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在印相工艺中的应用
2018-05-29周飞
周 飞
(湖北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000)
从摄影术的诞生开始,摄影家除了追寻图像上的理解之外,还追求成像工艺上的变化。从1834 年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伯特发明盐纸工艺后,人们便致力于各类摄影工艺的研究。各类工艺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例如:1842 年,由约翰·赫谢尔发明的蓝晒法、40 年代末铁银印法/范·戴克法、1859 年博耐特的铂盐工艺、1887 年迪克·沙利文发明的齐亚工艺、利用自然色素染色的花汁印相法、树胶工艺、蛋白印相法等。由此,我希望在了解这些传统工艺的同时,能够对传统印相工艺有新的发展。
一、传统印相工艺简述
(一)盐纸工艺
盐纸工艺是第一个在盐的基础之上由负片①到正片②的成像工艺。由威廉·亨利·福克斯塔尔伯特发明。他将这种利用负片盐纸通过接触转印所制作的图像称为“光画”。由塔尔伯特发明的卡罗版摄影术解决了达盖尔版摄影术③不可复制的缺点。但卡罗版摄影术远不及达盖尔摄影术清晰,且由于塔尔博特过度的专利保护,使其存世历史非常短暂。
(二)蓝晒法
蓝晒法是约翰·赫谢尔于1842 年发明的。蓝晒法需要与照片大小一样的负片进行接触转印,或者像安娜·阿特金斯一样直接物体进行制作。与其它摄影工艺有所不同,蓝晒法是一种铁盐工艺,制作的照片非常稳定,可以通过工艺控制得到相对完美的照片。
所以,蓝晒法的出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树胶重铬酸盐工艺来说,蓝晒法可以充当基础;对铂钯印相来说,蓝晒法可以提升阴影区的层次。
(三)范·戴克工艺
范·戴克法与蓝色范·戴克法、铁银法之间相互关联,统称为“铁银印相法”。范·戴克法与蓝晒法类似,都是经过紫外光曝光,所用的紫外光敏物质是柠檬酸铁铵。而铁银印相法和铂钯印相法类似,都是以草酸铁作为光敏物质。但随着铂盐法的普及,早期的铁盐法受显影剂中的强碱成分影响,和定影液无法被完全清洗等原因,所暴露出的工艺复杂和不稳定等问题,导致铁银法逐渐衰落。
(四)铂盐工艺
铂盐工艺最早在1831 年由约翰·赫谢尔发明,但最初的铂盐照片无法长期保存。直到1859 年,博耐特用氯铂酸钠才解决这一问题。而铂盐工艺由于色彩丰富,表现力强等特点,使铂盐工艺1920 以前都是主流的摄影工艺。但,随着包豪斯体系的影响,铂盐工艺代表的绘画式审美观点日渐衰落。
(五)花枝印相法
19 世纪早期,约翰·赫谢尔发明了一种有趣的转印工艺——花枝印相法。花枝印相法是一种利用植物的汁液进行染色的工艺。其制作方法是将植物的汁液混合少量的酒精制成感光乳剂,再将感光乳剂涂抹于纸上。最后将正片图像通过长时间的日光暴晒进行接触转印。花枝印相法在其形式上迎合了绘画的意境,在一定程度上是顺应了19 世纪末画意摄影的潮流。但这种印相法需要在阳光下暴晒好几天。因此,在其后的历史中,这种工艺远不及树胶工艺受大众欢迎。
(六)树胶重铬酸盐法
自从18 世纪末,法国化学家路易斯·尼古拉斯·沃克林第一次发现重铬酸盐的光敏现象以来,经过芒戈·庞顿的推广。此法逐渐受到艺术家的喜爱。它不仅所用的化学药品简单且工艺灵活,还可以将水彩颜料、纸张、画刷等多种材料运用到艺术作品中,产生不一样的艺术效果。树胶重铬工艺的出现,为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画意摄影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其工艺特点完美的迎合了摄影分离派对摄影的理解—摄影照片应从它的艺术内涵角度来欣赏,而不仅仅只是对客观现实的简单反映。这也使得人们在使用树胶工艺时或刮、或涂,使其产生模糊、朦胧的画面感。
(七)蛋白印相法
1850 年以前,照片都是由氯化钠盐纸在硝酸银水浴中浸泡来产生氯化银感光层,但这引起了纸张对感光剂的吸收,最终会导致照片黯淡。而蛋白涂抹纸张的方法则解决了这一问题——蛋白封闭了纸张表面的细孔,使纸张纤维不能完全吸收感光剂。而蛋白工艺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清晰度高,这是由于蛋白有机感光剂的感光速度和对比度都要优与普通的盐纸,从而产生一层蛋白皮肤,使照片不受纸张纹理的影响。但由于蛋白印相法曝光时间长,所以不适于拍摄活体。
二、当代多元化印相工艺
(一)生锈旧铁罐上的锡版照片
艺术家David Emitt Adams 利用湿板火胶棉法,将影像印在这些被尘封多年的锡罐上,创作出他称之为“与历史对话”的作品。
(二)晒伤艺术
法国艺术家Thomas Mailaender 将旧底片附着在人体表面,并用强紫外光线照射。皮肤就像相纸显影一样迅速变深,最终留在皮肤上的晒痕便成了正片。他还将这一系列作品取名为《illustrated people》。
Thomas 的这一系列作品就像一种另类的纹身,他在这些模特身上用光记录下了过去所发生的的特定事件,并且图像产生的过程是伴随着模特不得不承受的痛苦。以此产生了一种新的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三)叶绿素打印
