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重大涉外事件报道探析

2018-05-28程珂

出版广角 2018年9期
关键词:兵营

【摘 要】 对重大涉外事件的报道,可以塑造和传播中国独立自主的形象。《人民日报》对1950年1月中国收回北京美国兵营地产事件的报道,积极贯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广泛报道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事件的反应,适当地运用报道策略开展国际舆论斗争,效果显著,值得研究。

【关 键 词】《人民日报》;重大涉外事件;北京美国兵营地产事件;报道

【作者单位】程珂,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史博士后流动站,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编号:2014M56064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编号:17YJA770003)。

【中图分类号】G21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9.024

重大涉外事件新闻具有政治性、国际性和较强的社会冲击力。对这类事件的报道,不仅体现了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执行,还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和声誉。1949年后的一段时期,中美处于对抗状态,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当时的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展开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报道和舆论斗争。《人民日报》是国内把握国家形势走向和大政方针的重要媒体,也是世界舆论和各国政府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本文以《人民日报》对1950年1月中国收回北京美国兵营地产事件的报道为例,从一个侧面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涉外新闻报道的方针和策略,并深入探讨这一时期中国的新闻工作史。

一、涉外新闻报道的基本方针

涉外新闻报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新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周恩来说:“过去我们可以说是打游击战的,只接触过一些外国记者和马歇尔等,不是全面的战斗。现在我们是代表國家,一切都要正规化,堂堂正正地打正规战,我们更应该加倍谨慎。”[1]当时,我国对涉外新闻报道做出了严格规定。

1.指导思想上贯彻中国新的外交方针政策

积极宣传“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中国要在新的基础上另行建交;要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侵略性权益;在冷战格局中,站在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总之,就是要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史彻底决裂,恢复、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确立独立自主的新外交政策,使我国在对外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党领导下的新闻机关认为:我们处理国际稿件,要掌握基本情况和原则[2]。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回忆,周恩来在布置《人民日报》的国际宣传工作和审阅稿件的过程中,总是把政治和政策问题放在首要位置来加以考虑[3]。

2.管理方式上强调建立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宣部等主管机构随时向有关业务机关传达上级指示或决定,确定涉外新闻报道的基调、内容和形式。党中央和新闻主管部门强调执行请示报告制度。1949年6月15日,中宣部向各地报社转发华东局的指示,指出:“有关外交问题及全国性的重大问题,均须事前请示中央及华东局,不得任意发表言论。”[4]11月17日,新华总社指示:“新闻工作者必须明确地树立国家观念,时刻记着国家主人公的负责地位,以极端小心谨慎的态度来从事工作,特别是关涉到国际性质的事情,必须思之再思,决不可以粗心,否则是会闯出大乱子来的”[2]。11月20日,中宣部又强调:“须知请示审查制度是保障党和国家的宣传统一,防止政治上、政策上发生错误的重要步骤,破坏这种制度,会使我们在政治上遭受损失,是绝对不能允许的无政府无纪律状态。”[5]

3.报道内容上强调中央与地方口径统一

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具体制度和规定,规定国内重大涉外新闻均由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审批。1949年12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外交事件属于须经中央机构负责首长同意后发布的公告性新闻,应“由国家通讯社即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2]规定从中央到地方重大涉外新闻信息报道的统一。1949年2月3日,新华总社要求:中央发表的政治性政策性文件,“除非事前经过中央特许,否则一切较大的报纸必须全文刊载,不允许不用、缓用和删节。”[5]1950年1月12日,新闻总署发布规定:“各报对新华通讯社得按照情况斟酌取舍,但采用时一律不得增改”,“一般大报对新华社所发表的各种有特别重要性的稿件,如政府公告,外交文书,社论和重大的政治外交新闻等,不得节删。通俗报和小型报对于最重要的公告亦不得节删,但可附加通俗解释。”[5]

4.报道策略上强调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涉外新闻报道须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与中央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在立场上,“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1]在关系国家主权、利益、民族尊严的问题上,要坚定原则,立场鲜明,敢于发声,决不退让。同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运用报道策略,做到有理、有利、有节。针对事件不同的性质和影响,掌握好报道的时机、基调、分寸和口径。另外,要注重报道方式的合理性。新闻工作和外交工作的性质不同,工作方式也不同。周恩来说:“任务和形式是完整的、统一的,形式虽然要服务于任务,但形式还是重要的。”[1]中宣部也指出:内容上力求系统,多加解释;文字上和报面上力求通俗活泼,形式上要有多样性[2]。

