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天换地,看当代愚公

2018-05-29赵丹陈绪喜徐新军杨国军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全村山村村民

赵丹 陈绪喜 徐新军 杨国军

“坎子山”,就是湖北郧西贫穷的代名词。三十多年前,我们到坎子山村采访调研,是要研究解决贫困落后问题,无路,无水,无电,茅草房,土地贫瘠。贫窮,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今天,全变了。旧貌只能在村纪念馆里看到。穷山变成了风景,蓝天下是人间天堂,一个旅游胜地大显规模。这个变化跟被称为“愚公村支书”的魏登殿是分不开的。2012年魏登殿当选为十八大代表;中共湖北省委发出了向魏登殿学习的号召。2017年,魏登殿再次当选。

一、愚公移山:绝壁凿出公路

1975年2月,服了5年兵役的魏登殿退伍了。在部队,他获连级嘉奖3次、营级嘉奖2次、个人三等功一次。领导要他留在部队,被他谢绝:“他觉得家乡坎子山更需要他!”军人的素质是过硬的。当年9月,经群众推荐、组织考核,21岁的魏登殿挑起了坎子山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

湖北口回族乡处于湖北省西北角,交通闭塞,发展落后,是当时郧西县最穷的乡。坎子山村是全县海拔最高的村,是当时全县最穷的村。海拔1799米湖北大梁贯穿腹地,全村15.5平方公里面积,只有1400亩耕地,且70%是鸡窝地。全村600多人,90%住的是茅草房,一半家庭都缺油少盐。山大人稀,土地贫瘠,无水、无电、无路、无地、无房,有的只是回汉百姓瘦弱的身体和饥饿的眼神。一连几个月,魏登殿在大梁山上徘徊。看到老百姓进出村都要肩挑背驮、到集镇七八里路就要半天时间的现状,1977年9月,魏登殿和村支部决定,先修建通村公路。穷乡僻壤,债务缠身,修公路,谈何容易!

既然决定了,就得抓落实。为了寻求支援,魏登殿带着县乡两级的介绍信,带着妻子给他烙的火烧馍,背着军用水壶,来到原郧阳地区行署,找到了分管交通的领导,诉说坎子山村百姓生活的艰难,讲述修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整整一个月,饿了就吃自带的馍馍,渴了喝口自来水,经过反复申请、反复要求,领导们被感动,一次性给他批了7万元。其实,七万元是修不了这条公路的,悬崖峭壁,肩挑背驮,完全靠人力。为了选好路线,魏登殿全程陪同技术人员进行测量;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他整天陪同工程技术人员,吃住在工地上。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和质量,他的工程指挥小组随机应变,一会儿是“回民攻坚小组”、一会儿是“汉胞攻坚小组”,一会儿是“回汉协作小组”,今天搞竞赛,明天搞评比,热火朝天。年轻的魏登殿总是流露出冲天豪情,只11个月的时间,这条村级路总算通了。回想当年修路,为了节约资金,能不放炮的尽量不放炮;能靠人工凿的,尽量靠人工凿。今天看来,这种做法非常正确。如果当初跑放多了,就没有了绝壁景观的效果。但是,这个当时只花了几十万元的公路工程,如果在今天,没有数千万根本就完不成。路通了,架电相对容易了。

公路开通后,从山村到集镇,只要15分钟的车程。很快自行车有了,三轮车有了,大山里渐渐有了现代化气息。山里的土特产运出去,山外的化肥运进来,致富路使农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到2014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余元。

二、脚踏实地: 夯实发展基础

2006年4月,湖北口回族乡成立20周年乡庆,魏登殿被乡政府授予“回民骄子”称号。奖牌的背后,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带领回汉村民发展经济、建设新农村的一桩桩动人故事。

1986年以前,坎子山村的老百姓大多数过着贫病交加的日子。拼命劳作总是解决不了温饱。就说种苞谷,单产不超过50公斤,连成本的一半都不到。种了亏,不种饿肚子。原因很简单,土地贫瘠,没有水源,耕作方式落后。怎么办?

第一步,整理土地。当时的坎子山村除了麻凼有点好地以外,到处是石窝窝,锄头一去叮当响。要想粮食丰收,首先需要好地,在魏登殿带领下,全村男女老少齐参与,每年冬季大会战,三个冬季,硬是整理出了700多亩好地。

第二步,无中生有,向上天要水。坎子山村的大山多是光秃秃的石头,是旱灾多发区的最前沿,全年降水量仅300毫米,天上下的少,地上留不住,村民们吃水一直是大问题。特大干旱时,全村600多村民仅靠二组一处泉水维持生活。泉水供不应求时,一桶水能卖到5元钱,村民们心痛地说:“水贵如油啊!”五组村民邹克明卧病在床,妻子往返5公里取水回家时不慎摔倒,水桶摔得粉碎,一气之下,竟用麻绳寻起了短见。村民们将她救醒后,她的第一句话是:“幸亏我没有死。我要是死了,办丧事要多少水啊!”听到这悲怆的哭喊,无人不心碎。

1997年,坎子山村打响了吃水用水攻坚战,大搞水窖建设,蓄住 “甘露”。在乡领导的协调下,县能源办每口水窖补助一吨水泥。魏登殿带领技术员全面勘查,凡是能够蓄水的地方,凡是必须蓄水的地方,全部高标准规划水窖。截至目前,全村建起了110口水窖,彻底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

