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下之当代中国海洋山水画创作探析
2018-05-28李伟光
中国山水画早在宋元时期,其技法表现与理论体系就已经十分成熟,并产生了许多山水画经典之作。但由于历史及社会发展的诸多原因,在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传统中国山水画中海洋题材的山水画作品及理论著述却十分少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环境下,传统中国山水画中海洋题材的欠缺及其技法与形式体系的不足,已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亟须得到更丰富的养料来充实与发展。中国海洋山水画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而广西北部湾海洋景观的地域优势及其独特魅力,正是中国海洋山水画技法表现与创作研究的极好对象。
一、中国海洋山水画的历史源流与时代需求
在中国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山水画早在宋元时期,其技法与形式表现就已经十分成熟,并产生了许多山水画经典之作。但由于历史及社会发展的诸多原因,留下的海洋题材山水画并不多见。迄今存世的南宋马远作品《水图》①出现了关于海水的描绘,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山水画对于海的描绘,已纳入了山水画的表现范围。此外,从现存不多的古代海洋景观山水画中,如元代的王蒙《丹山瀛海图》、清代袁江《海屋沾筹图》、袁耀的《蓬莱仙境图》等海景山水画,可以看出古人绘制的这些海景山水画,大多以山体、树石为画面主体,而对海的表现多处于从属位置或作为远海背景。对于海水的表现手法,基本沿袭着马远的勾、染、留白海水画法,总体技法表现仍然较为单一。
进入20世纪后,海洋题材山水画也渐渐地有了更多的展现,在七八十年代的国内画坛上,一些中国海洋山水画作品,陆续散见于一些展览及刊物。如嶺南的关山月、黎雄才、黄独峰及浙江的陆俨少、孔仲起等均有表现海洋题材的中国画作品。特别是关山月创作的《绿色长城》,在题材内容及笔墨表现上均有了新气象,在当时颇具影响。这一时期的海洋题材中国画作品,仍大多以沿海树木山石为画面主体,衬以海洋背景。但其技法表现与形式风格在传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已有一定的新意。至90年代及至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当代海洋活动的拓展,特别是在当下“一带一路”倡议的大环境下,中国海洋山水画的技法表现与创作形式开始多元化,许多海洋山水画作品的视觉主体已不限于海陆山崖、林木的框架,而直接转向岛礁、海水、海浪、海鸥、海船等的笔墨抒发。同时,在技法表现上,大胆吸收西方绘画的素描与色彩等绘画元素,古今相承,中西融合,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与创新。形成了海洋山水画新的笔墨语言与艺术形式,在中国山水画的大家族中成为一个新亮点。由此可见,在当代中国山水画坛,新的中国海洋山水画的发展成熟,不仅是中国山水画突破自身传统模式寻求新发展、新内容的内在需要,同时,它也是时代之需求与发展的产物。
二、广西北部湾海洋景观中的
海洋山水画技法与形式表现
中国海洋山水画作为中国山水画体系的一部分,它必然传承了传统中国山水画的基因。因此,探索广西北部湾海洋景观中的海洋山水画创作,应建立在中国山水画传统的基础上,从其技法与形式表现的研究入手,在中国山水画传统的技法表现与形式语言中,吸纳传统中国山水画之精髓,如笔墨技法中的勾、皴、点、染,墨分五色的用墨变化,随类赋彩的设色理念,以及其他传统技法与形式要素。同时,对于技法与形式表现的研究,应与写生实践相结合,了解和熟悉广西北部湾海洋景观的海洋地域特征,把握好海洋山水画中技法表现的共性与广西北部湾地域表现的差异,挖掘广西北部湾海洋地域的审美特征,充分利用当代海洋山水画已有的技法表现与创作经验,将这些新的技法与形式理念同传统技法相结合。
在对广西北部湾海洋山石、岛屿与陆生植物的表现中,可根据其自然环境的地域特点,从传统中国山水画技法中吸取养料,并找到相应的技法元素,灵活运用,并在实践中根据物象之不同形质进行技法创造与发挥。处理好传统技法与这些新的海洋景观表现的协调统一。如表现位于北海市西端的冠头岭,其山势临海,林木葱茏,间以奇石点缀。可用传统之勾皴法画其树石,刻画经历大海风雨的树石形态及质感,以散笔皴擦点染画其山体之大势;对于有火山岛之称的涠洲岛,其经海蚀、海积及岩溶构成的一个个奇特景观,可以焦墨技法为主之笔意进行刻画,辅以淡墨、赭石皴染其形质,更准确地表现出这种岩溶礁石的形质与沧桑之特征。此外,海面礁石的表现,可结合传统山水画中的勾皴技法,用浓淡、焦湿相间之笔墨,表现礁石的沧桑、斑驳、坚硬与厚重的质感。而对于陆生植物的表现,如椰子树、榕树、红树林、马尾松等,这些极具广西北部湾海洋景观地域特征的植物类对象,其表现手法大多可从传统山水画技法中找到相应的技法元素。可以勾皴之法画其主干,以没骨笔法点染树叶;或视画面需要双勾叶子,着色辅之。在传统技法与实景表现的过程中,形成技法传承与创新的统一融合。
而对于海水的表现,更是当代中国海洋山水画最重要的技法要素之一。广西北部湾海洋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具有明显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点,一年四季,海的千变万化,或风平浪静,一碧万顷;或白浪翻卷,潮起潮落;或惊涛拍岸,激扬飞溅;或日月相辉,波光粼粼;或风雨晴晦、朝霞暮色……这种变幻无穷的动势,循环往复,永不停息,正是海的魅力与生命力之所在。画者应在这种变幻中,找到其中的规律,应势而变,随笔而生。如用纯水墨表现海,虽有其独特的艺术效果,但面对变幻无穷的湛蓝色海洋,显然是不够的。对于海洋题材中国画墨与色的运用,可在传统笔墨表现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绘画的一些色彩理念,以色代墨,或墨色兼容,用中锋、侧峰、逆峰、没骨等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海之形势。同时,以生宣纸作画时应充分发挥生宣纸的渗透效果,以水墨淋漓之笔意,力求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找到墨、色交融的海水技法表现突破点。以多元素的笔墨技法,充实和丰富中国海洋山水画海水的技法表现力。
