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人力资本投资与内蒙古“资源诅咒”破解

2018-05-29付桂军

北方经济 2018年4期
关键词:资源诅咒人力资本生态环境

摘 要:内蒙古作为资源丰裕地区,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由于长期的资源路径依赖,有陷入“资源诅咒”的风险。内蒙古陷入“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主要是人力资本、制度和生态环境破坏。破解“资源诅咒”,需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实现人力资源集聚;坚持观念创新,为制度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观念基础;加强生态环境约束,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观念创新 人力资本 资源诅咒 生态环境

内蒙古作为中国煤炭资源丰裕省份,是否存在“资源诅咒”现象,是否可能陷入“资源诅咒”陷阱,部分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由于研究区间选择上的差异,学者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相同。但如果考虑到内蒙古在2012年煤炭价格急剧下滑后的经济表现、2017年经济增长率的断崖式下跌和长期资源依赖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内蒙古陷入“资源诅咒”陷阱的可能性大增,亟需采取措施规避“资源诅咒”陷阱。规避“资源诅咒”陷阱,需要了解“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

一 、内蒙古 “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

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來看,“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寻租与腐败、制度和生态环境破坏等。从内蒙古的实际情况,内蒙古陷入“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主要是人力资本、制度和生态环境破坏。

(一)人力资本传导机制

资源丰裕地区,由于依靠资源开发与利用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地方财政收入的持续增加,严重的资源路径依赖使地方政府忽视了人力资本投资,造成了人力资本存量不高、人力资本投资弱化等问题,也带来了资源丰裕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人力资源困境。

人力资本存量变动可用人口受教育程度指标和人口流动性表示。从人口受教育程度指标看,根据2016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内蒙古高中以上受教育人口占全部被调查人口的35.33%,其中大专以上人口占比为18.28%,大学本科人口占比为5.37%,研究生以上人口仅占0.33%。从不同受教育程度占全国的比重看,高中以上受教育程度占全国同等受教育程度人口的比重为2.19%,大学专科以上占2.61%,研究生以上占比为1.12%。高等教育程度占比偏小和绝对量相对不足很难满足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对高质量人口的需求。从人口流动性指标看,2002年至今,内蒙古仅有5年流入人口大于流出人口,分别是2007年、2010年、2011年、2015年和2016年,流入最多的一年是2010年,净流入人口为4.69万人。人口净流出的年份有10年,其中人口净流出最多的一年是2005年,净流出人口为8.97万人。总体变动趋势是净流出人口呈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2015年以后出现了人口净流入的现象。

(二)制度传导机制

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以某种明确的形式被确定下来,由行为人所在的组织进行监督和用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制度,如各种成文的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契约等。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约定成俗、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包括价值信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等。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或者某种错误的制度安排会带来消极的甚至恶的后果。

从内蒙古“资源诅咒”制度传导机制看,更主要的传导机制是非正式规则传导,观念认识上的固化和滞后是主因。长期依赖资源发展的模式带来了严重的路径依赖,就内蒙古最丰裕的煤炭资源而言,除了大规模煤炭资源开采之外,十几年来,还探索了煤电、煤电化、煤电铝、煤电化运一体化等发展思路,大量坑口电厂上马,建设了一大批煤化工企业和电解铝企业,虽然带来了煤炭附加值的增加、地方经济的增长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但仍然没有摆脱资源依赖。从2016年内蒙古工业发展情况看,采矿业和与矿产资源相关的制造业共13个行业的企业数占工业企业总数的44.61%(远高于全国的21.29%);工业总产值占工业企业总产值的58.26%;资产占工业企业资产总额的58.01%(高于全国的34.98%);流动资产占工业企业总流动资产的59.36%;固定资产原价占工业企业资产原价总额的51.66%;利润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63.99(高于全国的21.11%)。较高的占比加剧了路径依赖的程度。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来看,内蒙古在45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消费品12种,汽车制造2种,其余均为资源型产品,资源型产品占比高达68.89%。在资源型产品中,煤炭产量占全国产量的24.79%,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1.86%,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6.43%,占火力发电总量的8.9%。在汽车制造中,铁路货车占比为4.88%,载货汽车占比仅为0.25%。作为中国蒙医药发展的核心区,中成药占比仅为0.42%。这些数据说明,内蒙古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资源路径依赖。要转变这一现状,首先必须从观念创新入手,实现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创新。

(三)生态环境破坏传导机制

资源丰裕地区大规模资源开发会带来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由此带来的后续投资困境和高昂的治理成本会对资源丰裕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从而造成“资源诅咒”的可能。内蒙古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直接和间接损害,草原沙化、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塌陷、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由于原制度设计的缺陷,增加了政府治理成本。矿产资源的利用,煤化工企业、煤电企业、煤电铝企业等涉煤企业和金属冶炼企业的大规模发展带来了水源污染、空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了生态环境治理困境。

内蒙古生态环境破坏传导机制主要通过两个路径进行传导:一个路径是资源开发利用型企业集聚和由此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阻止了其他类型企业的进入,造成了产业结构的单一化;另一个是修复破坏了的生态环境占用了大量的治理基金,降低了政府引导资金的投资能力。