越南艺术家binh danh 使用叶绿素成像原理,将底片置于树叶上然后进行暴晒。底片越透明的地方经受的光合作用越多,从而产生的淀粉越多。淀粉遇碘变蓝,所以底片上的图像就能转印到叶子上。最后再用松香树脂对其封装。
摄影师用这种自然的方法将影像封存进树叶里,以强烈的视觉效果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战争的反思。
三、光合作用在印相工艺中的应用
(一)创作角度
以城市大拆大建为灵感来源,思考这片土地最开始的面貌是什么样子,可能是一片荒地,可能是一片树林。而在经历了人类大规模不断反复建设的若干年后,这片土地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可能它又会变成一片荒地,或者一片树林。基于此,我想通过摄影的方式,将这一可能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
(二)拍摄手法
取合适喜阳叶片并附上带有城市影像的底片,置于阳光下数月。并将相机用脚架固定,有规律的记录下叶片显影的过程。
(三)拍摄过程
1.时间:2015 年10 月—2016 年5 月。
2.地点:湖北美术学院。
3.工具:相机、三脚架、快门线、黑纸板、玻璃、底片等。
4.拍摄难点:(1)树叶的选择;(2)天气和温度;(3)树叶伸缩;(4)拍摄过程中底片与树叶贴合不严。
5.解决方案:(1)尝试多种树叶,最终选择日本樱花树叶;(2)选择植物补光灯在阴雨天补光;(3)树叶底部贴双面胶抑制树叶萎缩;(4)将底片贴在玻璃上,再将玻璃压在树叶上并在黑纸板上刻线标记位置每次拍摄完毕将玻璃重新覆盖树叶,并对齐黑纸板上的记号。
从2015 年10 月到2016 年4 月,也就是我的实验阶段,我经历过无数次失败,试验期间我尝试过我所能找到合乎基本要求的各种树叶。例如黄金络石、变色木、日本晚樱等。最终,我发现日本晚樱喜阳,且对阳光敏感,适合作为图像的载体。可即便如此,要想稳定的控制树叶的光合作用还是非常有难度的。首先阳光的强弱,日照的时间还有武汉阴晴不定的天气等等都是极难控制的因素。为了尽量将不可控因素转变为可控因素,我选择了植物补光灯和自然光交替对植物进行光照。在经历多次光照时间尝试后,虽然常有失败,但所幸,树叶呈现的影像还在我的预想之内。而我也成功的将树叶“显影”的过程用延时摄影的方式记录了下来。(如图1、2 所示)
(四)类似工艺手法对比
与越南艺术binh danh 的叶绿素打印法对比:
1.相同点:(1)图像载体都是树叶;(2)显影方式都是借用植物光合作用;(3)曝光时间长。
2. 不同点:(1)binh danh 的叶绿素打印法不会直接显影,在经过暴晒后需要通过碘酒显影;(2)binh danh 的叶绿素打印法影像可长时间保存。而此次我所做的是将底片上的图像,通过完全自然的方式在树叶上展现影像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图像不会长时间保留;(3)图像载体范围不同。binh danh 的叶绿素打印法对树叶的限制不大,叶面较宽且喜阳即可。
图1
图2
四、结语
我的论文选题是光合作用在印相工艺中的应用。首先,我选择该题的理由是传统工艺发展至今,摄影家除了追求图像上的理解之外,也追求成像工艺上的变化。基于此,我通过光合作用在印相工艺中的应用,希望对传统印相工艺有新的发展。其次,根据我的选题,我大致梳理了传统印相工艺的发展脉络。其中,花枝印相法通过自然的方法经过长时间曝光所得到的影像对我启发很大。而在当代印相工艺多元化发展的同时,我也了解到很多新的印相工艺。例如晒伤艺术,越南艺术家所做的叶绿素打印法。其中,叶绿素打印法与我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相似。最后,基于我的毕业论文,我毕业创作的主题是生与灭。灵感来源于近几年城市的大拆大建。思考这片土地最开始的面貌是什么。可能是一片荒地或者一片森林,在经历人类大规模大拆大建以后,这片土地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可能又会回到一片荒地或一片森林。基于此,我通过摄影的方式。将这一可能发生的变化记录下来。在创作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首先,寻找对阳光敏感的树叶是最大的难点。其次,多变的天气和众多不可控因素也需一步步解决。所幸,最终笔者将树叶“显影”的过程成功记录了下来。
了解传统印相工艺是开启摄影大门的必经之路,也是艺术求学之路上的指路人。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在传统中汲取自己所需的养分,再结合现代摄影方式碰撞出新的火花。这样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更是对传统的致敬,精神的回归。
注释:
①负片:负片是经曝光和显影加工后得到的影像,其明暗与被摄体相反,其色彩则为被摄体的补色,它需经印放在照片上才还原为正像。
②正片:正片又称为反转片。正片是用来印制照片、幻灯片和电影拷贝的感光胶片的总称。它能把底片上的负像印制为正像,使影像的明暗或色彩与被摄体相同。
③达盖尔版摄影术:这是一种显现在镀银铜版上的直接正像法,不能进行印放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