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大西安发展方向和路径
2018-05-29李华香
摘 要:西安与成都、重庆、武汉、郑州都属于中西部省会城市(直辖市),“一带一路”倡议下,这四大城市既是西安的合作伙伴更是竞争对手。本文通过详实的数据对五个城市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得出新时代大西安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大西安的历史地位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高于其他四市。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优势明显,尤其是民用航空。经济仍处于投资驱动阶段,经济总体实力较弱,对陕西省的经济贡献在下降。产业基础仍然薄弱,民营经济活力不足。科教资源丰富,但是创新转化能力有待提升。大西安必须理顺体制机制,以开放促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 一带一路 大西安 2049 开放
2049年是中国建国百年,也是大西安繁荣发展的百年,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百年计划”,才能站的更高,看得更远。大西安包括西安市、咸阳市和西咸新区,开发条件优越,发展要素集中,2015年总人口1457.8万人,生产总值8398亿元,经济总量占全省的46%,是陕西省经济、科教、文化中心,关中城市群主要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中华文明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在构建我国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西北地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大西安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地一城之事,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华文明在全球的价值表达。本文主要通过城市之间的比较分析,为新时代下大西安谋划未来发展方向和路径。
一、历史地位及在世界上的影响
西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七大古都之首,也是世界四大古都[ZW(]世界四大古都指西安、意大利的罗马、希腊的雅典和埃及的开罗,此外,又有学者认为应该再加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合称世界五大古都。[ZW)]之一。由于西安是我国历史上西周、赢秦、西汉、隋、唐等强盛王朝的古都,也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文化积淀深厚,在中外历史上影响深远,因此,不仅在我国众多的古都中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历史地位,而且在国际上也享有崇高的声誉。西安城市定位之一便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
成都有2300多年历史,位居全国四大名城[ZW(]全国四大名城依次是长安、扬州、成都、敦煌。[ZW)]第三位,是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成都定位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重庆也是全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1891年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抗日战争时期定为国民政府陪都,1997年继北京、上海、天津后成为我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的定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汉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3500年历史。近代工业兴起和经济发展,使得武漢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作为民主革命的发祥地,武汉在武昌起义后几度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民国时期经济贸易“驾乎津门,直逼沪上”,被誉为“东方芝加哥”。20世纪早期,武汉三镇曾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城市。新时代下的武汉,正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为己任,重新迈向国际化大都市。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五帝活动的腹地、中华文明轴心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43项。包括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黄帝故里、郑州商城遗址等历史名胜。
综上所述,五城均为历史文化名城,但在发展史、文化底蕴、历史遗存等方面西安绝对居周边城市的第一位。
二、人口规模和辐射范围的比较
相较于其他四个城市,西安人口规模较小,且增长较慢。2015年,西安人口为870.56万人,成都为1549.8万人,重庆为3016.55万人,武汉和郑州分别为1060.77和956.9万人。而且,人口增长速度方面,相对较低。
西安所在的西北地区人口仅0.9亿,而成都是一个有着1.9亿人口的西南地区的中心。西部大开发后,西南地区相比西北投入力度大。在企业进行布局和选址时,多考虑选择能够辐射1.9亿人口的成都。重庆是西南地区的中心,本身人口有3000多万,在行政等级上高于周边城市,更高的城市行政等级决定了其在辐射范围方面大于西安,而且重庆本身人口也远大于西安。郑州本身就是一个有着1亿人口的腹地的省会城市,郑州武汉同属中部且所在省份紧密相连,但是河南的人口密集地区都在郑州附近,到武汉有一定距离。郑州作为具有1亿人口最大省份的省会,是河南省的物理和人口中心。从人口密度的分析来看,西安仅高于重庆,也就是说西安的经济聚集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
