少,他又爱热闹,不像在咱家,人多,他倒是愿意回来。

笔者:老大(大儿子)和老二(小儿子)老不见,能玩到一块去吗还?

对方:反正俩人刚到一块也是老打,打完就知道哭、喊妈妈;俩人都独惯了,谁也不让着谁,不过待待就好了,都是亲哥俩,也小,一说他们就知道自己错了,一会就老实了。

…………

2、其次访谈女方的姐姐:

笔者:也不知道D今年在哪边过年,你说,中秋节的时候就也没回去,今年不知道怎么着……

对方:她这个情况也是发愁,你说现在跟婆婆处成这样,她婆婆又抱着老大不撒手,现在又想把儿子(L)弄回身边去,也不知道想干什么。本来当时以为她婆婆是个好相处的人,现在不知道怎么变成这样了。

笔者:上次老大从XXX回来你们一块吃饭怎么样啊?

对方:挺好的,老大现在倒是跟原来不一样了,腼腆了,老二现在倒成人来疯了,人一多谁也管不了他,俩人什么都抢,玩玩具小车谁也不让着谁,他妈给一个喂了口饭,那个就也得让喂一口,抱了这个一下就得抱那个一下。老大现在也独惯了,也不让着老二,老是偷摸地打他一下。我当时就跟D说,你这样让两个孩子长期分着根本不行,回头哥俩都生分了。

笔者:现在是上幼儿园,一个在这上一个在那边上还行,等上小学的时候还不都得去那边上啊,要不教育资源都不一样,回头孩子还不得埋怨。

对方:估计是,反正我看D自己心里现在也没个准主意,就别说上小学了,现在老这么分着也不好啊,这不现在都有问题了吗。

…………

3、对女方的侄女进行访谈:

笔者:听说上次D的婆婆带老大回来呆了几天,你中间来过吗?

对方:来过,走的那天我跟着去车站送了,老大说啥也不愿走,闹了半天才让他奶奶带上车,哎……

笔者:也是,这儿子不能养在身边,当妈的心里也不好受,孩子毕竟还是跟妈亲,跟着爷爷奶奶哪有跟着自己的妈好啊。

对方:是呢,你说一开始他们结婚的时候咱也觉得咱们两家也不远,她公公婆婆看起来也挺好说话的,现在怎么变成这样了呢。那边房子小,往后孩子一大事情就多了,俩孩子要是都去那边上学住哪去啊,他俩现在都在咱们这上班,难道到时候再辞职重新去那边找工作吗,哪有那么好找。

四、案例分析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件事,女方的两个孩子年龄相差两岁,因此在生老二的时候老大同样也在需要人时常照看的年龄段,当时又赶上女方家里装修,杂事较多,居住地协调不开,因此婆婆就带老大回那边居住;老二渐渐长大到了调皮的时候,婆婆家就顺便提出了帮女方照看老大,并给出令女方无法拒绝的要求——即让老大在那边上幼儿园,这样还能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女方为了满足婆婆想看孙子的心情,再加上女方照顾一个孩子就很辛苦,后期还要出去工作,就答应了这样的要求。后来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老大和老二不经常在一起,到一起就经常打架,老大就说找奶奶,老二就说找妈妈,各自都感觉自己有靠山。

这样就引发了一系列家庭問题,一是女方希望亲自抚养老大,但是婆婆已经不放手了;二是两个孩子的相处问题,还有教育问题,一个孩子是隔代抚养,老人的教育观念与现代社会不符,而且隔代抚养很容易出现溺爱孩子的现象,另一方是祖辈和父母一同照看孩子,目前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两方教育观念不统一,父母是严厉的教育方式,而外祖父母疼孙子,就纵容他的一些行为,导致他现在有时候不听母亲的管教;三是夫妻关系因此出现了裂痕,经常因为此事吵闹,再加上工作分居两地,沟通不畅,从而影响了夫妻关系和家庭和谐。

五、结论

通过对家庭中三代人的访谈,笔者初步得出了以下的结果,笔者认为这个家庭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夫妻关系和与其双方父母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重大节假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在中国人观念中比较重要的节日,在哪边过的问题。根据之前的文献综述和家庭实际情况,笔者建议双方好好考虑下并采取最适宜的方案,减少家庭矛盾。

孩子的抚育问题。双方老人都想照看孩子,而且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年老后孩子出去工作,他们难免感到孤单,再加上小区内其他的同龄人都带孙子孙女出来遛弯,他们更希望有个孩子在自己身边跑来跑去,但由于居住两地,所以出于现实考虑不能经常更换生活环境,女方更愿意孩子由自己的父母来带,更放心。

孩子间的兄弟关系问题以及监护人教育方式的问题。到了后期双方妥协,两方各带一个孩子。但这样就造成了兄弟俩之间关系不和,由于他们俩不经常在一起,就好像分别是两个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到一起时经常为了争抢一个东西而打起来,做不到谦让,为了获得大人的重视,老大选择大喊大叫经常惹祸,老二就向母亲告状说哥哥打他,两个人到一起矛盾不断,母亲当时盼望的两个孩子到一起的快乐时光也大部分变成了吵闹。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女方还是和婆婆平心静气地商量一下,毕竟为了孩子好,双方都求同存异,各让一步,找到一个最好地解决方案。

婆媳问题。刚结婚时,婆媳关系还比较和谐,但随着女方回到本地工作,还把男方带到本地一同发展,导致男方父母成为空巢老人,而且孩子都生活在姥姥姥爷家,爷爷奶奶经常见不到孩子,矛盾冲突就越来越多。

从本案例中体现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双独子女如今面临的压力很大,本来是两个核心家庭,按理说家庭问题会比主干家庭要少,但事实情况是核心家庭面临的困境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因此不能片面的只看家庭结构就断定一个家庭的情况,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会运用家庭社会学的知识,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创造性的充实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解释和解决不同家庭出现的问题。

作者简介:苏雅菲(1994.6-),女,壮族,河北省沧州市人,中华女子学院2016级社会工作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儿童保护与家庭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王会,狄金华.“两头走”:双独子女婚后家庭居住的新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 2011,05:9-12+30.

[2]谢霁月.城市双独家庭幼儿教育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5.

[3]刘红霞.城市“双独”家庭的生育意愿研究[D].山东大学,2009.

[4]风笑天.“四二一”:概念内涵、问题实质与社会影响[J].社会科学,2015(11):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