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SPL方法对公共空间的城市街道优化策略
——以上海徐汇苍梧路至桂林路路段街道为例

2018-05-29崔莹清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年32期
关键词:路段街道空间

崔莹清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上海 200235

正文:

1.基地区域背景概况

上海徐汇苍梧路至桂林路路段街道沿街建筑大多数为上世界八九十年代所建,在当时,该区域最早只有一家百货商店,位于田林路与桂林路交叉口,随着时间流逝与经济的日以增进,新的商铺不断拔地而起,老的建筑经过风雨的侵蚀,墙面累积了一层污垢,甚至有的墙面斑驳不堪,这样一来,新旧建筑风格不同,整体就显得杂乱无章,而老的建筑又显得暮气沉沉,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路面铺装与步行道在视觉上有明显差异,人行空间拥挤且沿街路面的尺度不同一,甚至在上下班高峰路段会产生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与外卖送货员产生交通拥堵事故。

2.地块区域空间分析

2.1 业态功能分析

上海徐汇苍梧路至桂林路路段街道沿街建筑业态类型主要以商业和餐饮类为主其中夹杂着少量居住和办公用地,可以说东至徐汇沃尔玛西至7-11便利店的南北两条街道都可以称得上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消费需求的商业街。

2.2 建筑类型与公共空间分析

该街道类型的功能定位主要以商业街为主,因此整条街都被各式各样的商家自行布置店铺本面,虽然建筑类型具备漕河泾街区的生活气息与地域特点但却有严重挤占公共空间的现象,很多商家尤其是餐饮小食摊为招揽生意自行利用街道公共空间扩大门面,一些生活在附近的居民也将非机动车停放至街道的公共空间处。

3.地块区域公共生活质量分析

3.1 步行通畅度分析

位于上海徐汇苍梧路至桂林路路段街道的人行道有明确划分,但商区与行人道变化过于急促,交通流线不清晰,自行车助动车摆放随意尤其是共享单车的摆放影响阻碍双向行人通行,在中午和夜晚上下班高峰时段,外卖助动车占道,堵塞出口对整个街道的步行通畅度产生不安全因素。

3.2 路段沿街立面形象分析(图3-1)

沿街建筑立面就是指街道两侧的建筑物朝向街道一面的外形,色彩和特点。不同时期的建筑物因建造时技术、材料、施工工艺等条件不同,建筑立面有很大差异。为了突出当前时代特点和城市特色,对街道两侧原有建筑物统一重新粉饰装修,是不少城市、特别是老城市改变城市面貌的常用作法。而该区域在城市建设的交替过程中是较为典型的案例。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结合杨·盖尔的PSPL调研法:有活动的界面,友好界面,一般界面,毫无生气的界面,毫无活力的界面对沿街建筑立面质量进行评估。

图3 -1路段沿街立面形象分析

3.3 数据分析——人流总量与交通状况

在调研中发现,该区域路段的使用者主要分为老人、上班族和喜欢消费的年轻女性。基于此,研究中将主要针对这三种类人群和使用者总数,就区域路段及周边环境的使用时间、活动类型以及相对应的人数等进行了调研和统计,以上统计结果显示,在总人数上,明显可看出,在夜晚6:30-8:30是商业街最活跃的时段,区域地段的人口于8:00开始集中出现在交叉路口,交通站点,9:00分散集中在园区、办公场所。而交通路况堵塞时间集中在8:30am,12:00 am和17:30 pm。

3.4 数据分析——人流停留活动分析

对于老年人来说中午和下午出行的人数大于晚饭的人数。而老年人很少会在商业街消费,他们一般都会在中午结伴而行前往田林路路口的沃尔玛超市,因此自行车助动车摆放和在沿街路段行驶的外卖车辆对老年人通行安全产生不利的影响,相对于周一至周五的午后,该区域路段的老年人很少会在周末单独出行,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会由子女和儿孙陪伴前往超市采买生活用品。

喜欢消费的年轻女性在商业街活动的人数占比最大,但大多数是流动性的进出各个商铺很少在街道上短暂停留,坐歇活动相较其他人群最少。该人群只有在用餐和下午茶与好友休闲聚会时才会以静态活动为主,如:交谈、用餐等。总结来讲,年轻女性对环境的场所性和舒适性的要求较高。她们需要较为安静且私密性高的活动空间,并且把能够提供较好环境的餐厅作为最佳停留空间的选择。

上班族在该区域停留活动的人数占总人群比例最少的部分,他们往往会在下班高峰前往C路段口的7-11便利店。由于上海徐汇苍梧路至桂林路路段街道沿街休息设施少,7-11便利店门口的露天休息座椅成为白领下班高峰的集聚点,当然这也不包括在工作时间段偶尔路过的老年人冬日的午后晒太阳的绝佳地理位置选择点。