5.宣传对象上强调将重点放在国内民众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新闻事业,起步于革命年代的宣传工作,以号召和调动民众广泛地投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为目的,而不是仅满足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对中国实施封锁、孤立政策,当时我国与外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不多,主要限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和一些新独立的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对于外部世界新的宣传对象,我们了解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习惯于以对内宣传的思想来指导涉外新闻报道工作,强调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强调对国内民众的直接教育。

二、《人民日报》对1950年北京美国兵营地产事件的报道

1950年1月6日北京市军管会发布通告,决定征用过去美、英、法、荷四国利用不平等条约在北京东交民巷地区占据的兵营及其他建筑。兵营是列强依1901年《辛丑条约》获得的,已被占据长达半个世纪。有关国家拒将兵营归还中国。中方于1950年1月14日收回前法国兵营和荷兰占用的前德国兵营,16日收回前美国兵营(前英国兵营延至4月11日收回)。期间,美国国务院发表措辞强硬的声明,污蔑中方违反1901年以来美国长期享有的条约权利和1943年中美新约规定的美方享有的权利。美国多位政要发表谈话,“谴责”中方的行动。美国还操纵国际舆论攻击我国。从性质看,收回行动是清除列强在华残余势力和特权的行动,关系国家主权。围绕这一事件,从1月19日到当月下旬,《人民日报》展开了一次重要的报道活动和舆论宣传战。

1.统一组织有关事件的新闻报道

首先,中央领导人亲自领导这一事件的报道。例如,1950年1月6日发布的征用北京外国兵营的通告稿,事先由外交部起草,政务院周恩来总理审定,并经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和刘少奇、朱德副主席圈阅。又如,为说明真相、反击美方污蔑,1月19日《人民日报》刊载了新华社评论《美国国务院的狡辩、诬赖和威胁》。当时,代表政府的外交声明先由外交部地区司起草文稿,上报给外交部领导和周恩来总理,待批示下发后,文件转到新闻司,主管部门在核实盖章之后即分别通知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限定时间对外公开发表。一般情况下,都是晚上广播,第二天见报[6]。其次,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承担统一发布权威消息的任务。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发布征用令执行的报道前,国内无任何媒体发布有关的消息。1月18日,新华社发出关于征用行动的通稿,发表该社评论《美国国务院的狡辩、诬赖和威胁》,《人民日报》于第二天刊载。再次,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权威新闻稿,是引领基层单位和社会各界舆论走向的指针。

2.广泛报道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反应

《人民日报》报道了民主党派以党派中央的名义,或以主要领导人和发言人的名义,发表的声明或谈话。如1950年1月21日、23日刊载了《各民主党派纷纷发表书面谈话拥护收回外国兵营地产》《中国民主建国会拥护北京市军管会收回前美法荷等国兵营地产》等稿。《人民日报》报道了社会各界的反应。包括各地工会、青年团、妇联、知识界团体、商会、工商联合会、学校、企业等。如1月23日、24日、29日刊载了《收回兵营爱国措施燕大师生一致拥护》《全国各地人民团体民主党派一致表示拥护京市收回外国兵营地产反对美帝国主义的狡辩诬赖》《拥护京军管会收回兵营地产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发表宣言》等稿。《人民日报》还报道了人民群众的反应。《人民日报》强调以人民群众作為新闻事业的主角,注意引导他们对重大政治和外交事件的反应。如在1月20日、21日刊载了《京市各界人民兴奋鼓舞拥护收回外国兵营地产》《津市各界人民欢欣表示收回外国兵营地产洗净了五十年国耻》等稿。

3.充分利用新闻阵地开展国际舆论斗争

当时,我国积极运用我方新闻媒介开展舆论斗争,以事实阐明真相,报道中国立场,引导和塑造舆论。例如,美方声称兵营地产是1901年《辛丑条约》和1943年中美新约规定的美方享有的条约权利,中方征用的是美国领事馆的办公地址。《人民日报》刊载的新华社评论指出:《共同纲领》宣布要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不平等条约,不管它们是“久已存在”的也好,是“一九四三年重申过”的也好。北京市军管会有义务执行《共同纲领》,决无义务执行不平等条约。中方收回的不是任何领事馆的办公地址及产业,而是外国根据不平等条约中的所谓“驻兵权”而占据的地产;征用的只是地产上的兵营;因此项地产收回所产生的房产问题,我人民政府另定办法解决[7]。

