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2018-05-28鞠兆荣

东方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组织教学教学结构引言

鞠兆荣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如同艺术作品一样,生物教学中教者若能巧妙“布白”,及时地给学生留下自觉思维的空间和知识内化的机会,从而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关键词:生物教学;空白艺术;引言;教学结构;组织教学

中国艺术历来讲究空白的妙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徒空《诗品》)。画家作画,总要留点空白,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残缺空白的东西给人以想象,使人产生急于填补、充实使之完美、匀称的倾向,进而引发其进取、追求的内驱力。教学是一门艺术,如同艺术作品一样,生物教学中教者若能巧妙“布白”,及时地给学生留下自觉思维的空间和知识内化的机会,从而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一、空白艺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引言中的空白艺术

引言是一节课的开端,也是一堂课成功的重要基础,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引言,不仅起着承上启下的、搭起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桥梁作用,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教学佳境。而把“布白”这一手法运用于引言之中,恰能适合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从一堂课的开始便留给学生悬念,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例如:在学习《植物的蒸腾作用》时,我由农村的一句谚语引入:俗语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同学们想知道这里面包含有什么生物学原理吗?由此展开新课的教学,从学生身边的现象、事实入手,通过设置疑问,创造了学生思维上的矛盾冲突,给学生留有思维上的“空白”,从而激起学生通过学习来填补“空白”的欲望,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2.保留教学内容的布白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不讲完的东西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马上就在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问题。”一位教育名家曾这样说过:“聪明的教育者时常不是道理讲满,而是给教育对象留出思维的空间,诱发教育对象以自己的灵气去补白。”实践告诉我们,把课讲得天衣无缝并不一定好。相反,让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弹性,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研究,使讲授具有言犹尽而意无穷的特色。正如瑞伯雷斯所说: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

3.教学结构中的空白艺术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许多老师往往误认为越是重点和难点,越要讲得多,讲得深,讲得透,学生才容易理解,这实际是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得能力。一幅山水画,总有“疏可走马”的空间布白,一首动听的乐曲,总有骤然“休止”的时间空白。生物学教学是一门动静结合、张弛相济、开合有序的动态艺术。它急时像瀑布,奔腾而下,激荡学生思维的深潭;缓时似清泉,清清流淌,浸入学生干渴的心田。有时断流以蓄势,然后又放开,会更加富有吸引力和刺激性。“读”“议”“讲”“练”在结构功能上相对于教师“讲”实际上就是教师精心设计留给学生的一个空白,它能给学生以宽广的思考和创造空间,并使课堂教学呈现出错落有致,虚实相映的艺术。如果教师一味地缓或者一讲到底、一读到底、一议到底、一练到底,就不能激起学生想要占有知识的冲动,即使学起来,效果也不佳。

4.板书中的空白艺术

精巧的板书能弥补语言手段的不足,给学生以具体形象的美感,如果在设计时教师能充分考虑学生“求全”心理,利用空白艺术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会更富有吸引力。教师如果在板书上有意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填补、可真正收到“龙由教师画,睛由学生点”的作用。

5.提问中的空白艺术

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但更不能没有提问。通常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空白”(即等待时间):“第一空白”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能马上指定学生回答,应该有一定的“空白”(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让大多数学生参与思考,也使学生对问题考虑得更全面。“第二空白”是指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有适当的“空白”时间,才能评论学生的答案,或者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或者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答案,提高差生与一般学生参与思维活动的比率。

6.组织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青少年的注意力持续性较差,教师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直接起着调控作用,在学生昏昏欲睡,交头接耳,做小动作或者“走神”的情况下,有经验的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戛然而止,原有的“刺激”突然消失后,学生的注意马上集中到教师身上,思维重新回到教学中去,片刻的“空白”后,教学秩序井然。

7.结课时的空白艺术

结课是一堂课的“终曲”,有经验的教师课尾一定会设置空白,让学生有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的时间,还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如在讲完“水分代谢”后,可引导学生思考“庄稼施肥后为什么要及时浇水?”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知识得到深化。又如,讲完“基因的自由組合规律”之后,可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性别——无论是第一性征、第二性征及其有关的生理特性都是性状,能否用已学过的遗传的基本规律来解释与性别有关的性状遗传呢?为什么有些遗传病大多数在雄性个体身上出现?学生通过思维活动,仍然不能得出答案。这为“下回分解”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埋下伏笔。

正如老子所言:“我无为也,而民白化。”教师虽“无为”学生却“无不为”,而且是“大有作为”。课堂教学中恰当地留白,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地主体地位,在教与学、引导与探究、教材内容创新与内容拓展上,始终给学生留有一片自我发展地蓝天,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个性发展与实践体验几个方面获得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使用空白艺术存在的误区

1.过度过量

设置空白,要有度的概念。设置空白要难度适中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思考量,使学生通过深思熟虑,能够“跳摘桃子”。过难,学生无从下手,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一堂课运用空白的量也应有所控制,不可过多过滥。如空白过多,学生会感到教学内容支离破碎,过于空洞,使学生茫然,无所适从。

2.无的放矢

设置空白应有明确的目的性,才会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讲完课后余下的时间,教师既不引导学生回顾与总结,又不布置思考题,而是让学生自由看书,这种毫无目的的设下空白,只会冷却学生听课的欲望。

3.缺乏默契

设置空白的时机与长短,需要师生双方共同界定,为双方所领会。这要经过长时间的“磨合”,直至认同,最后达到默契,若师生双方缺乏这种默契,教师设置有空白,学生不以为然,未加利用,而学生需要空白的地方,教师仍滔滔不绝,这样就不会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总之,留白的意义就在于让教师精讲,有意义地引导学生,能预留给学生一点独立思考、自主调节的空间,让学生思维在“松”与“紧”的结合中,用学习饥饿的心理需求激活思维,使之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猜你喜欢

组织教学教学结构引言
药用植物野外实践体系构建研究
巧用情感教学,优化高中英语教学结构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如何改进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当前中职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问题探析
课堂教学中物理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