二、内蒙古破解“资源诅咒”的路径选择

(一)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实现人力资源集聚

1.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职业技术培训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首先要重视正规教育,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从内蒙古目前来看,一是要加快普及高中义务教育。没有经过高中教育阶段,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失业率来看,在失业对家庭影响最大的中年阶段,2016年中国35-59周岁人口平均失业率(简单算术平均)按受教育程度由低到高基本呈现递减趋势,未上过学、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高等职业、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失业率分别为13.4%、13.9%、11.8%、11.2%、6.7%、6.7%、4.8%、2.6%、3%。提高受教育水平不仅能降低失业率,而且能够满足创新创业的人力资源需要。二是要改革职业教育。取消职业类院校非职业教育专业,取消中等职业学校,面向高中毕业生招生,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着力培养制造业向中高端转型、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端技术人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向企业提供普通培训和专业培训,着力培养现代工匠。

2. 促进劳动力净流入,实现人力资源集聚

马克思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劳动者(也就是人)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也是未來区域竞争的核心要素,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引进。为了推进人才引进工作,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才引进和流动实施办法》,为人才引进提供了正式制度。但考虑到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科研的软硬件条件等因素,需要考虑如何在中国人才争夺战中占据优势。一是要清楚地认识到内蒙古不但需要专业性人才,未来的竞争也需要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一般人才,南京、武汉等城市对大学生的争夺就说明了这一点,内蒙古也要及早改革户籍制度,鼓励大学生落户内蒙古城市;二是在专业性人才的争夺中,要形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的研发机构联合引进人才的机制;要形成合力,由内蒙古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引进;不仅重视引进个人更要重视引进团队;在刚性引进的基础上,要着重采用柔性引进和联合攻关等形式实现人才集聚,实现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重点优势特色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蒙中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需要。

(二)坚持观念创新,为制度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观念基础

1.坚持深化改革的观念

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表明,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强起来”的目标。内蒙古实现破解“资源诅咒”,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在中央全面深化

改革委员会的领导下,坚决贯彻执行各项决策和顶层设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形成不畏改革困难、勇于创新的观念,破除由速度向质量转变的一切桎梏。坚持“三去、一降一补”,切实化解煤炭产能,推进资源型产业转型升级。

2.坚持开放的观念

内蒙古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要形成开放的、全球的观念和视野。根据“一带一路”国家乃至全球需求及其变化调整内蒙古供给结构,提升内蒙古制造的产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解决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高级化问题。坚持开放的观念,要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内蒙古在区位、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好中俄蒙经济走廊和欧亚大陆桥,发展与俄、蒙、中亚和欧洲在能源、农畜产品、民族产品等方面的贸易。

3.坚持增长和增长极的观念

中国经济的增长经历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四个增长极的转换,四个增长极仍然会在今后较长时间内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并且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内蒙古破解“资源诅咒”,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增长极的观念。呼包鄂城市群在内蒙古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在50%以上,实现呼包鄂城市群一体化和同城化发展,推进呼包鄂城市群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多元化发展和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是破解“资源诅咒”和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三)加强生态环境约束,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1.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硬化环境约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关环境规制的立法和条例纷纷出台,为治理和硬化环境约束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仍然任重道远。加强生态环境硬约束,阻断生态环境破环“资源诅咒”传导机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加快煤炭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准入门槛至500万吨,提高煤炭资源开发规模化水平和煤炭清洁利用水平,严格审批煤化工企业,关停部分运转不力的煤化工工业园区。二是严格招商引资,禁入污染严重的企业。三是严格环境督查和执法,通过倒逼机制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将生态环境影响控制在较低水平。

2.优化制度设计,引入社会资本治理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破坏造成了极大的负外部性,需要构建合理的多元化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坚持“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实现成本内生化,强化治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引进社会资本治理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多元化,缓解政府治理专项资金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亮亮.矿产资源富集、“自然红利”与“资源诅咒”:中国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增长、问题与对策[J].世界经济情况,2008,(6).

[2]徐盈之,胡永舜. 内蒙古经济增长与资源优势的关系——基于“资源诅咒”假说的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10,32(12).

[3]齐义军,付桂军.破解资源诅咒的内蒙古模式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2).

[4] 陈纪平.结构红利与资源诅咒——西部大开发以来内蒙古产业结构变迁绩效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28(12).

[5]刘慧,马红云.内蒙古煤炭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基于 “资源诅咒”的实证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4,16(4).

[6]阿拉坦格日勒,恩和. 内蒙古牧区资源开发中的 “资源诅咒” 现象分析[J].农业展望,2017(5).

[7]王浩,王峰正,陈善龙. 西部资源丰富地区经济发展如何避免资源诅咒——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4,16(6).

[8]王春芝,赵国杰,于扬. 价格约束下的内蒙古煤炭资源诅咒与资源尾效的双重检验[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11).

[9]内蒙古统计局. 内蒙古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1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11]崔万田,周晔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探析[J].教学与研究,2006,(8).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资源诅咒人力资本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三江并流 “资源诅咒”与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