4.采用多种形式的报道方式

一是消息。新闻须以事实说话。如1950年1月19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报道了北京市军管会关于征用外国兵营地产的通知和征用过程;配发了参考资料《北京东交民巷的外国兵营》,介绍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列强在京长期设兵营、侵犯中国主权的事实。解释性的报道,说明了与事件关联的背景,便于读者理解,增强了稿件的可信性。二是评论。如《美国国务院的狡辩、诬赖和威胁》一文,分析了中国实施行动的正义性,回应了国内外舆论的关切和疑惑,驳斥了美方的污蔑。文章有很强的指导性、权威性和说服力。三是图片。根据受众的认知条件,为了让报纸更好地发挥作用,《人民日报》重视新闻通俗化,使粗识文字的人能看懂、不识字的人能听懂报纸。如1950年1月19日,该报第一版刊发了华君武的漫画《绅士们!向慈禧太后和蒋介石去索取特权罢!》。1951年5月21日,该报第三版刊发了邵宇的速写画《铁栅栏的遗迹和过去的美国兵营——东交民巷所见》,并配以生动的诗句。

5.适当地运用报道策略

有关新闻注意现场感和立体感,将事件放到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史下解读,诠释其意义。相关报道内容,有沈阳工人赵富有对祖父全家因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而流离失所的情形的回忆,有“二七”时代老工人潘世安向青年工人叙述的中国人在帝国主义蹂躏下的痛苦状况,有曾在北平目睹外侨不法行为的解放军官兵的回忆,有前北平内七区警察局(东交民巷在其辖区)警士的诉说,还有北京中国人民印刷厂工人常金玉对新旧社会的不同感受。这些报道不仅生动,且挖掘出了事件的丰富含义,更能打动读者。又如,把握报道的重点和分寸。征用行动涉及四国,而《人民日报》的报道均将主要对象指向美国,一般不涉及另三国。版面安排上,既适当展示事件的重要性,又不过分突出。公告性新闻、重要评论排在第一版,一般消息排在第二版(地方新闻)、第四版(北京新闻)。如1950年1月21日、23日的有关报道虽然数量较多,但基本上都排在第二版、第四版。总之,既给予事件适度反映,又不做连篇累牍的宣传报道,不冲击其他有关全局工作的重要新闻。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重大涉外事件报道的意义及启示

列强在北京长期设立兵营,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化的重要表现,东交民巷是中华民族的创伤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过去最大的区别,是确立了真正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依今天的眼光,当时的重大涉外事件報道,在报道理念及报道的策略、方式和时效性等方面,都有可改进之处,但它们对昭示中国的转折、振奋民族精神,有重要意义。

1.集中展示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形象

《人民日报》的报道,集中阐述了中国收回外国兵营地产措施的正义性,以及中国不畏帝国主义的威胁、彻底清除其在华特权的事实,指出了新时期的中国政府不同于以往的中国政府,是真正维护国家主权的人民政府,号召人们要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为建设和保卫中国而努力奋斗。总之,《人民日报》报道了当时中国扫除帝国主义在华侵略性权益的重要一幕,展示了中国人民自立、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上述主题的设置,有利于塑造、提升中国独立自主的国家形象。

2.配合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斗争

当时,我国与征用行动所涉及的国家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特别是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对我国进行政治、经济、外交各方面的遏制、封锁和孤立。涉外新闻报道中就美国方面对事实的歪曲、对我国的污蔑进行揭露和反击,是正当的,也是必要的。在重大涉外事件报道中要表明中国的态度、立场,申明国家主权、利益和尊严。这有利于国际社会了解我国的方针政策,进而影响国际舆论走向,增进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话语权,提升中国媒体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周恩来外交文选[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 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卷)[G].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3]人民日报报史编辑组. 人民日报回忆录:1948—1988[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

[4]新华社新闻研究部. 新华社文件资料选编(第一辑)[G]. 内部资料,1970.

[5]新华社新闻研究部. 新华社文件资料选编(第二辑)[G]. 内部资料,1970.

[6]乔松都. 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

[7]美国国务院的狡辩、诬赖和威胁[N]. 人民日报,1950-01-19.

猜你喜欢

兵营
三座兵营见证德军的侵略与占领
三座兵营 见证德军的侵略与占领
俄政客呼吁建女兵营震慑敌军
法国水师兵营旧址 曾作为法国在长江上游的控制站
基于CuO/ZnO异质结纳米花的薄膜型丙酮传感器研究
飘扬的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