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建设全国区域中心城市的思考
2018-05-29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和《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商丘市进入核心发展区和新一轮全国城镇体系区域中心城市。
一、明确建设全国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
(一)区域中心城市的基本涵义
所谓区域中心城市是在一定的區域中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的,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代表性城市,是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集散地,是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心,对周边城市具有显著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目前,国家中心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处于中国城市体系中的第二层次,次于国家中心城市。
(二)区域中心城市的特点
1.经济集聚度高。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大、整体实力强,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其经济势能高于区域一般城市,GDP在区域内占有的比重较大,人均GDP在平均水平之上。经济势能产生较强的“虹吸效应”,使得区域中心城市成为人口、资本、信息、企业总部的集聚地。
2.社会分工精细。区域中心城市作为高等级的经济中心,具有生产集中、分工细密、行业和部门比较齐全的特点。在城市内部依托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了专业化的城市产业体系,在区域内部通过与其它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控制区域产业链条,主导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3.城市功能完备。便捷的交通系统、优质的公共服务、优良的人居环境是区域中心城市必备的基本功能。这些功能不仅满足了居民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提升了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联系互通的效率,是中心城市高效、畅通、有序运转的重要保障。
4.要素流通频繁。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对外交流的窗口、区域内部交流的中心,通过信息流通、商务流通、交通运输、产业合作等内在经济联系,不断与外部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以及各种经济活动的对流,能够对区域内部发展横向经济实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
5.科技文化发达。区域中心城市拥有较高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相当数量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是区域人才、科技、科研设备和科研交流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同时,区域中心城市还是生产、传播、应用各种文化产品的重要基地,是区域文化汇集和辐射的中心。
二、商丘建设全国区域中心城市的差距
(一)城市首位度不高。
按照现代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规律,区域内首位城市经济总量一般不低于30%,首位城市的中心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巩固。2016年底,商丘中心城区生产总值约419亿元,占全市的21%,中心城区经济总量偏小,城市首位度不高。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9.6∶41.2∶39.2,虽然第二产业比较大,但第二产业多数集中在初级产品低端加工业,技术含量小,附加值较低,这说明商丘以中心城区为极核的增长体系尚未形成,为本级财政提供财源能力有限,经济总量明显偏小,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带动力不足。
(二)城区主导产业不大不强。
就商丘中心城区而言,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优化不够,纺织、食品、机械制造等传统支柱产业,存在市场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低、能耗较高和污染严重等问题,缺乏能够体现商丘特色与优势的大个头、高成长性、高科技的的战略性主导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创新研发能力,全市工业企业仅有7.5%的企业办有研发机构。特色产业不明显,城市服务业多以商贸流通、餐饮等传统形式为主,而金融、电商、信息、研发设计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文教、体育、保健、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较慢,还没有涌现出一批高档次的有支撑力量的新兴服务业态。
(三)城市配套功能不够完善。
商丘城市化发展相关配套的设施未能与城市建设发展同步。城市给排水、供热等综合管网系统配套水平相对较低,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水平尚未达到建设要求,城区公路等级偏低,城区存在断头路,对外交通辐射力不足,与周边地市还没有真正打通“快速通道”,没有形成内畅外联的市内1小时交通经济圈,而且,有些道路功能还不完善,存在没有人行道、慢行道和雨污不分流等问题。公共服务投入仍然偏低,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配置方面,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例如,城区学校班额过大、校舍面积及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医疗设施服务半径过大,多数超负荷使用,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公共体育场地、群众活动场所和福利保障设施总数不足等,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能有效满足。
(四)城市主要资源约束趋紧。