从经济腹地来看,我们以五市所在省市在全国的地位进行比较分析。1978年以来,陕西省在全国的地位总体上是呈现上升趋势,到2014年占全国经济总量的近3%,在2000年开始超越重庆。但是,2014年河南经济总量占全国的5.5%,相较于河南、四川和湖北,相较于这三个省会城市和重庆来看,西安在行政内的辐射带动力量较弱。从城市的土地面积来看,西安是高于武汉和郑州的,低于成都和重庆。在比较小的土地面积上,可以开发利用的土地相对来说比较小。
综上,西安无论是在人口、腹地还是在可开发利用的土地来说,都不占据优势。充分整合咸阳和西咸新区是大西安一体化发展形势所需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必然路径。
三、战略区位和交通条件
(一)区位条件优越
西安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是通向欧亚的重要战略枢纽。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欧亚大陆是决定未来世界秩序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地带。欧亚大陆无论是在战略位置、战略资源、还是综合国力等方面,对世界格局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抓住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机遇,西安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西安单个城市在西北战略区位分量相当于西南地区成都和重庆的的分量之和。关中是西北地区最有利、最肥沃的平原,是西北通往全国各地的交通要道,西南都要通过西安联系东部。西安的实力和西北同时增长,西安是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战略的城市。
郑州是一个全国性综合枢纽,交通优势在国内来看比西安强。重庆处在西南地区的交通要道,是大西南地区的中心,未来,成都向外的三条通道打开后,重庆对成都将产生更大的虹吸效应。武汉是中部地区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在中部的区位重要性难有其它城市与其匹敌,在辐射范围方面,西安与武汉交叉较小,可考虑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开展更多的合作。
(二)运输条件较好,航空优势突出
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西安在货物周转量上发展迅速,2013年超过周边省会城市,随着总體经济下行,基本在2014年以来货运量下降,而武汉却强势上升。
从客运总量可以看出,2013年西安的客运总量远小于重庆和成都,和郑州基本持平,大于武汉。但就具体的运输方式而言,西安民用航空客运量最高,而且占总客运量的比例(6.8%)也最高,远高于其他四市。2014年底,“西安港”的国家代码和国际代码获得认可并启用,成为我国首个获得这两个代码的内陆型港口。这标志着西安国际港务区以“国际港口”的身份纳入了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国际贸易与运输体系,具备了成为国际运输“始发港/目的港”的基础条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位于内陆地区的“国际港口”。
四、经济发展阶段和综合实力比较
(一)经济综合实力仍较弱
从经济发展历程看,建国初期重庆的总体经济远大于西安,是西安的5倍多,成都和武汉也高于西安,郑州仅仅为西安的一半。郑州在20世纪80年代逐步超过西安,成都和武汉分别为西安的1.86和1.88倍。在西部大开发前,西安、成都和重庆的发展差距有所减小。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西安与其他四市的差距又有所扩大。图2展示了西安与其他四市经济发展差距变化。从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来看,2016年西安市GDP达到了6257亿元,不足成都和武汉的2/3,仅为重庆的1/2。西安的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远低于重庆和成都,经济实力不如武汉和郑州,这严重影响了外国领事馆、外资银行和跨国公司西部总部、乃至国内中小型民营企业以及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向西安集中,不利于整个关中地区战略区位优势和总体经济效率的发挥。
西安人均GDP仅高于重庆。从人均GDP来看,相比而言,给西安带来更多的是希望和潜力。武汉人均GDP相对最高,2015年达到了10413元。成都和郑州略高于西安。西安达到了66738元,高于重庆。西安的地方财政收入水平较低,2015年为651亿元,成都为1158亿元,武汉为1246亿元。
(二)仍处于投资驱动阶段
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西安和重庆、郑州固定资产投资比例都超过了85%,都处于投资驱动为主的阶段,而成都和武汉更多转向依赖于出口和消费。大西安的发展要在五千年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脉络下,在华夏文明与现代文化深度融合创新的基础上,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文化引领,坚持创新驱动,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百年完成由投资驱动向开放、创新和文化驱动转型。
(三)西安对陕西的经济贡献率下降
从省会城市GDP占各自省份的比重来看,成都由2000年的29.45%提高到2015年的35.88%,武汉由2000年的34.04%提高到2015年的36.91%,郑州由2000年的14.42%提高到2015年的19.77%,而唯有西安由35.88%下降到31.97%。由数据比较可以看出,第一,自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安对全省的经济贡献率不断下降,而其他三市对全省的经济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二,相比而言,2000年西安对全省经济贡献度最高,到2015年低于成都和武汉。这表明西安作为省会城市对周边经济要素的吸引力在下降,必须引起重视。
