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当代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

2018-05-29谷乐敏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现代性

谷乐敏

【摘 要】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走过的是一个相当动荡且漫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我们国家的整体意识和审美倾向,都曾经发生过重大的改变,从晚清时期的保守到民国时期的开放,再经过新中国动荡的60多年的快速变化,我国如今社会中的审美倾向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构成形态。在全世界都步入现代社会的背景之下,我们的审美倾向要与现代性交相辉映,能够遵守现代性的要求,同时也能体现出现代性的特点。本文中,笔者就中国现当代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来谈一谈,当下存在于我国中的审美倾向是由何原因构建,又要走向何方。

【关键词】现当代;审美主义;现代性

中国现当代中,曾经作为主流的审美主义倾向十分多元化,在清末民初,救亡和启蒙是当时时代的主题,因此当时的艺术创作大多也围绕着这两个主题而展开。而后救亡压倒了启蒙,在不断向前的过程中,救亡的艺术作品创作出了很多的经典。在建国以后,主流艺术形式开始描绘新中国的多姿多彩展现新中国的不同样貌。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审美变得多元化,有一部分艺术创作者继续关注主流审美,而更多的艺术创作者投身到实验的,先锋的艺术创作中去。这一系列的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都直接的体现着当时的审美主义倾向,同时也从不同的侧面展现着现代性。

一、中国现当代中的审美主义分类

(一)单一的审美倾向时期

从清末民初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内部的审美倾向大多是单一的,这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从1917年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以后,中国的整体艺术创作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两大主题在其中纠缠,它们分别是救亡和启蒙。而随着外部侵略的不断加剧,和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不断觉醒,在我国社会内部,救亡的审美倾向逐渐压倒了启蒙。身在北方的作家,如郁达夫,丁玲,科尔沁夫,端木蕻良等自不必说。就算是深处上海,十里洋场中的张爱玲,穆时英,刘呐鸥等等,也会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救亡图存的意识。因此从1917年到建国之前的艺术创作,基本的审美倾向都是倾向于救亡图存的。而在建国之后,到1978年之间,我国的艺术创作大多表现的是新中国的新样貌。这一期间,我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底层劳动人民开始当家作主,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开始着重的反应当时的人民新生活。无论是反映农民生活的锻炼锻炼,还是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我们夫妇之间,抑或是反映领袖生活的陈毅市长等等,都在不同的层面,表现出了对于新中国生活的喜悦与赞美。因此可以说,从1917年到1978年之间的艺术创作虽然在审美倾向上有着不同的变化,可是在固定的时期,全国范围内艺术创作的审美倾向大多是单一的。

(二)多元的审美倾向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到来,我国的社会开始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包容,与此同时,更多的艺术作品和价值观也开始进入到我国的社会之中。因此从1978年以后,我国社会中的审美倾向逐渐开始变得多元起来。

这种多元主要体现在,同一时期内拥有着多种不同的审美倾向。比如在1985年前后,我国的艺术创作中就出现了很多结构主义的艺术创作。比如格非的褐色鸟群,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结构主义审美倾向的作品,集中体现的是对于艺术创作结构上的关注相对于艺术内容,他们更关注的是艺术表达的技巧本身。在稍晚一些的时间里,我国社会中还出现了很多所谓新写实的艺术创作倾向。比如刘恒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刘震云的一地鸡毛,池莉的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同时期还有很多创作者创作了具有历史倾向的相关作品,比如二月河的少年康熙,比如姚雪垠的李自成。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审美倾向开始变得十分多元。在多元化的审美倾向时期,我们的艺术创作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现了现代性。

二、审美主义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

(一)单一审美与现代性的关系

虽然在上文的论述中,我们提到,多元化的审美能够在不同的角度去体现现代性,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单一审美倾向下的社会环境与现代性之间就被隔离。事实上,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从封建制度的农业文明中走出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在长久的封建社会中,我国一直处于一种单一的社会价值体系中,所有的人都被這种单一的价值取向所绑定,因此想要突破这种不符合现代社会理念的价值取向,就必须要与另一种符合现代理念的审美取向来替代他。因此,在1917年以后,我国在一段时间内奉行的是启蒙的审美倾向。启蒙是为了启发民智,为了让更多的社会中的人意识到,中央集权的皇权思维,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由发展的机遇和权力。紧接着我国的主流审美倾向变为了救亡。这是因为,作为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我们的国家需要发展,需要生存,这就需要在社会各阶层找到同样的凝聚力。救亡的审美倾向,可以将社会各个阶层凝聚起来,共同抗击外敌,保证国家的生存。因此,历史上的单一审美时期,与现代性之间是一种奉承的关系,虽然在特定的时期,我们的审美倾向是一元的,但是仍然很强烈的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现代性。

(二)多元审美与现代性的关系

多元审美的倾向,可以更加细致的从不同的层面去展现现代性。比如结构主义的作品可以从艺术创作本身来探讨现代性的问题探讨人在审美过程中是如何通过结构而获得审美体验。比如新写实的艺术作品就可以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去体现人在具体生活中的细微困境,展示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的生存困境的思考。在90年代以后,有一批女性艺术家开始崭露头角,她们的艺术创作大多体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这也是现代艺术中重要的一环,那就是人的解放与女性的解放。在不同的审美倾向中,现代性被诠释得更加细腻,同时也让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可以更加细致的去体会不同的审美体验,在现代社会中,拥有更加高品质的生活。

综上所述,不同时期的人们的审美倾向,能够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实生活,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反映出人们的内心。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我们只有以更加犀利的目光去观察现代生活,领会现代性的内涵,才能够在社会中展现出更多的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姜峰.审美·民族·现代——沈从文创作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19(1):37-41

[2]郭丹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审美主义与现代性问题[J].《速读旬刊》,2015(7)

猜你喜欢

现代性
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观念
北京晚清园林中的现代性线索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牛仔少年的孤独:论《骏马》中现代性对西部空间的争夺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欧战”与中国的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