商丘主要面临两大资源约束:一是土地供应紧张。商丘地处平原,土地利用率高,易开发后备资源严重匮乏,到外地购买补充耕地指标的费用较高,个别县(区)政府补充耕地项目财政投入不足,即使补充耕地项目验收后,也难以满足占补平衡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商丘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保障能力。二是水资源严重缺乏。水资源是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商丘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9.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28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水资源的下限标准,属于重度缺水地区。由于近几年地下水过度开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致使形成大面积地下漏斗,成为全省4个沉陷漏斗区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用水需求增加和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商丘建设全国区域中心城市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产业支撑,提高城市发展带动力。
1.升级传统工业。一是坚持发展绿色工业。推进落后产能淘汰,支持传统产业企业通过技改扩能、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等方式,推进企业之间的互补循环、产品之间的内部循环、产业之间的耦合循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装备制造业升级和进口替代,加快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加快先进制造技术和节约清洁生产方式的推广,支持节能减排技术、低碳技术的研发,对相关领域企业的生产经营给予鼓励和扶持。二是加快“两化”深度融合。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依托于电子信息技术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进重点领域信息技术应用、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发展为工作重点,指导企业信息化,做好典型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和推广工作,从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面全方位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三是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从自身比较优势出发,发展特色产业集群,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实现有限资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享。
2.聚焦高端服务业。一是做强特色商圈。积极引进现代商业模式,科学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现代化城市商业综合体。引进智能化室内主题乐园等为核心的城市休憩、商业生活区。加强与郑州自贸区的对接,建设商丘进口商品直营中心旗舰店项目,进而打造成辐射周边的枢纽集散地。提升现有骨干商场的规模优势,在中心城区形成一批有特色、有辐射力的商业区、中心市场。扶持发展连锁经营、配送中心、代理制等流通方式,积极发展特色超市、仓储式商店等经营形式,规范发展旧货、拍卖、租赁等行业,合理配置社区便民商店。二是提升业态层次。优化提升传统服务业,整合区域内的传统服务业的资源,加快应用科学管理模式和现代经营业态改造传统服务业,大力推行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技术和管理方式发展专业经营,提升中心城市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提高档次和城市品位。三是加强政策扶持。研究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更加优惠宽松的政策,对市场准入实行负面清单管理,鼓励私人资本进入更多的服务业领域。
3.推动高新产业。一是培育新动能。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着力发展新能源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五大新兴产业,使新兴产业成为带动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二是发展大数据。以河南省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契机,选择交通、物流、粮食、电子商务、政务服务、健康养老、公共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率先实现大数据应用创新突破,把商丘打造成全省大数据创新发展新高地。如,在电子商务方面,依托大数据,建设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为特征的一系列重大智慧应用系统,打造领先水平的电子产业基地,引领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实现线上线下销售融合互动,促进商业运营模式的创新。三是鼓勵新业态。积极引进股份制金融机构,实现村镇银行全覆盖,积极发展保险、证券、信托、典当、租赁等业务,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股权投资基金等新业态。大力发展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促进健康养老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发展商务服务、家庭服务、综合休闲、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等新兴服务业。
(二)运用棚改撬动,增强城市发展驱动力。
1.突破中心城区发展中的资金瓶颈。由于棚户区改造是一项民生工程,棚户区改造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性资金,中央政府的专项建设资金补助、各省级政府补助构成了棚户区改造的主要资金来源。以此为基础,可以吸引社会资金、房地产公司等媒介介入棚改工作,既缓解了单方融资的压力,又可以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带来经济发展新机遇。
2.解决中心城区发展中的土地供应。实施棚户区改造,使以前被占用的土地资源解放出来,重新规划,从而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与此同时,普通商品房的供求会上升,居住环境也会优化,城市房地产的竞争力相继提升,从而房地产企业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促进中心城区的和谐稳定。推进棚户区改造,会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其公共服务水平也会提高,会涌现一些新的产业,形成新的产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三)做强枢纽经济,延伸商丘发展辐射力。
