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2018-05-28程由创

东方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实践研究能力培养

程由创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自主学习法,将课堂学习主体还给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教师课堂讲解的时候,就会重点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该意识到自主学习对学生能力发展的积极作用,本文对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具体分析 。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前言:

数学是小学高年级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目前,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越来越严格。为此,老师必须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程度,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地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可以多多提问,通过启发式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学生是被动学习知识,没有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内涵掌握不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一定要改变这种教学方式,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设疑,通过提出各种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思考来学习新的知识。教师需要创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相关知识过程中,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加强学生的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各种问题来让学生解决。在教学的一开始,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通过回忆回答长方形、正方形,并说出相关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教师再画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观察,提问学生是否能够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来求出这些多边形的面积。如果学生一时之间不知道如何求解,教师可以启发式提问,让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和我们学习过的长方形和三角形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当教师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很容易发现可以将平行四边形通过拼接转化为长方形,此时,教师再让学生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就能够迎刃而解。

二、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凸显学生的自主学习。小学高年级数学知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出相关的学习任务,并将全班同学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共同学习探究,在合作中完成教师给出的任务,同时取长补短,了解别人的思考方式,向别人学习。在小组合作教学法中,教师要合理分组,并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学习任务,保持学习任务的难度适中,并且具有较强的合作学习特性,需要学生合作来完成。

例如,在学习“统计”相关知识时,要想学生掌握统计的方法和思路,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统计案例来开展教学,在具体的统计案例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来布置任务,给出一组数据,让小组成员分别找出这组数的众数,小组内的成员就可以让不同的成员统计不同数值出现的次数,最后再进行统计分析。

三、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探究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而且,小学数学的知识都是连续性的,前期的数学知识是为后期学习的新知识打下基础。比如,小学高年级的数学题目比较复杂,所以,很多数学题的思维方向让学生无从下手,往往会失去思考的方向。对于这样复杂的题目,老师应当引导学生灵活地转换思维方向,从题目的整体内容出发,全面地了解题目中提到的数字关系,找到问题的关键之处。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相关知识时,实际上是面积的求解,而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求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长方形的面积求解和正方形的面积求解来推导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硬纸板制作的长方体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展开观察,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并推导出相关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能够直观了解抽象的公式,有效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四、培养自我监督习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自我监督,是一项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高年级,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个人学习意识,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完成作业后认真检验,是自我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作业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复习,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在完成作业后,通过检验,重新审视个人解题的思维,检验每一步的计算准确性,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检验方法,让学生轻松上手,快速形成学习习惯。

比如在学习《百分数》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转换方法。像在将80%转变为分数4/5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4/5再转变成百分数,以互逆式的检验方法提高个人作业的准确度。在课堂中有意传授,在课下做出自我监督要求,有利于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建立自主监督的意识,在课后做到自主检验。学生学习思维与学习能力的提高,都需要得到自我监督习惯的支持。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启发式提问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培养自我监督习惯等方法来实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游丽琴.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6.

[2]费晨吉.用兴趣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J].亚太教育.2016.(10).

[3]李锋.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科教导刊,2014.

[4]田路.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數学现状的研究与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

[5]苟奕平.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索[J].成功(教育),2011.(02).

猜你喜欢

小学高年级数学实践研究能力培养
小学高年级数学错题管理应用策略的提出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小学高年级数学演绎推理能力的元认知思路构架
例谈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