别看坎子山村离县城最远、山最高,却是全乡最先通电村。1992年,坎子山的高低压电开通了。如今的坎子山村更是今非昔比:大瓦房、楼房取代了茅草房,电灯取代了煤油灯,家用电器家家普及,移动、联通信号全覆盖。海拔1799米的坎子山上俨然形成了“天上的街市”。

第三步,改良耕作传统。魏登殿到农业部门“取经”,请技术人员指导,在全县率先搞起了地膜覆盖。由于抢住了农时,当年单产就提高到350公斤。现在坎子山的包菜、土豆、玉米是远近闻名的无公害农作物。随着交通、水电基础设施的改善,魏登殿带领村民搞起了农副产品深加工,保障游客们吃好,还须游客购买需求。

第四步,打出“马头羊”品牌。湖北口的马头山羊肉质鲜嫩、皮质优良,它的大名早在解放前就记入了湖北省志。1990年,面对全村仅有8头牛、11头羊的现状,魏登殿和村委会采取了两个行动:一是改良品种,引进25头“波尔”山羊、3头“秦川牛”,免费提供给养殖户;二是对养殖户的栏圈进行改造,确保养殖质量。2010年,他们还组织农户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目前,全村有610头牛、3500只羊,初步形成了“人平1头牛、5只羊”的畜牧发展格局。以“坎子山”为品牌,以 “坎子山” 为中心方圆百里的牛羊产销基地已经形成。

三、赤胆忠心:把灵魂嵌入坎子山

30年前,魏登殿说话声音特别洪亮,做事情总是风风火火,总感到人心不齐,不如人意的事总是很多,所以他的脾气很大。而近30年,他基本没有发过脾气,更没有与人争吵过,他深知气大伤肝,思路正确了,最重要的是“干”。他思考最多的是“下一步干什么!”?“我还有哪些事要做!”我们多次深入采访,从大山深处到边贸重镇,从党委、政府到普通村民,对魏登殿都有一个共同的评价:他是一个好人!汉族村民何宗顺,一提到魏书记,就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他说:“魏书记,太叫人钦佩了!”据他介绍,他家中有5口人,茅草房住了四五代人,到了他這辈儿,面对多病的妻子,盖瓦房的愿望总是实现不了。是魏书记和村主任贷了1000元款,他家新瓦房才建起来。现在,房子刷成白色,电视进了堂屋,儿媳也进了门,家境好了,可是想还这1000元钱,魏书记总是不要。

回族村民魏登方,是和魏登殿一起长大的朋友,他见证了坎子山村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魏登殿共产党员的质朴本色。

魏登方介绍,1997年,郧西县遭受百年不遇特大水灾,坎子山大面积、长时间停电。水灾之后又是大旱,正在这时,村两委上马水窖工程。没有电,碎石机不能运转。为了保证施工进度,魏登殿带领村民白天夜里连轴转,用石磨把粗砂磨成细砂,硬是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了任务。魏登方说,魏书记的简朴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无论是到县里还是到市里,他总是住最便宜的旅社,自带干粮。1991年跑电项目时,必须要在市里待三天,魏书记做了4个大大的火烧馍带上。

魏登殿的妻子患病多年,而丈夫忙里忙外全都是村上的事,家里的事却不上心,她也有过委屈;但随着四面八方的人涌进涌出,来坎子山观光,她也感到了荣光。一年要种一万斤包菜、一万斤包谷、一万斤土豆还有五千斤大豆,这些农活她一个女人统统包揽了,2005年秋的一个月夜,在硬化路面工地忙活了一整天的老魏赶到地里,帮妻子收黄豆,又累又饿晕倒在黄豆地里。闻讯赶来的村民用一碗糖水把他抢救过来。当年底,远在武汉的儿子不想让他们再辛苦,借口请俩老帮带孩子,让他们离开老家。老魏拒绝了。他说:“我是不会离开坎子山的。”

四、“贫穷”被移走,灵魂被净化

如今,坎子山村已然建成美丽乡村的样板。前来参观的各级领导络绎不绝。见到魏登殿本人,参观罢魏登殿的住房,了解魏登殿的家庭情况,人们的灵魂都会得到洗礼。作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魏登殿常年忙着村里的事,妻子带病支撑着家庭;两个孩子虽说都读了专科学校,却都还在外地打工。他们家的确还不算富裕。许多领导来坎子山参观完毕,都情不自禁掏出赞助,都被他那粗糙且龟裂的大手拒绝,实在推脱不掉,他就上交到村委会;在全省各地做十九大精神宣讲报告,每个地方都给了他1000元的劳务费,但都被他谢绝。记者告诉他,这个是可以收下的,因为你也需要合法收入。魏登殿却说,钱我不看重的。我能够和大家一起改变坎子山的面貌,让老百姓脱离贫困奔上幸福小康之路,已经很知足。

其实,每一个从坎子山下来的人,不论是探访者,还是观光者,无不表示钦佩:一个农民村支书,在这样一个穷乡僻壤,一心一意为大家谋发展,取得如此巨大成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光辉榜样。

猜你喜欢

全村山村村民
B站UP 主停更,游戏成“全村”希望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全村唯一收件人
山村日出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山村一天一个样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沉寂山村崛起时
抽自家鱼塘救全村1400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