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默会知识为促进高职“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

2018-05-28杨亚芬郑凤贤

东方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杨亚芬 郑凤贤

摘要:根据默会知识的内涵特征,找寻默会知识与工匠精神培养的契合点,探寻我国产业升级转型时期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新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默会知识的学习理论,从校园文化建设,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专业实训四个方面来探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关键词:默会知识;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工匠精神”是从日常生活中实践而来,其精益求精的态度扎根于心,陶冶人格,砥砺精神。学习是一种实践,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提高知识和技能,修炼灵魂。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为目标,在技能传授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默契,教师需要把无法用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的默会知识表现出来,学生需要自己去领悟体验默会知识。所以,在教授知识和传授技能过程中,结合默会知识理论的学习,从而更有效的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含义及默会知识的内涵特点

(一)工匠精神的含义

2016年3月,工匠精神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被提到,在今年的十九大中,通过党代表通道采访了我国来自不同行业领域大国工匠的三位代表,工匠精神俨然震撼人心。“工匠精神”要求专注的职业态度和精湛的职业技能,不断追求完美的精神。其内涵在于从业者对产品的高要求,追求高品质,不断创新的精神,专注细节,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高尔基曾说过,工作是快乐的时候,人生便是幸福;工作是义务的时候,人生便是苦役。可见,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的态度,更是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是为实现其人生价值奠定基础,是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社会对赋有工匠精神人才的热切渴望。在教学的过程,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默会知识的领悟。

(二)关于默会知识内涵特点

1958年,迈克尔·波兰尼是第一个提出“默会知识”概念,又叫“隐性知识”。他被默会知识研究人员称为默会知识之父。其他学者都是在波兰尼的基础上对隐性知识作进一步细化,默会知识最本质的特征——“难以明确表述”始终不会改变。[1]作为哲学家的波兰尼,他指出人类知识有两种:即“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叫做显性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叫做隐性知识。隐性知识不是被直接观察到的,它存在于头脑中的,在特定情景下的,难以明确表述的知识。无论是人类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人们都离不开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人类认识和活动的基础。[2]为此教师通过默会知识的的特点,来引导学生去领会,指导学生的实践。学生个人需要更高的注意力,一丝不苟的态度,观察难以被模仿和不易被掌握的默会知识。培养对学习的正确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为以后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奠定精益求精的精神。

默会知识理论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理论基础,为我们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打开的新视野。从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关于隐性知识的三个关键特征来看,首先,他认为隐性知识主要通过个人的经验来获得,而工匠精神是靠自身不断的打磨,反复研究,不断追求高品质的过程来塑造。其次,隐性知识是程序性的,与行动紧密联系的,工匠精神的锤炼,从简单的操作到复杂的技能过度的过程,循序渐进。最后,隐性知识对个人有实际价值,工匠精神塑造的是一种职业态度,道德操守,更好的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工匠精神与默会知识有很多相通之处,对于教学来说,能够更好的丰富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学生个人通过对默会知识的领悟,要具备刻苦学习、不断实践的精神,才能够熟练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学习的对象必须具有耐心的品质,专注的态度,这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将工匠精神与默会知识理论结合运用,使其达到1?1>2效果,进一步丰富教育的思想理念。

二、高职院校基于默会知识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分析

2.1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顺利转型

一流的制造依赖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技术依赖一流的精神。为了摆脱中国制造处于价值中低链端的困境,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中国制造要向中国创造转变,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大国转变,要实现这种转变,需要一种精神的推动——工匠精神。格力董事长董明珠说,“要让全世界爱上中国造”。这就意味着中国造要造就高技能型人才,造就精益求精的品质,造就求实创新的精神。中国经济出现了供给侧响应不了需求侧的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为适应时代需求,我们必须进行产品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3]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应该肩负起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责任,站在时代的前沿領会工匠精神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也是社会对未来工匠人才的期待。所以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时,把工匠精神渗透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受教育和受培训的过程中塑造“工匠精神”。

2.2有利于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

近几年来,人才供需结构不平衡,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出现一毕业就失业的怪现象,但是,企业又出现技能型人才高价难求的局面,“就业难”与“技工荒”矛盾日益显著,社会需要“思考”,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地,更要反思这一现象的原因,当矛盾出现时,更重要的是从我们自身寻找问题的根源,学生自身是否达到了企业用人规格,是否具备了企业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及敬业精神,默会知识理论要求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个人需要亲自去体验,实践和领悟。隐性知识与个人经验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它对一个人价值目标起着直观重要的作用。[4]而“工匠精神”的出现,恰恰给企业用人标准树立了新标杆,所以学生需要具备专注的职业态度和精湛的职业能力,追求极致的精神,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自己工作领域刻苦专研,务实创新,为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三、默会知识对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教学启示

3.1提升对默会知识的掌握水平

古人云:“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对于教学工作而言,默会知识与专业同等重要,在教师的知识体系中,默会知识通常表现为“学科常识”,“教育常识”和“教学常识”。[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适时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技巧和方法。在知识大爆炸时代,知识冲刺着各种网络媒体,人们学习知识的速度远落后于知识更新的速度,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对默会知识的掌握水平,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不仅影响学生知识系统的形成,更会影响学生的求职态度和世界观的形成。所谓,教书者必须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默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知识基础,在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具有强大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功能,指导甚至决定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6]

