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诠释英译》述评

2018-05-28朱云会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4期
关键词:述评论语

朱云会

摘 要:《〈论语〉诠释英译》一书,采用三位一体的书写格式,即《论语》原文、汉语注释及英文翻译三部分构成,以古代汉语爱好者、现代汉语学习者、汉英翻译者、英文爱好者为目标读者。译本体例独特、释译准确、通俗易懂;译文既贴近《论语》原文,又传达了经典文本内涵。译者熟悉原著文化背景,领会原文精神内涵,在汲取译界前人智慧的基础上,阐幽发微,引导读者深入解读原文精髓,窥视儒学思想文化真谛,助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论语》 体例独特 诠释英译 述评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5JDZD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作为国家文化发展的新兴战略,中国文化 “走出去”已经成为国家树立国际形象、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窗口。中国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崛起,承载着传统文化积淀的《论语》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此背景下,译介中国典籍精华,有助于世界其他民族更好地认识《论语》,认识中国,认识自身,从而促进世界和谐发展。

《论语》是中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比较集中系统地反映了孔子儒家核心思想,内容涵盖哲学、政治、教育、礼仪、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等方面内容,被奉为中国人生教科书。目前,在《论语》译介走向世界的背景下,江南大学王金安先生结合现代生活,在新的时代精神感召下,致力于尽瘁《论语》译事,旨在传承国学精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译本评析

《论语》全书共20篇,总计512章,篇章书写条例清晰,文章内容简约可读。据笔者所知,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王金安先生的译著《〈论语〉诠释英译》始于2012年,后几经修改校订,于2017年7月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问世。全书28.9万字,共计243页。笔者细读之后,发现该译本与当今其他译本相比,其成书体例、翻译方法和写作手法上不落俗套,特色鲜明。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述评:

(一)编写体例独特

译本编写格式新颖,采用三位一体的书写形式,即《论语》原文、汉英注释、英文翻译三部分构成。如《论语·学而》第九章,曾子曰:“慎终①追远②,民德归厚矣。”译者给出的注释为:终:人死为终,此指丧礼。慎终,指慎重地对待丧礼;追远:追思祖先,缅怀先人。译文:A disciple of Confucius,Zeng Zi said, “One should prudently conduct the funeral of his parents and mourn for his ancestors.Accordingly,the virtue of people will be preserved.”

注释是保证翻译忠实的灵魂。从注释可以看出译者浓厚的读者意识。译文没有给出确切的现代汉语版本,也没有依附于某一家的现代阐释,而是借助中国古代汉语词典,对每一个字和词的含义追根溯源,寻找适当的解释。给出关键字和词的解释,原文的意思也便一目了然。这样的编排格式摆脱了所谓的经典阐释的束缚,给予读者一定的阅读空间,为读者领会典籍要旨营造了轻松的氛围。

全书译文内容简洁,仅保留了《论语》原文、汉语注释、英文翻译三部分,舍去了不必要的案语、序言和其他说明性文字。这样就避免了译文本在篇幅和字数上大大超过原文本的情况的发生,同时也避免了陷入民族中心主义的文化自恋的误区,从而减轻了译文读者的阅读负担。

(二)诠释英译准确

在翻译《论语》原著时,译者不仅设法译出原作的文本内涵,还尽量再现原作风格,力争用恰当的文学语言,使译文成为可以表达符合原作思想、感情和语言风格的另一件艺术品,从而使读者能够得到同樣的美的感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字字、句句、章章,都经琢磨推敲,选择最佳的方式再现原作思想、感情和风格。

译者在《序言》中写道:全书汉语注释简明精锐,阐幽发微,尽可能传达原文文义,引导读者深入解读原文精髓,窥视儒学真谛;英语译文贴近《论语》原文,传达经典文本内涵,顺应不同文化语境,体现原文口语风格,把原作表达的意蕴译出,求传神达意之目的。

在汉语注释过程中,译者依据中国古代汉语词典,始终仔细探寻古汉语字词的渊源,以最大限度地贴近原文的方式再现原文的文本内涵。整部《论语》包含了大量文化概念词,通过分析译者对这些文化概念词的翻译,可以窥探其译文的准确度。如“仁”的翻译:

《论语·里仁》第三章,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译者将这句话译为:Confucius said, “Only a man with humanity knows how to love and dislike men.”

《论语·公冶长》第五章,子曰:“……不知其仁,焉用佞?”译者将这句话译为:“I do not know whether Yong is a benevolent man, but what′s the need to be an eloquent talker?”