1.构建立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进“三环九放射、六个出入市口”“井字加环线”快速路系统、商合杭高铁和沱浍河航道工程建设,尽快开工建设京九霸商段,力争早日建成商丘机场并投入使用,进一步巩固提升商丘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尽快形成“一线三网六中心”枢纽布局和“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对接”的多式联运系统,空、铁、路、河运联动,客货统筹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带动自身、辐射多边的能力实现新提升。
2.促进区域联动发展。紧抓“一带一路”机遇,做好“东引西融”,争取国家支持,把发展通道经济与挖掘交通枢纽优势相结合起来,积极对接中原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延伸经济辐射范围,把商丘建设成为河南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
3.着力招大引强。发挥交通枢纽优势综合效应,增加投资环境吸引力,借助土地资源、重点产业、优质载体等优势,聚焦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其他综合实力强的企业,大力引进科技总部、高铁总部、商贸总部、营销总部、结算总部落户商丘。
4.培育专业化市场。重点建立培育大型的专业市场。对现有的小商品市场、纺织品市场、服装市场、钢材市场、汽配城市场、农机市场等各类市场,进行有机整合、合理布局,逐步发展分工精细的专业市场和特色商业街,使其发展为规模更大、特色更加明显的专业化市场龙头,加快形成中转市场带、物流带,发挥集聚规模效应,增强对周边地区辐射影响力。
(四)深挖文化底蕴,激发商丘发展精神动力。
1.“商”文化品牌。“商”文化品牌是商丘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是商丘最具价值的文化符号。一是加强商文化研究,发表、出版与“商”文化相关的研究性文章和普及性较强的书籍,扩大“商”文化的影响力。二是做好考古工作,在保护开发宋国故城遗址的基础之上寻找商朝早期都城遗址,为“商”文化寻找考古支撑。三是加强开发利用,修复商丘明清古城,做好商丘古城大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建议在商丘古城内设立非遗一条街,集中展示商丘非遗文化。四是依托高等院校建立“商”学院,着力将商丘打造成世界华商的朝圣地、商业精神的发源地、商业文化的传承地、商界精英的培育地,使“商”文化真正“复活”,成为商丘的一张金字招牌。
2.“华商之源·通达商丘”城市品牌。城市品牌是独具地域色彩的符号和标志,是一个城市文化与精神的体现,是城市未来发展强大的核心因素。商丘市要着力叫响“华商之源、通达商丘”这一品牌,深度挖掘华商之源优势,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持续提升“国际华商(文化)节”内涵,不断吸引海内外的华商来商丘寻根问祖、投资兴业。持续释放交通枢纽动能,挖掘华商之源元素,打通商丘厚重的历史文化与中国重要交通枢纽的桥梁,不断提高对外部人才和游客的吸引力。
3.文化生态旅游品牌。一是以归德府城为龙头打造古城文化旅游区,以故迹遗址为辐射打造古城历史体验区,以河流水系为纽带打造古城生态观光区。二是以黄河故道为载体打造生态廊道景观区。坚持水利、生态、林业、文化、旅游多位一体,着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带。在故道沿线布局休闲娱乐项目,打造生态景观带和无烟产业聚集带,加快建设风情小镇、影视基地、体育休闲示范区等项目,打造高品质的生态旅游度假区。
(五)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商丘发展吸引力。
1.加强基础建设。围绕高铁商贸中心区、商丘古城文化旅游区和商务中心区“金三角”建设,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先主城、后外延,全面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公园绿地建设、公厕中转站建设、水气暖公用事业建设、道路畅通工程建设、综合管廊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等,完善城市功能,提高中心城区承载能力。进一步优化城市公交线路,不断改善群众出行环境。根据中心城区道路的实际情况建设立交桥、高架桥,谋划修建城市轻轨等轨道交通线,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大城市气派。稳步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有序推进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解决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的现象。
2.提升生活品质。整合资源、加快推进,分级分批、有序引进中心城区优质的教育、体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提高保障群众就学、就医、就业的能力;以人为本,强化社区管理,完善社区配套设施,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构建步行可达、实用舒适、智能高效的“一刻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要达到100%,不断提高社区生活质量和居民幸福指数;加大财政投入,加快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提升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和科技科普服务水平;合理布局建设超市、便利店、菜市场等商业网点,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方便群众生活。
3.建设宜居商丘。商丘作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长寿之乡、宜居之地,应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运动之城、休闲之城和健康之城,建设城市精美、乡村秀美、城乡统筹、宜业宜居的美丽商丘。树立“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意识,抓好商丘古城生态水系、日月湖引黄调蓄工程、黄河故道生态廊道、市区内水系治理。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加快实施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打造舒适的居民生活和生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