中国海洋山水画离不开对海的表现,在处理陆岸景物与海洋的画面融合时,可在传统中国画之经营位置的框架下“置陈布势”,在画面的视觉处理上,不拘泥于传统中国画的“视法”②理念,适当融入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并根据主题需要,灵活处理这些陆岸景物与海洋景观物象的画面关系:或以海岸山峰、岛屿为主题,作为画面近中景表现,配以远海景象;或以海浪礁石为主体,着力于海浪与礁石的刻画,点缀海浪中飞翔的海鸥;或以渔舟为对象,配以海滩、渔村场景……同时,应注意挖掘具有广西北部湾海洋景观特色的景物及场景,在陆岸景物与海洋景观的画面组合上,处理好其相互间的呼应关系及构图布局,形成画面的相互融合统一。
三、广西北部湾海洋景观的
海洋山水画创作与境界
进行广西北部湾海洋景观为题材的海洋山水画创作,首先要面临的就是题材的选择,地处中国南疆的广西北部湾,其丰富而独特、多姿多彩的海洋景观,有着海洋山水画题材丰富的资源,其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予以重点关注:一是自然生态景观,包括沿海地域的山脉、岛屿、礁石、亚热带林木、海洋、海鸥,以及海洋的风雨晴和、晨暮明晦、潮起潮落等变化无穷的海洋气象;二是沿海风情及旅游景观,包括渔村、旅游景区、民俗风情、海船、渔业养殖等;三是沿海城市的风貌,包括沿海北海、钦州、防城港、东兴市的城建、港口、交通、绿化等。这些不同题材内容的选择,蕴含着广西北部湾深厚而独特的海洋自然生态及人文景观审美特征,共同构成了广西北部湾海洋景观丰富多彩的绮丽画面。既可直观地反映广西北部湾海洋山水之美,也是当代海洋山水画创作出新、创新的很好的切入点。
在创作过程中,也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一是立足于传统山水画技法表现与形式,以广西北部湾海洋景观特色之山石树木等为主体,辅以海之景象,进行的山海景观创作;二是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拓展海洋景观的技法语言与表现形式,同时拓宽海洋景观的取景范围,将广西北部湾海洋景观之不同物象,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广西北部湾涌现的许多新景象、新风貌,融入新的笔墨技法与表现形式进行创作;三是以海洋为主体,着力于描绘大海的层波叠浪、云生沧海、云舒浪卷、惊涛拍石等千变万化的海洋景象,以及海的风雨晴晦、潮起潮落、朝霞夕照等海的特性与胸怀,展现大海之美。
在创作实践过程中,画者可从感受最深的海洋景观切入,或预先确定一个具有广西北部湾海洋地域特征的海洋景观主题,围绕主题立意展开画面布局,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呈现出画中境界,完成创作过程;也可先有一大致的海洋景物意向,在作画过程中,根据画面中出现的不同笔墨气韵走向,逐步确立画面的主体物象,形成画面的节奏与旋律。在创作境界的构建上,可从景中造境,着重于画面构图及表现形式的构设,表达境界;或以意写境,从画面立意中,通过笔墨语言的表现过程,借景生情,抒写心中之境。同时,应在传承传统中国山水画之形式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的审美需求,树立出新求变的创作意识。
此外,中国海洋山水画创作境界的表达,不仅是一个技法运用的过程,更是一个画者情感融入与抒发的境界升华过程。“山即海也,海即山也”③,清代画家石涛感受到的山与海,已融为一体。创作中画者应怀有大海般宽阔的胸襟,充分体悟广西北部湾海洋景观的山海之势、城海之美,萌发爱海之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④,进而达至融情于画,画海合一的忘我状态。不仅要充分地表现海洋景观的形态变化及大海的浩瀚宏大之美,更要画出海的味觉、海的涛声与节奏,画出海的时代精神,将眼中之变化无穷的海洋景象,化为画中之境、诗中之境。创作出广西北部湾海洋景观山水画的时代风貌。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提供更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环境下,中国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合作越来越多,传统中国山水画中海洋题材的欠缺及其技法与形式体系的不足,已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亟须得到更丰富的养料来充实与发展。而广西北部湾丰富的海洋山水画题材资源,具有南方海洋独特的自然与地域特征之美,蕴含着时代的精神风貌;其地域优势为当代海洋山水画创作的探索,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应用空间。构建适用于当代中国海洋山水画的新技法与创作体系,形成传统与当代一脉相承的当代中国海洋山水画,使这一中国山水画的新形式、新风貌充分展现出其更高、更广、更远的境界。这既是对传统中国山水画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当代社会对于中国画创新与发展的时代需求。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广泛、深入推进,中国海洋山水画创作的应用价值也将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注释】
①朱燕、馬浩:《马远〈水图〉的“水”样式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载《美术大观》2014年第6期。
②陈绶祥:《国画教程》,157页,广西美术出版社2007版。
③吴冠中:《我读石涛话语录》,26页,荣宝斋出版社1996版。
④刘勰:《文心雕龙》,295页,周振甫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李伟光,广西大学艺术学院)