3.2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建构能力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指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来代替的。应突出学生与教师为学习交流的共同体,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为学习的协调者。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受之以渔”,在教学的具体情境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对知识和实践的主动探索能力,反对教师对知识的满堂灌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是对信息的筛选和反思过程。默会知识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3加强情境性教学

默会知识是存在于与主体实践,行动认识中,与主体个人的活动密不可分。[7]因此,高职院校要尽可能创设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的默会知识营造认知环境和载体,提高学生未来职业情境的适应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默会知识会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而学生由于缺乏自主性,只是机械的吸收,从而导致学生成为教师的复制品,所以要引导学生在情境教学中体验知识的具体运用,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才能更好的吸收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在情境中,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领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难以用语言或者文字表达的默会知识,学生边学边做,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默会知识。作为教师来说,应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鼓励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不断的探索,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

四、高职院校基于默会知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默会知识通过交流,实践,在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中,主动进行构建和领悟,它不能简单的记忆和模仿。需结合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充分发挥想象和创造力,挖掘和转化默会知识。从默会知识的文化性,情境性,个体性,稳定性,分别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专业实训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对策。

4.1校园文化营造默会氛围

“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长期的过程,由于高职学生处在认识发展期,社会经验不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活力和动力。根据默会知识的文化性,表明默会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析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或者说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了不同的隐性知识“体系”,包括隐性的自然知识“体系”,也包括隐性的社会和人文知识“体系”[8]。也就是说学生处于同一个校园文化中,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文化方面都存在差异,他们之间分享来自不同同学之间的隐性知识。基于此,为了更好的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可以通过宣传学生在技能比赛中体现的工匠精神,并加以奖励的方法,鼓励同学之间的交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工匠的刻苦专研,不断创新的精神,产生同辈效应,这样学生的感悟和体验或许会更深刻,工匠精神在校园中得到广泛传播,从而达到“细物润无声”的文化氛围。

4.2校企合作架起工匠桥梁

高职院校和企业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机制,学校结合本身办学的特征及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方面做出调整,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双方通过采用订单培养人才的方式,开展顶岗实习。由于知识是情境依赖的,因为它依赖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因为默会识知过程必然涉及谁在参与和他们如何参与的具体情境,如果不考虑所涉情境,知识就只是信息, 而不称其为知识。[9]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最好方法就是进入企业学习和工作,在生产实践中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生产过程,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内化了在学校教育中很难培养的职业素养,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课堂中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说得再生动,也不如在生产实践中的身体力行,为此,敬业精神、责任心、团队精神等职在耳濡目染中得以培养,这也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的重要途径。

4.3现代学徒浸沁匠心榜样

现代学徒制是高职教育提倡的一种新教育理念,注重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强化产教融合的一种教育方式,是在生产过程中的一种言传身教的教育体现,符合工匠精神中“知行合一”的理念。默会知识的提出者波兰尼认为,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可以有效的传递默会知识。10默会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很难用语言表述出来,通过观察师傅,徒弟在教中学,学中改,培养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师傅通过实训操作的演示为载体,将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融合于其中,并且贯穿于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身作则,在学生心中树立榜样,展现工匠精神。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大国工匠许启金说:“知识和技能不是私产,要传递给大家”。2010年至今,他带了40多个徒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技能传授给他们,一对一辅导、手把手传授,同时带领大家搞创新。在这一授受的过程中,师傅给徒弟传递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这是倾沁匠心的榜样

4.4專业实训转化默会知识

由于默会知识的稳定性,它与观念和信仰一样,不易被改变,也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被遗忘。所以要把默会知识内化于心,还是要发挥个体的心智技能和进行专业实训,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有坚持不懈的品质。有一句俗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鼓励我们要亲自实践,动手操作才能有所收获,在进行专业实训的过程中,把自己转换成“工匠”,把“匠心”融入于工作,把认识融入于实践,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更好的领悟工匠精神,才能深切感受到它的价值,才能对自己的实践充满动力。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安排上,专业实训是培养学生掌握技能的基础,也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目标要以未来就业为导向,兼顾专业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构建模拟工作教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实际操作, 在学生进行专业实训的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工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是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然选择。作为一种优秀的精神文化,要更好的渗透于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中,由于高职院校作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主要场所,故在职业院校培养工匠精神是一种见效强的便捷途径。默会知识作为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默会知识的掌握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应该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默会知识,在工匠精神培养的过程中,更好的促进默会知识的转化。

参考文献:

[1][2][4][10] 黄荣怀,郑兰琴.隐性知识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6—59.

[3]王茁.颜值时代的工匠精神:从微观视角看供给侧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5][6] 易红郡.默会知识视阈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06,(04):11-15.

[7]默会维度上认识理想的重建 ——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研究P84.

[8]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9]Ikujiro Nonaka,Ryoko Toyama,Noboru Konno. SECI,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J]. Long Range Planning,2000(1):5-34.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