可以说,“仁”的概念是孔子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是儒家文化思想的根本内涵,是社会伦理道德的至高理想,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在《论语》中,“仁”字出现多次,但是孔子却并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也从不会轻易以“仁”许人。

中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对“仁”的解释是:“仁”亲也。从人、从二[1]365。从词源学分析,仁的左边一半的字指“人”, 右边一半为“二”,也就是至少两个人作为人类种族中成员的互相关联和依赖。实现理想人格,即成为仁人君子,是孔子伦理观的重要内容[2] 61。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大词典》(2010:281)对“仁”的解释是: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包括仁爱、仁慈、仁德等等。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在《论语》翻译过程中,译者没有把 “仁” 的翻译固定化,而是采用开放式的诠释性翻译态度,以具体语境作具体分析。

译者将第一个例子中的“仁”翻译为“humanity”。《英汉大词典》将humanity解释为人性;人道;博爱;仁慈;仁慈的行为[3] 920。《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将其解释为人性;人道;仁慈[4] 999。在《辜鸿铭讲论语》一书中,辜鸿铭将此处的“仁”解释为品德高尚的人[5] 72,并在译文中将其翻译为:men of moral character。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将此处的 “仁” 翻译为the truly virtue man。

译者将第二个例子中的 “仁” 翻译为 “benevolent”。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4] 170《英汉大词典》[3]165记载,benevolence主要指人乐善好施、心地善良,与“忠恕”相对。辜鸿铭将此处的“仁”翻译为:moral life,理雅各译为:the proper way。此外,该书译者的译文避免使用词组,尽量用单词翻译中文的单个字,力求在传达原文文本内涵的基础上,简洁再现原文。

在句式翻译方面,译者也做到了准确可靠。《论语·学而》第十四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中的“可谓好学”即“可以被认为是喜爱学习了”是文言文中典型的被动句。译文中,译者同样将之翻译为英文的被动句“In this way, he may be described as a man who is fond of learning.” 《论语·微子》第六章“孔子过之,使子路問津焉”属于文言文中的使役句式,译者将此句翻译为:Confucius happened to pass by them and sent his disciple Zi Lu to ask them about the ford. 也使用了相应的使役句式。

翻译不仅仅是文字之间的词语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弥合中英文之间在文化方面的差异,译者在注释中对中华文化特有的人名、地方及相关概念给出了详细的解释。如《论语·述而》第十八章:“子所雅言,《诗》《书》、执行,皆雅言也。”译者在注释中对《诗》《书》做出了详尽的解释,指出《诗》即《诗经》《书》为《尚书》,并解释了两本书的成书背景和历史地位,使读者迅速透彻理解《诗》《书》的确切含义。

译者在《序》中写道:余笃嗜《论语》翻译,熟悉原著文化背景,领会原作精神内涵,汲取译界前人智慧,加上自己多年汉英知识的积累,将《论语》诠译成英文。译者译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译者反对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凡遇原文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豁然呈露。笔者通观整本译著发现,该译本的译文释译确切,翻译内容不仅忠实于原文,在达意之上亦有传神之笔。

(三)译文通俗易懂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中不乏富含哲理的语句,语言凝练,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然而,由于成书年代久远,对于现代人来说,阅读《论语》原文仍具有一定的难度,阅读英文译文则更显困难。

由于该译本没有给出现代汉语译文,在阅读该译本之前,笔者还担心因自己的中英文功底不足而出现阅读障碍。然而,阅读之后,笔者发现,译者翻译时,在可能之范围内,以句译为单位,其译文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英语译文多源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上的典型例句套用翻译,没有刻意选取古英语以复现典籍翻译的古风古韵,而是以目标读者为中心,对《论语》进行现代化的阐释和翻译。故此,简洁译文读来朗朗上口,没有出现晦涩难懂之处。

诚然,文学翻译一则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保存原作的丰姿”,自然是为了忠于原作,保存洋气,对原作负责,也是对读者负责。再现原作的风格,从语言学的观点看,主要是通过章、句、字的巧妙配合而成,形成总的情调或神韵再现出来了,也就可以说再现了原作的风格。

潘文国先生认为:最理想的语言风格是将学院派的古朴高雅与通俗派的简洁明快结合起来,做到“深入浅出”,即以学者的态度深钻原文,而出之以浅易的英文,达到通俗易晓的效果。王金安先生的《〈论语〉诠释英译》本,不论是从译文的字、句、章方面,还是从篇章结构方面,均做到了浅显易懂,明白晓畅。

三、结语

从文化视角看,翻译以“存真”为要旨,以明白晓畅之文字,传达原文之要旨,求达原文之语意,保存原作之风姿。然而,《论语》原文内容含蓄,语言隽永,意涵深邃,时空跨越两千多年后,即使今日译者对原文意会得比较透彻,其译文也难以达到准确无误。尽管如此,在一代又一代的《论语》翻译过程中,王先生的译本尽力做到了达意传神,不失为后人《论语》翻译可资借鉴之作。在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王先生《论语》译著的出版,就如何成功实现传统经典外译,我们尚需认真考虑以下几点:(1)译作尽可能地复写原作之思想;(2)在适应目标读者的背景下,保存中国文化之特征和原貌;(3)译文要流畅,语言通俗易懂,有较好的可读性。

注释

① 终:人死为终,此指丧礼.慎终,指慎重地对诗丧礼.

② 追远:追思祖先,缅怀先人.

参考文献

[1]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894:76.

[2] 杨平.《论语》核心概念词“仁”的英译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2):61.

[3] 陆谷孙.英汉大词典(第2版)[Z].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920.

[4] Hornb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Z].商务印书馆,2009:999.

[5] 辜鸿铭.辜鸿铭讲《论语》[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72.

猜你喜欢

述评论语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