(四)西安的进口额大于出口额
西安外向经济发展不足。五城市在进出口方面存在的差异较大,西安进出口总额相对最低,且出口额小于进口,主要以进口带动,而其他四市出口额均大于进口。西安作为贸易通道战略枢纽的地位亟需大力提升。再如,2015年,西安高新区外贸依赖度不到30%,进出口总额占全国高新区的比重仅为1.5%,国际化水平低于六个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发展平均水平。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资金方面,成都因灵活的招商政策和优良的招商环境、市场需求等,遥遥领先,重庆和武汉紧随其后。大西安还存在开放合作意识不强,西安、咸阳以及西咸新区在外资项目对接上存在恶性竞争现象,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上思路不宽、效果不佳。
五、产业发展基础和重点领域分析
(一)支柱产业发展基础有待加强
西安引以为豪的工业在总产值方面不足以抗衡周边几个省会城市,2014年,西安工业总产值为4961亿元,不足成都、武汉和郑州的一半。当然这与统计本身有关,许多军工企业的重要性也不足以仅仅通过产值来体现,更多的是战略发展需要。以商贸服务业及文化生态旅游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程度不足,增加值仅为3424亿元,服务业集聚程度较低,对全省经济的支撑作用较弱。
(二)金融业发展不足
从建设西北地区的金融中心来看,五市在2010年以来出现明显的分化,成都和重庆齐头并进,引领西南地区的发展,而金融业无论是在增加值还是从业人口方面,均明显看出是西安的弱项。
2015年西安金融业增加值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第8位,与中西部的成都、武汉相比,处于落后位置,甚至低于郑州,金融业发展水平低。金融机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够,缺乏实力雄厚、辐射能力强的大型金融机构。西安和咸阳两地金融发展极不平衡,2015年,咸阳市金融业增加值仅为西安市的8.6%,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占比仅为2.58%。西安社会融资规模较小,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2015年,陕西全省社会融资规模虽然在全国排名第11位,但仅为上海市的53%,广东省的31%和北京市的30%。尤其是从直接融资来看,陕西省和大西安地区更是落后,大西安地区的上市公司及“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较少。截至2016年5月4日,大西安地区共有A股上市公司34家(其中西安市33家,咸阳市1家;陕西全省仅有43家,占全国上市公司的比重仅为1.51%)。截至2016年4月30日,大西安地区共有“新三板”挂牌企业89家(其中西安市86家,咸阳市3家;陕西省全省为97家,占全国数量的比重仅为1.4%)。
(三)科教资源丰富,创新转化能力待提升
西安具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无论是从科研机构数量、在校大学生人数都不亚于其它4个城市,但是创新能力相对于成都、重庆欠缺。西安培育了大量的人才,但终为他人做嫁衣的较多,西安在留住人才方面欠缺较大。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要载体的创新体系,由于距离市场相对较远,转化能力相对较低。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西安市R&D;投入主要来源于科研机构及高校,2014年,R&D;资金54.5%来自政府资金,42.33%来自企业资金,同期全国这一比例为14.8%和77.3%,西安拥有100多所高等院校,大量的科研机构,300多万在校大学生和科技人员、64位“两院”院士,这些人才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高等学校。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研发人员占全部研发人员的比例只有30.44%,同年,重庆这一比例为69.1%。大西安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转化率较低,专利授权量远低于成都和重庆,对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推动作用不显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总体比例处于中等水平。
因此,未来需要积极引导大西安科教资源和创新活动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提高创新的针对性,提升创新的孵化能力和产业化能力。
(四)文旅产业资源丰富,潜力尚未充分发挥
西安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均不弱于其他四市,从2014年旅游业的基本数据来看,西安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次高于重庆和郑州,低于成都和武汉,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仅略低于武汉,星级饭店数量也较高。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之下,加速传统旅游业与互联网融合,实现旅游业从观光旅游轉向观光、度假休闲和专项旅游协调发展,进一步释放西安旅游潜力,成为西安经济实现追赶超越的动力源泉之一。借助“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创造更多的丝路主体活动,体现丝路起点的魅力。
在2015年的《全球旅游目的地城市指数》报告中,西安首次入围中国前10大旅游目的地城市,该报告指出,2009年至2015年,中国成都、西安和台北三大城市接待的国际游客人次大幅增长,并在全球增速排行榜上排名第2、第6和第7。
