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寓言文本的更深处漫溯
2018-05-29蒋桂红
蒋桂红
[摘 要]小故事,大道理,是寓言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揠苗助长》是在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第一则寓言故事。如何让学生在静态的语言文字中发现蕴藏于其中的智慧,并将这种智慧用动态的言语方式呈现出来呢?教师可以通过读、讲回环,引导儿童感受寓言独特的言语方式;通过品、演合一,激发儿童言语的感性彰显;通过思、说递进,唤醒儿童言语的理性生长。
[关键词]寓言文本;言语表达力;揠苗助长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0-0072-02
《揠苗助长》是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第24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故事,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在课本中接触到充满智慧的文化经典——寓言。如何让他们在静态的语言文字中发现蕴藏于其中的智慧,并将这种智慧用动态的言语方式呈现出来呢?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去寻找一条通向智慧的儿童言语发展之路。
一、读、讲回环,感受寓言独特的言语方式
对于寓言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有一句话说得很形象:“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袋子很小”说的就是寓言的短小精悍,“能取出的大东西”就是小故事中蕴含的大道理。《揠苗助长》是一则一百五十余字的小故事,和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相比,它无疑是短小的,结构也比较简单,但其语言的精辟简练、极富表现力,却让故事本身通俗易懂、活泼有趣,让学生乐读、爱讲。
[课堂教学片断]
师:你瞧,老师把心急的农夫请到了我们的课堂里了,可老师太粗心了,没把讲故事的叔叔阿姨请过来,你们自己来试试行吗?
(播放动画,学生试讲)
师:故事讲完了,加上了农夫的动作、语言和他的心理活动,故事就更精彩啦!现在请你再来读读课文,和咱们刚才讲的故事比比,你有什么发现?
生1:课文里的故事比较短。
生2:我也觉得课文里的故事不长,比较短。
师:是的,这就是寓言的特点,它字数不多,短小精悍,看上去似乎不如我们讲述的故事那般具体,但我们一读就懂,还能在讲的时候加入很多自己的想象,这也是一种表达的独特之美。
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学生想象出了农夫在烈日下气喘吁吁拔禾苗的画面,甚至听到了农夫心底的声音,从而在课文原文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地将故事讲了出来。我们所听到的,已不仅仅是简单的复述,而是立足于文本的儿童自主的再度开发。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言语表达力得到了提升。但此时的回观原文仍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嘴里的故事生动具体,这是语言文字的一种美,但寓言的短小精悍、极富张力不得不说是语言文字所呈现出的另一份别样的美。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言语表达风格,对于教师而言,就有着不同的教学价值。对寓言这种特殊言语形式的揣摩与品味,能让学生寻到开启多维度言语智慧的金钥匙。
二、品、演合一,激发儿童言语的感性彰显
要从寓言这个“小魔袋”里取出“大东西”,甚至是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仅仅关注寓言的外在形式显然是不够的,“魔袋”里的大道理无疑是理性而抽象的,但“魔袋”里常会有一个感性而直观的鲜活形象。在《揠苗助长》中,农夫就是那个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的人物。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倡自然主义教育,认为教育要遵循自然。2~12岁的儿童属于“理性睡眠期”,他们主要通过自己的感觉而非理性去思考并了解外部的世界。因此,带着学生咬文嚼字品一品,兴致盎然演一演,寓言中的人物形象立马就会跃然纸上,“魔袋”里的大道理自然也就呼之欲出了。
[课堂教学片断]
1.师:读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农夫十分焦急。圈画出关键词语,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生1:我们从“天天”感受到农夫十分焦急。“天天”就是说农夫今天去,明天去,后天还去,一天也没落下。
生2:我们从“巴望”看出农夫焦急万分。“巴望”就是特别特别希望,天天盼着。
生3:我们也觉得农夫十分焦急,要不然他不会“总觉得禾苗一点也没长”,禾苗其实已经长高了,只是他太心急了,没有发现。
2.师:读着农夫拔禾苗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骄阳似火的中午,农夫顾不上休息,一刻也不停息地拔禾苗。
生2:天色已经黑了,农夫顾不上回家,一边拔禾苗一边说:“这下好了,我的禾苗终于长高了!”
师:如果你就是那一棵棵被拔起来的禾苗,你是什么感觉啊?
生3:我觉得好疼啊!
生4:干吗把我拔起来啊,我感觉自己快要死掉了!
3.师:农夫看到禾苗都枯死了,一屁股坐到了田埂上。这时,又来了一个农夫,他们之间会发生些什么呢?
出示学习提示:在四人小组间,一人饰演揠苗助长的农夫,一人饰演后面过来的农夫,四人共同设计台词和动作。
(学生交流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在品读文字、演绎角色的过程中,品为演服务,演为品提升,品演合一,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的角色体验,这无疑是感性而灵动的。由于角色的转换,学生面对所处的情境,会情不自禁地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身份、处境去思考,根据文本与同伴对角色的期待,合情合理地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和恰切的语言表述。而这种语言表述恰恰就是言语实践的过程,更是儿童言语感性彰显的过程。
三、思、说递进,唤醒儿童言语的理性生长
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怪东西,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因此,我们既要追求儿童言语的感性彰显,更要着力实现儿童言语的理性生长。三年级的学生的确还处于“理性的睡眠期”,我们要做的有两件事:一是不要惊动他们的这个好梦,不要让感性的“王子”破灭;二是我们有责任将他们轻轻地唤醒。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也能从寓言中捕捉到智慧的光芒呢?将寓言故事链接到我们的生活中无疑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学生从静思默想到言语表达,是需要时间的。
[课堂教学片断]
师:在你身边有没有像农夫这样心急的人呢?或者,你就是那个揠苗助长的小农夫?
生1:我家养了许多小金鱼,为了让它们快快长大,我给它们喂了很多鱼食,结果把它們全都给撑死了。
师:是喂鱼助长。还有吗?
(教室里一片安静)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不少揠苗助长的现象呢!(播放源自生活的有关揠苗助长的漫画)能说说吗?
(学生思考,片刻后开始交流)
从以上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向着寓言文本的更深处漫溯,课堂无疑是需要等待的。有人说寓言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有儿童特点的哲学教育。哲学教育,本身就是理性的、抽象的、思辨的,它之于儿童,更是需要时间的,需要艺术的。课堂教学就是一种人对人智慧的唤醒、激发和引导的艺术,切不可少了“等待”。善“等”的教师才能收获儿童言语表达的理性生长,而这种外在的言语生长力折射出的恰恰是儿童内在思维品质的发展。
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又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能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能发现生活的内在意义。带着学生读读讲讲、品品演演、想想说说,让儿童言语的感性得以彰显,理性慢慢生长,才能实现儿童的真性表达。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