3.5 小结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使用人群对场地空间的功能需求均不相同。例如,上下班高峰时间的路段街道往往无法提供行人过街安全与骑行通畅的空间,因此会产生交通拥堵的现象,这也源于街道最初定位的问题,在具体街道设计上,未注意行人与非机动车、机动车的快慢分离与分流。设定交叉口标识、区分铺装等,因借用设计合理安排不同区段的交通主体,以及随之而来的交通优先权、交通路权、合理组织公共汽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交通流线。除此高峰时间段,街道的使用人群都呈分时段至,其中主要分为中午12:30-2:30的老年人活动人群以及下午的年轻女性消费人群和傍晚5:30过后附近办公用地的上班族。但不同分时段人流在上海徐汇苍梧路至桂林路路段街道停留的时间都十分短暂,这可能源于该城市街道的立面视觉效果较差,沿街立面给人的整体感受与体验都无法吸引人群并鼓励行人驻留构建活力的场所。

4.公共空间中城市街道的优化策略

4.1 风貌塑造

从城市形象方面,一个城市的街道文化是城市发展进程中孕育,删减的过程。一个城市街道社区在城市新旧功能更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大拆大建式工程的产生,而保留一些混合功能例如街区内部各处、街区之间产生互补而形成(沿街)水平与垂直的功能混合体系。这些具有历史意义和保留街区风貌的老式建筑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带给旧址市民强烈生活感和保留过去生活印记的归属感,因此对新添的建筑在设计中应保持原有建筑的建筑风格,切勿盲目跟风,延续空间界面特征,同时,在街道整体立面设计中允许共性和个性有机结合,在不破环城市市民原有环境的生活气息的同时在空间景观特色方面,通过对重要的街道采用个性化的断面设计:采用非对称断面,形成宽阔的活动空间并用道路铺装区别该路段增加辨识度,对于特定的环境设施可采用较为鲜亮的颜色和个性化设计,引入公共艺术带动整条街道的活力。

4.2 视觉丰富

通过对一条街道的通行,逗留,以及发生社会活动的人群数量往往可以看出一条街道的活力程度,可以说一条街道上发生的活动越丰富,那么这条街道就越充满活力,适当数量的人群是创造一个富有活力的街道的首要条件,而要增强城市街道的活力首先要做的就是注意沿街立面给人的整体感受与体验,因此对与本文研究对象同类的街道在街道形象改造设计中,如涉及到的商业街道和生活服务街道的混合功能区域在对沿街立面招牌及广告要进行整体色彩风格和数量等方面的把控使之与街道或所在城区风貌相协调。同时在商业街的两侧适量布置符合商业景观的公共艺术品营造街道美学氛围吸引市民自发性的参与公共活动空间。

4.3 绿色街道

4.3.1 街道空间应满足复合功能的使用

街道空间往往是有限与局促的,在不同区段应该满足各种设施与活动的空间需求——可形成条状等集合绿化的多功能带,以满足自行车停放、各类商业活动、休憩活动、停车驻足等各类公共活动的需求。其次街道空间分配,应该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上有的弹性,就如使用方式与时间的弹性一样。

4.3.2 街道空间应满足绿色出行

提倡以下的优先级别:“步行——公共交通——非机动车交通”,设置公交专用道、相关避让标识等分配路权的设施,首先满足人们步行的需要,确保人流顺畅自由地通行,同时也可以参考BRT/自行车专用道/步行街等,各自形成完善的体系设置共有的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与建筑,以提供必要的(相适应的)高效能与高密度,并提供相应可进行公共活动与生活的场所。

4.3.3 街道空间应营造绿意

合理布局街道绿化,通过多种方式增加街道的绿化量而发挥遮阴、滤尘、减噪等作用,同时形成特色的林荫道与景观带(公共活动所),同时景观带应体现一定的文化艺术性,同时适应当代的市民生活活动。绿化植株的搭配有理,应多采用本土本地特色的植栽与花木并鼓励采用绿色技术采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湿地等,对雨水进行调蓄、净化与利用。

5.小结

我们现在的城市道路划分依据主要为车速、车数等,就出现了以车为中心的现象——一方面以车流量的为主要,一方面以其通勤功能为主;自然而然地忽略了“步行为主、以人为本”,也忽视了道路所承载的“商务、生活、休闲”的功能。这就导致所规划的道路形态与形式的单一化,许多城市街道与日常的生活活动、气息相矛盾,人车矛盾尖锐,路权分配畸形、道路占地巨大而使用呆板不灵活的设计。而一个好的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城市街道上的景观,沿街的建筑物风格,街道路口转角的细部设计,街道的程设家具与无障碍设施,它们虽占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一小部分,但对生活在街区的人们和路过的行人确是感受城市温度的直观视觉形象。

猜你喜欢

路段街道空间
冬奥车道都有哪些相关路段如何正确通行
空间是什么?
热闹的街道
创享空间
基于XGBOOST算法的拥堵路段短时交通流量预测
高速公路重要路段事件检测技术探讨
热闹的街道
提升管护水平 创建靓美路段——鹿泉区集中供热管理二处全力打造槐安路靓美路段侧记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