大西安文化投入不足。2014年,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仅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2.0%,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6%,且这两个比例存在很大波动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76%)。文化投入和发展规模、速度与其主导产业的地位不匹配。
(五)民营经济活力和吸引外资能力不足
西安的弱点在于非公有制经济占比相对较低,2015年为52.8%,这表现为经济的活跃性相对较差。而成都多以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为主,经济活力较高,同年非公有制经济占比超过60%。在解决就业方面,西安非公有制经济占全部从业人口的5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0%)。
西安对于外商投资吸引力相对较弱,2015年,世界500强企业在西安落地的有146家,成都有265家,武汉有241家,重庆有260多家。西安作为全球企业总部的任务依然艰巨。
从表2可以看出,西安工业总产值中,有超过82%是由内资企业创造,占比高于其他四市,港澳台投资企业所占比重不足1%,而成都和郑州这一比例均超过18%,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为16%,而成都和武汉均超过20%。而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比重仅高于郑州。
六、发展建议
建设大西安,应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优化政府对大西安重大发展事项的宏观调控能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将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更高程度的开放促进改革发展。
第一,理顺大西安发展的体制机制。核心城市的规模和实力代表着城市群都市圈的地位。武汉提出2049年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和成都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从城市竞争角度来看对于大西安的发展将是重要的挑战。在城市发展空间和市场范围上,西安只有联合西咸新区和咸阳市才能抗衡于其他城市。在维持西安市、咸阳市和西咸新区“三足鼎立”行政管理体制不变的前提下,由省委省政府牵头,成立大西安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兼任。重点统筹安排大西安都市圈的城市规划编制、重点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功能区保护、区域环境治理、社会联动管理等重大事项,切实健全推进西咸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二,加强大西安统筹发展。重庆和成都作为全国城乡统筹改革示范区,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而西安在统筹周边城市方面明显力度不足、动力也不足。在全面确权基础上,建立大西安(或省域)农村土地交易所,探索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在区域内跨区县市场化流转交易的“地票”制度。借鉴成都经验,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制度,允许集体建设用地通过使用权出让、出租、作价入股(出资)、联营等形式进行流转,在土地利用上实现统筹发展,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第三,充分整合大西安科教资源。把科教资源和创新优势更多更好地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做大做强一批优势科技企业,将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充分融合到企业发展中。同时政府积极探索和制定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强化激励机制的支持力度,强化政策的落实力度。新时代下大西安的发展必须利用新理念,准确定位,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整合城市优势资源提升城市竞争力。
第四,加强市场功能的开发开放。以更高程度的开放增强大西安与区域、全国及世界经济的关联度。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获得国际竞争新优势。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真正成为大西北的龙头、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心脏。营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以产业集聚的城市化发展,根据大西安特定的城市发展特征与比较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争做《中国制造2025》率先城市,加快以金融、旅游、文化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整合历史文化以及外部市场资源,加速产业规模化和集聚化,加快城市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朱士光.古都西安——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M].西安出版社,2003.
[2]郭诚.构建大西安经济圈 加快陕西经济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3]和红星.关于大西安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城市规划,2010(9).
[4]李华香,李善同.城市服务行业分布格局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4(5).
[5]陈志光,李华香,李善同.“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与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