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点击
2018-05-29
心脏芯片“可视化”
近日,我国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赵远锦教授课题组研发出了一种可变色的“心脏芯片”。这种芯片可以在体外模拟心肌细胞的跳动和收缩。未来,这项技术有望替代生物体,观察各种药物对人体的影响。
研究人員受到变色龙的启发,在微芯片上加入了一种具有特殊光学结构的凝胶。将这种凝胶与心肌细胞组合在一起,当心肌细胞舒展、收缩时,凝胶的颜色就会发生相应变化。用药后,心肌细胞的搏动状况可通过颜色变化直观体现,相关药物对心脏造成的影响也一目了然。
天宫一号完美谢幕
4月2日8时15分左右,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毁。
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进行了6次交会对接,完成了各项既定任务,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历史使命,进入轨道衰减期。2018年4月2日,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烧毁。
在轨运行的6年多时间里,天宫一号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太空大戏”,为我国空间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开拓性探索。它的每一次“表演”都精彩绝伦,超乎想象,让我们见证了“航天科技”的无限魅力。
首张银河系中心年龄图
近期,欧洲天文学家公布了首张银河系大规模年代图,显示了银河系中心形成的复杂结构。
银河系是一个涡旋星系,中心有一个凸起,直径达数千光年,包含了银河系星体总质量的四分之一。欧洲南方天文台(ESO)领导的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分析了单颗恒星的化学性质、颜色、亮度和光谱信息。同时,利用模拟和观测得到的数据,调查了银河系数百万颗恒星,并将其与光谱仪测得的6000颗恒星的金属含量进行了比较,最终产生了银河系的年龄图。
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展示恒星的形成速率与年龄、金属之间的函数关系,构建整个银河系隆起部位恒星形成的历史地图。
北极或将面临“无冰”
英国《自然·气候变化》杂志发表的研究称,若将人为造成的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升高幅度控制在1.5℃内,与控制在2℃内相比,可以显著降低北极“无冰”的风险。研究结果表明,人类亟需加大力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保护脆弱的北极。
气候变化最明显的迹象之一,就是北极海冰覆盖范围——海冰密集度超过15%的区域——正在急剧缩小。自1979年以来,北极海冰的年最小覆盖范围(每年9月观测)已缩小了近40%。因此,人们迫切希望北极何时会变成“无冰”状态,即海冰覆盖范围小于100万平方千米。
首个太阳探测器即将升空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在为“帕克太阳探测器”做最后的修正准备,7月它将升空直接穿过太阳大气层——日冕,因而将比以往任何一个航天器都更靠近太阳。它将在距离太阳表面590万千米的轨道上,每88天绕太阳一圈,成为世界上速度最快的人造物体。
它的最终任务是要追寻并研究太阳风。太阳风是一种连续存在,来自太阳并以200~80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的高速带电粒子流。
当太阳探测器靠近太阳时,需要抵御超高温度。为此,工程师们给它设计了专门的热保护系统,同时还在探测器上加装了冷却泵等装置,以解决“热”的问题。
亨廷顿舞蹈病基因敲入猪培育成功
我国科学家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经过4年努力,首次利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和体细胞核移植技术(SCNT),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亨廷顿舞蹈病基因敲入猪,精准地模拟出了人类神经退行性疾病。
“亨廷顿舞蹈病”是由单基因突变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个理想的疾病模式,也是研究多基因突变病症的基础。老年痴呆、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都属于神经退行性疾病。这些疾病由于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进行药物筛选,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建立准确模拟疾病病理及表型的动物模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亟待攻克的难题。
这项研究为开发治疗亨廷顿舞蹈症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也为培育其它神经退行性疾病大动物模型提供了技术和理论依据,将有效推动我国发展出大动物疾病模型的医药研发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