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课增强初中课程教学实效性探析
2018-05-29黄燕
黄燕
【摘 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变革,教育行业也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畅享信息化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微课+”成我我国教育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微课教学在初中课程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内容通过阐释微课教学的概念及重要意义,提出以微课增强初中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供教师参考。
【关键词】微课;初中课程;实效性
初中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还处于养成阶段,对于学习的目的和目标也仅仅停留在考取理想满意的成绩上,没有深刻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领会知识的重要性。初中的课程安排全面且紧凑,如何高效利用有限时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师工作质量衡量的重要一面。现阶段,随着初中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微课教学应运而生,并且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微课教学的引入不仅开阔了学生学习视野,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为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在微课教学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如何以微课为基础增强初中课程教学实效性,改善学生学习的现状,成为初中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微课教学概述
(一)微课定义
由于我国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模式是有地域区分的,所以微课的含义每个地区都有多侧重,微课从定义上来说,是指教师按照新课改要求,结合教学实践,以视频为主要教学载体,有效整合知识结构,汇总教学资源的过程。虽然各地区、省份对于微课教学的理解有差异,但是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要借助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展开教学。
(二)微课教学重要意义
从教学模式上分析,微课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堂教学氛围上分析,微课教学能够烘托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课堂学习的学习效率,拓宽学生的视野。随着教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微课教学已经由大学、高中逐渐向初中、小学拓展,成为教师教学方法的主流趋势。初学课程的大部分学科都可以运用微课教学,可以将历史、地理和政治等学生认为枯燥的学科变得有意思,可以将枯燥的学科文字内容转变成音频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为此,以微课管理增强初中课程教学实效性为目的,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及措施
二、以微课增强初中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建议
(一)构建初中课程教学情景课堂
构建初中课程教学情景课堂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微课教学法既是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同时也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模式的一次创新。因此,初中教师应把握学生学习规律,结合实践教学的经验,从实际出发,以微课教学满足初中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通过微课在初中教学课堂中的不断广泛深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找到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比如在初中政治课程中,《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现阶段,在我国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生活中得到父母的溺爱式的教育,这种优越感使他们 “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事物和人都呈现漠视的态度。此时,在降到以上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教学方式,播放一段相关的教学视频,视频是一段风景,视频风景里都有碧蓝的天空、奔跑的小羊、洁白的飞鸟等,伴随着微课教学中视频的播放,顺便告诫:“这里之所以美丽”,那是因为到处都散发出命的气息。
(二)加强微课课件制作培训,更新教育观念
微课是集知识点、信息点和艺术性为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常要多积累相关的微课视频教学资源,学校也应该多组织微课课件的制作方式和方法的培训,加强学习。
同时,在微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有效的借助相关的网络教学视频,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课堂学习氛围,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或者满堂灌。
(三)要逐步建立完整的微课教学共享平台
随着微课教学的不算深入及广泛应用,微课教学资源不断增加,但是微课课件的制作基本都是由教师本人进行的,这样就会增加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缺乏系统性的组织培训,造成了微课教学课件制作效率低的问题。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时常组织进行微课课件制作培训经验交流会,提升教师的课件制作技能,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微课教学是在信息化基础上开展的具有新颖性和吸引性的教学新模式,需要不断的推广,并在推广过程中及时弥补不足,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只要这样才能够有效推动微课在初中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效性。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被微课教学所代替,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变化,及时分析学生成绩的变化趋势,并有效调整微课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麻翠阁.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J].希望月报,2002(12).
[2]郭宏旻,成继红.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自学能力提升有效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6,(33).
[3]冯胜.小学数学低年级有效教学例说[J].中小学数学研究,2008,(12)
[4]张晓霞.小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49.
[5]刘忠君.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艺術在线,2010(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